伍桂荣 吴大秀 黄建宏 齐顺敏 王静
摘 要:该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贵州省冬春季降雨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兴义市进行抗旱品种筛选试验,分别从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以及抗病性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从9个参试品种(品系)中筛选出适合兴义市种植的油菜品种(品系)。结果表明,适合在兴义种植的油菜品种有4个,分别为黔油29号、黔油22号、黔黄油21号、油研50,这4个品种(品系)产量在164.5~182.9kg/667m2,且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关键词:油菜;抗旱品种;筛选;兴义市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065-04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全国油菜常年种植面积约733万hm2,年均总产量约1 180万t,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1位[1-3]。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刚性增长,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逐步改善,食用植物油消费持续增长,供需矛盾越发尖锐,需求缺口巨大,自给率不足40%[4-5],缺口逐年扩大,导致大量进口油料和油品。油菜生产不但关系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民的增收,也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同时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还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和环境安全,因此加强油菜生产意义重大[6]。油菜是兴义市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6 666.7hm2左右,约占全市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7%,总产量约占全市油料作物的82%。但因受品种选择不当,栽培管理滞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近5a来,兴义市的油菜单产一直徘徊在90~120kg/667m2,增产的幅度较小,油菜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为此,为提高兴义市油菜的生产能力,笔者于2014-2015年选用9个相对抗旱的油菜品种,在贵州省冬春季降雨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兴义市)进行了抗旱品种的筛选试验,进一步鉴定抗旱的品种和材料,并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农艺性状进行评价,以期为今后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油菜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满足人们生活消费需求,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1 油菜需水特征及试验地概况
油菜可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2种气候生态型,凡是1月平均气温≥15℃,开花结荚期平均气温≥22℃的地区,冬、春都不能种植油菜。按照这些指标,将全国划分为冬油菜3个适宜种植气候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区)和1个不适宜气候区;春油菜2个适宜种植气候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和1个不适宜种植气候区。油菜是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3~5℃,在20~25℃条件下3d就可以出苗,开花期14~18℃,角果发育期12~15℃,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开花和角果发育,增加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油菜生育期长,营养体大,结果器官数目多,因而需水较多,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为:出苗期一般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蕾薹期至开花期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角果发育期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
兴义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40°32′~150°11′,北纬24°38′~25°23′,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夏无酷署,冬无严寒,雨量充沛,降雨量1 300~1 600mm,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19℃,无霜期300d左右。属于冬油菜适宜种植气候区,但有其地方的小气候特征,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6月最多,属于冬春季降雨较少的半干旱地区。试验安排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纳灰村姚家湾组姚明鹏家土地(旱地)内实施,该地块向阳平坦,肥力中上等,前作为玉米。海拔1 200m,年均温14~19℃,年降雨量1 300~1 600mm,无霜期300d,年日照时数1 800h。油菜生长的整个生育期(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兴义市的降雨量及平均气温统计见表1。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共9个,由贵州省油料研究所提供,分别为:黔黄油21号、黔油22号、双低1号、黔油29号、六五-0546、K2164早熟、油研50、六五-II0851、云花油3号(ck)。
