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产出中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的研究概述

2016-06-06 09:18于晓梅
现代交际 2016年1期
关键词:术语修正监察

于晓梅

[摘要]本文对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进行综述,包括自我监察的概念及功能,自我修正的概念及阶段,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的条件和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自我监察 自我修正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73-02

一、自我监察的概念

研究者把自我监察归结于元认知层面,把自我监察定义为元认知体验或元认知策略。

Flavell做过关于元认知的一些最早的研究,认为自我监察与有效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我监察定义为“元认知体验”,这一体验贯穿于阅读开始之前,阅读过程中,以及阅读之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阅读材料。[1]

Oxford认为自我监察策略指的是在理解与产出言语过程中对引起歧义的重大错误的识别,追溯错误产生的根源,避免重大错误的产生。[2]

Pressley 和 Ghatala将自我监察定义为“认知行为的执行是否与认知行为的目标保持一致的一种评价”的执行过程。[3]

总之,自我监察指的是对产出言语的准确性和恰当性的监控,这种监控不仅可以出现在第一语言中,还可以出现在第二语言甚至是第三语言第四语言中。

二、自我监察的功能

(一)比较和监察功能

这种监察将将要产出或实际产出的言语(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与言语的初衷以及语言的语法语用准则进行比较,检测是否具有一致性,即检测言语执行者产出的话语是否明确表达出了其原本要表达的思想,是否符合语法及语用规则。Labov认为通过比较和监察,可以识别言语错误,例如语法错误、语速、语调、音高、口音等。[4]Levelt认为说话者几乎能够监察言语产出的各个方面,包括(1)所要表达的信息;(2)说话的方式;(3)语言是否符合社会标准;(4)词汇错误;(5)语法和形态错误;(6)语音和对应的形式错误;(7)语速、向度、准确性、流利程度。此外,言语产出中的自我监察行为需要说话者对产出的言语进行注意,说话者不能对所有的言语错误给予均等的注意,因此,有些言语错误不能被说话者发现并改正。

(二)对监察到的错误进行改正和调节

Levelt认为当说话者意识到实施的言语计划与制定的言语计划不具有一致性时,说话者通过自我打断,调整语速、响度,重新实施言语计划。说话者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产出的言语进行改正和调节。如果实际产出的言语中有重大错误影响到听话者对信息的理解甚至是提供错误的信息,说话者会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改正和调节,如果产生的错误极其轻微,说话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忽略。[5]

三、自我修正的概念

Schegloff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定义了自我修正的概念,认为说话者在监测到自己的话语失误后采取的一种自我纠正行为,是会话修补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把自我修正与其他修正进行了区分,指出相比其他修正而言,说话者更喜欢使用自我修正。[6]

Levelt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定义自我修正,认为自我修正是监察机制的外部表现,当说话者意识到错误或不恰当的言语,通过调节语音流自发进行修正,而不是被听话者打断。

四、自我修正的阶段

Levelt将自我修正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自我打断

Levelt通过分析959句自我修正的话语,进一步验证了“自我打断规则”。同时levelt发现自我打断又分为隐性的自我打断和显性的自我打断。隐性的自我打断行为发生在说话者发现言语错误,但并未实施言语行为之前,由于说话者还未将错误的言语表达出来,不存在词的增加或减少等明显的改动现象,只是在产出言语时伴有或长或短的迟疑(包括额外的停顿、重复和编辑术语的使用如er,uh,sorry,I mean等)。[7]

Nooteboom分析最早提出了“自我打断规则”,自我打断出现的时间和形式非常有规律,即在监察到错误立即进行自我打断。他把“自我打断规则”出现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说话者想要马上说完所说的话语;第二,说话者希望对产生的错误及时改正。[8]

Van Hest发现隐性的自我打断发生得十分突然,通常伴有喉塞音。与此同时,隐性的自我打断也伴有对口音进行调整的现象。[9]

(二)第二阶段:编辑表达方式

自我监察理论认为,说话者说话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一旦监察到言语产出中的错误,说话者通常立即进行自我打断,进而编辑表达方式并进行自我修正。编辑表达方式的固定结构能够促进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10]

编辑表达方式通常伴有短暂的停顿或编辑术语的使用。如er,that is,sorry,I mean,oh,that is impossible,I will start again,OK? 等。这些编辑术语的使用能够使听话者注意到说话者错误的发生和错误的种类。Levelt发现说话者用词错误与用词不当时所使用的编辑表达方式的情况有所不同,对62%的错误进行改正使用编辑术语,而对产生不恰当表达时的改正时只有28%使用编辑术语。当说话者产生言语错误时倾向于引起听话者的注意,让听话者意识到说话者的错误,以及错误的词语将会被改正以免错误误导听话者;当说话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不恰当,不会引起听话者的误解时,说话者往往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编辑术语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三)第三阶段:自我修正

Levelt通过对荷兰语自我改正状况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把自我修正分为三个部分:

1.即时修正,改正部分以替换或插入的部分开始,“Again left to the same blank crossing point– white crossing point”,此处将blank替换为第一个词white。

2.折回修正,改正时重复前面部分的话语,“And left to the purple crossing point–to the red crossing point”,此处改正时折回到错误发生前面的介词to.

