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轩
摘 要:通过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生长素;向光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55-02
一、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第三章的第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向性运动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本节课的重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难点是“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指导部分学生排练“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
1、创设情镜 激发兴趣
部分学生上台表演“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分别请不同学生扮演“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说明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欲望。
2、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通过对“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的观看,指导学生发现科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刺激(达尔文)、该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詹森)、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拜尔)、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即“生长素”(温特)。另外得出: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以下一段、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以下一段。随后,通过对生长素知识的总结,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指出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的区别。
3、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生长素产生、运输、分布”的相关知识点。
应用导学案给出以下探究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多种观点。
探究问题一: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为何会弯向光源生长?
探究问题二:除了单侧光外还会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植物弯曲生长?原因是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选出学生代表表达观点。通过笔者的教学经验,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一学生会得出以下几个观点:①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移动到背光侧,生长素又从胚芽鞘尖端运输到尖端以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背光侧长的快于向光侧,故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②光照会使生长素分解,向光侧的生长素受光照影响被分解的多,长的慢,故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③光照会使某种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于背光侧,向光侧长得慢,故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此处学生激烈地表达不同观点,会有对自己观点的支持和对其他观点的质疑,例如有学生对观点②③提出质疑,如果②③成立,那么植物白天都会接受光照,难道植物白天不生长了吗?课堂学习氛围达到高潮)。
4、知识迁移 情感升华
对于以上学生得出的结论,到底哪些是正确的,哪一个又是主流思想。教师展示出以下实验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例1: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非常有研究兴趣,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单侧光使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
(1)某同学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时,进行了示意图一所示的实验,你从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移动到背光侧,试分析获得这一结论的理由图中向光侧的生长素若被分解,则图乙植物将弯向光源生长。
由此指导学生得出观点①正确,对于观点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8页小字部分,鼓励学生们想要把大自然中的奥秘(所有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搞清楚,还需要同学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再一次突破。
教师及时用习题巩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2:以下A1、a1、A2、a2、A3、a3为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实验支架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如图一),取下琼脂块以此放在不同的去尖端的胚芽鞘切口的左侧(如图二),请预测以下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的程度。
答案: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③向小孔弯曲生长④向心弯曲生长
5、提出质疑 引出新知
基于以上知识点的探究与学习,教师提出问题,横放的植物由于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出现以下弯曲生长的情况,为何对根和茎的弯曲情况不相同呢(根向下,茎向上)。
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对下一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进行预习,找出答案。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彰显了新课改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也在教学活动中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辨析的能力。本节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在于“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的设计和两个探究问题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了知识的趣味性和情镜化,又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实现高考考点的突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索和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