2.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小区:宽4m×长5m)。每小区宽4m种10行,行距0.4m;长5m种16穴,每穴留苗2株,穴距0.333m;每小区定植株320株,折合10 672株/667m2。区组间留走道0.8m,重复间走道1m。
2.3 栽培管理 2014年10月14日播种,播种时施西洋复合肥(N:P:K=15:15:15)80kg/667m2(每小区2.4kg)作基肥、10%五增牌硼肥(3包)1.2kg/667m2作基肥。2014年10月23日出苗,出苗后及时匀苗间苗,防止簇生苗和高脚苗,3叶期定苗。在油菜生长的整个生育期中,人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2014年11月2日每小区用0.3kg尿素兑水浇淋;2014年11月20日第2次追肥,用尿素20kg/667m2(小区用量0.6kg)根施;12月23日进行第3次追肥,用尿素20kg/667m2(小区用量0.6kg)根施。2014年11月1日用农药氯氰·毒死蜱乳油防冶跳甲类害虫;2015年1月22日用农药大功臣防治蚜虫,2015年2月2日用吡虫啉防治蚜虫。在油菜的整个生育期内观察并记载各品种的生育期及性状、天气干旱时的表现;油菜成熟时每小区取样10株进行考种,收获时进行田间测产。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 根据田间实测结果(见表2),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较大,产量变幅为96.3~182.9kg/667m2,最高单产和最低单产之间相差86.6kg/667m2。产量最高的是黔油29号为182.9kg/667m2,比对照增产63.8kg/667m2,增幅达54%;其次是黔油22号产量为181.2kg/667m2,比对照增产62.1kg/667m2,增幅为52%;排第3位的是黔黄油21号产量为170.6kg/667m2,比对照增产51.6kg/667m2,增幅为43%;排第4位的是油研50产量为164.5kg/667m2,比对照增产45.4kg/667m2,增幅为38%;排第5位的是双低1号产量为144.5kg/667m2,比对照增产25.4kg/667m2,增幅为21%;排第6位的是K2164早熟产量为132kg/667m2,比对照增产12.9kg/667m2,增幅为11%;排第8位的是六五-Ⅱ0851,比对照减产13.5kg/667m2,减幅为11%;产量最低的是六五-0546产量为96.3kg/667m2,比对照减产22.8kg/667m2,减幅达19%。
3.3.2 每角粒数 参试品种角粒数在12.9~19.2粒,相差6.3粒。最多的是黔油29号为19.2粒,其次是黔黄油21号为18.2粒,排第3~8位的依次为双低1号(17.5粒),云花油3号(16.8粒),K2164早熟(16.7粒),黔油22号(16.6粒),油研50(16.4粒),六五-Ⅱ0851(14.5粒),最少的是六五-0546为12.9粒(见表5)。
3.3.3 千粒重 参试品种千粒重在2.5~4.0g,相差1.5g,最重的是黔黄油21号为4.0g,其次是油研50为3.9g,排第3~6位的依次为黔油22号(3.8g),双低1号、K2164早熟和云花油3号(ck)(同为3.7g),黔油29号(3.5g),六五-0546(3.1g),最轻的是六五-Ⅱ0851为2.5g。
3.4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在175~192d,最长生育期和最短生育期相差17d。生育期最长的是黔油29号和黔黄油21号,同为192d;黔油22号和油研50同为190d;双低1号为189d,云花油3号(ck)为186d,K2164早熟为183d,六五-Ⅱ0851为180d,最短的是六五-0546为175d(见表6)。
3.5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比较 参试的9个品种均没有发现菌核病的发生。
3.6 不同品种的抗旱性比较 因在油菜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降雨较多,各品种没有发生萎蔫状况和死亡情况。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开展9个抗旱品种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黔油29号,为182.9kg/667m2,比对照增产63.8kg,增幅为54%;其次是黔油22号,产量为181.2kg/667m2,比对照增产62.1kg,增幅为52%;排第3位的是黔黄油21号,产量为170.7kg/667m2,比对照增产51.6kg,增幅为43%;排第4位的是油研50,产量为164.5kg/667m2,比对照增产45.4kg,增幅为38%。以上4个品种单株有效角果数在265~302个,黔油22号(302个)>黔油29号(278个)>油研50(265个)>黔黄油21号(247个);每角粒数在16.4~19.2粒,黔油29号(19.2粒)>黔黄油21号(18.2粒)>黔油22号(16.6粒)>油研50(16.4粒);千粒重在3.5~4g,相差0.5g,黔油29号(3.5g)>黔油22号(3.8g)>油研50(3.9g)>黔油22号(4g)。以上4个品种生育期适中,抗逆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田间表现较好,建议作为兴义市下一年油菜种植的主推品种。
参考文献
[1]王汉中.入世后的中国油菜产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2):82-86.
[2]王汉中,宫春云,张春雷.中国的油菜生产与栽培科学技术研究(英文)[C]//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2007.
[3]李迎春,郭子荣,罗传浩,等.四川盆地丘陵山区油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8,5:128-130.
[4]王汉中.我国油菜产需形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1):101-105.
[5]赵丽佳,冯中朝.我国油料和植物油的产业安全:基于进口视角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12:29-36.
[6]吉健安,薛艳凤,陈震.江苏省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9-1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