3.重新开始,改正部分在结构上与前面的话语不相同,“From yellow down to brown–no–thats red”,在修改brown时用了一个新的结构。[11]

五、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的理论基础

(一)知觉循环理论

言语产出者既是说话者也是听话者,可以站在听话者的角度对自己产出的言语进行监控和自我修正,促使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表达的观点。说话者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内部言语还可以控制外部言语。

(二)激活扩散理论

这一理论由Dell提出,认为存在语义、句法、形态、语音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构成节点,储存在人们的长时记忆中。这些节点能够被激活,当一个层面被激活,这一层面将会与其他层面联系在一起被激活。

(三)编辑理论

编辑理论认为自我监察存在“编辑器”或“监察器”,这种编辑器贯穿于自我监察的各个阶段,用于确保实际产出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以及恰当性。编辑器可以将言语产出的结果反馈给言语产出的外部系统,与说话者要表达的潜在信息进行对比,监察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况并进行自我修正。[12]

六、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的条件

Krashen的监控假说理论认为,有意识学习中的语法规则可以看作一种监察器。也就是说在言语产出的过程中说话者运用规则对错误进行监察,并进行自我修正。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都是有意识的行为。根据克拉申的监控假说理论,有效的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需要三个条件:

(一)说话者必须了解言语产出的规则

说话者需要尽可能地掌握言语产出的规则,以确保这些规则更加有效地运用。掌握规则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当产出的语言为母语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规则,然而当产出的母语为第二语言甚至是第三语言时,人们很难把每条规则都掌握清楚,对于低水平的学习者而言更加困难。因此在自我监察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错误和不恰当都可以被说话者发觉。

(二)说话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正确性上

正确性不仅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在很多时候人们比起形式而言更加关注表达的内容。

(三)说话者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

根据克拉申的监控假说理论,充足的时间是运用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的基本保证,如果说话者时间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监察和自我修正,言语产出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错误和不恰当。[13]

说话者几乎可以监察到言语产出的每一个方面,但是说话者不能同时把言语产出中的每一个错误都监察出来并进行自我修正,这是因为自我监察和自我改正需要说话者对错误和不恰当引起注意,但说话者无法给予言语产出中所有的错误或不恰当以均等的注意,因此有些错误不能被监察出来。

【参考文献】

[1]Flavell,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906-909.

[2]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Boston:Heinle,1990.

[3]Pressley M.,Ghatala E.S.Self-regulated Learning:Monitoring Learning from Text [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0(25):19-33.

[4]Labov,W..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J].Sutdium Genemie,1970.

[5][7][11]Levelt,W.J.M.and Cutler A.Prosodic marking in speech repair[J].Journal of semantics,1983(02):205-217.

[6] Schegloff,E.A.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7(53):361-382.

[8]Nooteboom,S.G.Speaking and Unspeaking: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Phonological and Lexical Errors in Spontaneous Speech[J].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9]Van Hest,E.Self-repair in L1 and L2 production[M].The Netherlands:Tilburg University Press,1996.

[10]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0(01):64-71.

[12]Dell,G.S.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retrieval in sentence produc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6(93):283-321.

[13]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责任编辑:张丽

均等的注意,因此,有些言语错误不能被说话者发现并改正。

(二)对监察到的错误进行改正和调节

Levelt认为当说话者意识到实施的言语计划与制定的言语计划不具有一致性时,说话者通过自我打断,调整语速、响度,重新实施言语计划。说话者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产出的言语进行改正和调节。如果实际产出的言语中有重大错误影响到听话者对信息的理解甚至是提供错误的信息,说话者会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改正和调节,如果产生的错误及其轻微,说话者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忽略。[5]

三、自我修正的概念

Schegloff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定义了自我修正的概念,认为说话者在监测到自己的话语失误后采取的一种自我纠正行为,是会话修补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把自我修正与其他修正进行了区分,指出相比其他修正而言,说话者更喜欢使用自我修正。[6]

Levelt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定义自我修正,认为自我修正是监察机制的外部表现,当说话者意识到错误或不恰当的言语,通过调节语音流自发进行修正,而不是被听话者打断。

四、自我修正的阶段

Levelt将自我修正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自我打断

Levelt通过分析959句自我修正的话语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自我打断规则”。同时levelt发现自我打断又分为隐性的自我打断和显性的自我打断。隐性的自我打断行为发生在说话者发现言语错误,但并未实施言语行为之前,由于说话者还未将错误的言语表达出来,不存在词的增加或减少等明显的改动现象,只是在产出言语时伴有或长或短的迟疑(包括额外的停顿、重复和编辑术语的使用如er,uh,sorry,I mean等)。[7]

Nooteboom分析最早提出了“自我打断规则”,自我打断出现的时间和形式非常有规律,即在监察到错误货币恰当时立即进行自我打断。他把“自我打断规则”出现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说话者想要马上说完所说的话语;第二,说话者希望对产生的错误及时改正。[8]

Van Hest发现隐性的自我打断发生的十分突然,通常伴有喉塞音。与此同时,隐性的自我打断也伴有对口音进行调整的现象。[9]

(二)第二阶段:编辑表达方式

自我监察理论认为,说话者说话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一旦监察到言语产出中的错误,说话者通常立即进行自我打断,进而编辑表达方式并进行自我修正。编辑表达方式的固定结构能够促进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10]

编辑表达方式通常伴有短暂的停顿或编辑术语的使用。如er,that is,sorry,I mean,oh,that is impossible,

I will start again,OK? 等。这些编辑术语的使用能够使听话者注意到说话者错误的发生和错误的种类。Levelt发现说话者用词错误与用词不当时所使用的编辑表达方式的情况有所不同,对62%的错误进行改正使用编辑术语,而对产生不恰当表达时的改正时只有28%使用编辑术语。当说话者产生言语错误时倾向于引起听话者的注意,让听话者意识到说话者的错误,以及错误的词语将会被改正以免错误误导听话者;当说话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不恰当,不会引起听话者的误解时,说话者往往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编辑术语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三)第三阶段:自我修正

Levelt通过对荷兰语自我改正状况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把自我修正分为三个部分:

1.即时修正,改正部分以替换或插入的部分开始,“Again left to the same blank crossing point– white crossing point”,此处将blank替换为第一个词white。

2.折回修正,改正时重复前面部分的话语,“And left to the purple crossing point–to the red crossing point”,此处改正时折回到错误发生前面的介词to.

3.重新开始,改正部分在结构上与前面的话语不相同,“From yellow down to brown–no–thats red”,在修改brown时用了一个新的结构。[11]

五、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的理论基础

(一)知觉循环理论

言语产出者既是说话者也是听话者,可以站在听话者的度对自己产出的言语进行监控和自我修正,促使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表达的观点。说话者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内部言语还可以控制外部言语。

(二)激活扩散理论

这一理论由Dell提出,认为存在语义、句法、形态、语音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构成节点,储存在人们的长时记忆中。这些节点能够被激活,当一个层面被激活,这一层面将会与其他层面联系在一起被激活。

(三)编辑理论

编辑理论人为自我监察存在“编辑器”或“监察器”,这种编辑器贯穿于自我监察的各个阶段,用于确保实际产出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以及恰当性。编辑器可以将言语产出的结果反馈给言语产出的外部系统,与说话者要表达的潜在信息进行对比,监察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况并进行自我修正。[12]

六、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的条件

Krashen的监控假说理论认为,有意识学习中的语法规则可以看作一种监察器。也就是说在言语产出的过程中说话者运用规则对错误进行监察,并进行自我修正。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都是有意识的行为。根据克拉申的监控假说理论,有效的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需要三个条件:

(一)说话者必须了解言语产出的规则

说话者需要尽可能地掌握言语产出的规则,以确保这些规则更加有效地运用。掌握规则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当产出的语言为母语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规则,然而当产出的母语为第二语言甚至是第三语言时,人们很难把每条规则都掌握清楚,对于低水平的学习者而言更加困难。因此在自我监察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错误和不恰当都可以被说话者发觉。

(二)说话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正确性上

正确性不仅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在很多时候人们比起形式而言更加关注表达的内容。

(三)说话者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

根据克拉申的就监控假说理论,充足的时间是运用自我监察与自我修正的基本保证,如果说话者时间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监察和自我修正,言语产出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错误和不恰当。[13]

说话者几乎可以监察到言语产出的每一个方面,但是说话者不能同时把言语产出中的每一个错误都监察出来并进行自我修正,这是因为自我监察和自我改正需要说话者对错误和不恰当引起注意,但说话者无法给与言语产出中所有的错误或不恰当给与均等的注意,因此有些错误不能被监察出来。

【参考文献】

[1]Flavell,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906-909.

[2]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Boston:Heinle,1990.

[3]Pressley M.,Ghatala E.S.Self-regulated Learning:Monitoring

Learning from Text[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0(25):19-33.

[4]Labov,W..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its social context[J].Sutdium Genemie,1970.

[5][7][11]Levelt,W.J.M.and Cutler A.Prosodic marking in speech repair[J].Journal of semantics,1983(02):205-217.

[6] Schegloff,E.A.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7(53):361-382.

[8]Nooteboom,S.G.Speaking and Unspeaking: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Phonological and Lexical Errors in Spontaneous Speech[J].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9]Van Hest,E.Self-repair in L1 and L2 production[M].The Netherlands:Tilburg University Press,1996.

[10]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0(01):64-71.

[12]Dell,G.S.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retrieval in sentence produc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6(93):283-321.

[13]Krashen,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术语修正监察
对微扰论波函数的非正交修正
《监察法》施行: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
三分钟带你看懂监察委;帮你了解监察委的新知识
反腐新力量!监察委与纪委有何不同?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修正2015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修正2015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