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和“来自于”

2016-06-06 08:15叶脉清
现代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词汇化

摘 要:“来自于”的使用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存在语法错误。本文从“来”到“来自”再到“来自于”的语言发展过程,分析“来自”的词汇化造成的“来自于”的羡余现象。

关键词:来 来自 来自于 词汇化 羡余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中谈及介词的误用,认为“来自于”是错误的,并举了一个例子:

“麦吉尔大学素有象牙塔之称,在全国大学评比中曾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吸引了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书中的观点是:“自”和“于”都是介词,两个介词不能连用,“于”应该删除。“来自于”的使用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该用法存在语法错误,但是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可以检索出“来自于”的用例2011例,可见在现代汉语中,“来自于”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一、从“来”到“来自”

“来”和“来自于”,所带的宾语类型有所不同,但都以处所宾语为主。同为处所宾语又有区别,“来”的宾语是位移动词“来”的终点,而“来自”中,“自”引介的是位移动词“来”的源点。

(一)“来”带宾语

“来”带宾语的用法在上古汉语中并不多见,仅在《左传》中出现一例:“若单门闺窦,其能来东底乎?”正如王力(1980)所言,在上古汉语中,“来”具有“排斥宾语”的特点。

东汉时期,“来”带宾语,其宾语成分有方位词、处所词、代词,语义类型都属于处所宾语。例如:

(1)即令他夫人饰,从御者数十人,为邢夫人来前。(《史记》)

(2)日夜劳来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史记》)

(3)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土者以之为命。(《史记》)

六朝时期,“来”带宾语的结构数量逐渐增多,其宾语成分仍为方位词、处所词、代词,语义类型都属于处所宾语。例如:

(4)若卿欲来相见,且当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後徐徐轻骑来东。(《三国志》)

(5)因语所亲小人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世说新语》)

(6)英乃下马而跪曰:“不欺明公。假使英本主人在,实不来此也。”(《三国志》)

唐五代时期,“来”带宾语,宾语类型除了原有的处所宾语外又出现了施事宾语。处所宾语的成分除了原有的方位词、处所词、代词之外还增加了方位短语、处所短语。例如:

1.处所宾语

(7)少时,守岛一人、兼武州太守家捉鹰二人来船上话语。(《佛经·入唐求法》)

(8)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李白《赠韦秘书子春》)

2.施事宾语

(9)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10)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陈子昂《感遇诗》)

在宋元明清时期,“来”带宾语的结构数量稳定增长,但处所宾语占绝对优势。例如:

1.处所宾语

(11)结屋定林,往来山中。(宋·《禅林僧宝传》)

(12)那徐用却自有心,听得说有个少年知县换船到任,写了哥子的船,又见哥哥去唤这一班如狼似虎的人,不对他说,心下有些疑惑,故意要来船上相帮。(元·《元代话本选集》)

(13)聪又使使以书来南,遣始安王刘曜等以车攻长安,加曜为车骑大将军,取镇长安。(明·《两晋秘史》)

(14)大人夙受庭训,家学渊源,此番奉命来东,东鲁之苍生有福。(清·《侠女奇缘下》)

(15)后岁余,真挈家调选,至陕郊,李君留其女,而遣生来京师。(宋·《太平广记》)

(16)老夫人着红娘问长老去了,这小贱人不来我行回话。(元·《西厢记杂剧》)

(17)实抵衡州,水陆并进.一面发兵往宝庆,一面大队来永州。(明·《明季三朝野史》)

(18)帝从之,帝仍往来晋阳、邺都,凡除拜生杀仍自主之。(清·《廿二史劄记》)

(19)唯有白鹭鸶,见我尝来此。(宋·《禅林僧宝传》)

(20)贵眷稍的十个白毛施布、五个黄毛施布、五个黑帖里布,小人将来这里。(元·《朴事通》)

(21)至十六日发京师,至四月朔自承天回銮,上谕行在礼部曰:“吉壤重卜,何为来此?”(明·《万历野获编》)

(22)众喽兵见了问道:“大王既是来这里求茶,为甚总不言语?”(清·《乾隆南巡记上》)

2.施事宾语

(23)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清·《红楼梦》)

(24)不过怕来个人儿闯见,闹饥荒。(清·《儿女英雄传》)

“来”带宾语,其句法结构一般可表示为:S+来+O,其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可以分为处所宾语和施事宾语。其中处所宾语占绝对优势,构成成分有处所词、方位词、代词、处所短语、方位短语等。处所宾语从语义上看都是位移动词“来”的终点。

(二)“来自”带宾语

周朝时期,“来自”带宾语,宾语的语义特征是表示处所义的宾语。例如:

(25)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今文尚书》)

(26)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诗经》)

到了六朝时期,“来自”带宾语,宾语的语义特征也是以处所义为主,仅出现一例表示对象义:

(27)休仁由来自营府国,兴生文书,二月中,史承祖赉文书呈之,忽语承祖云:“我得成许那,何烦将来?”(《全刘宋文》)

(28)夫待物而游,致用生外,道来自我,怀抱以欢。(《全刘宋文》)

唐五代时期,“来自”带宾语,宾语除了表示处所义的宾语之外,还有两例表示状态义的宾语以及一例对象义。例如:

(29)岗峦萦,来自西隅,佳城永闭,松贾俨如。(《唐代墓志铭汇编续集》)

(30)崇仁崇义,素自天生;敦猛敦雄,其来自久。(《唐代墓志铭汇编续集》)

(31)南船正东风,北船来自缓。(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32)便各思惟,于造精舍之处,外道来自雇身,因乍亲拟觅方便。(《敦煌变文集新书》)

宋代,“来自”带宾语,宾语有表示处所义、状态义和时间义。例如:

(33)有乘侍者,来自大阳。(《禅林僧宝传》)

(34)五都之号,其来自久。(《册府元龟》)

(35)孝明孝昌元年三月诏曰:选众而举其来自昔朕缵承大业综理万几求贤致治心焉。(《册府元龟》)

元明清时期,“来自”所带宾语的类型较为单一,都是表示处所义的宾语。例如:

(36)醉醺醺来自楼阑。(元·《水仙子·和化成甫番马头扇》)

(37)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明·《天工开物》)

(38)且不特此也,来自民间,则习见闾阎生计,可以佐人君节俭之治。(清·《廿二史劄记》)

“来自”带宾语,其句法结构一般可表示为:S+来自+O,其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处所义、对象义、状态义和时间义。其中,处所义的宾语占绝大多数,其他三种宾语类型数量不多,有些仅有数例。处所义的宾语表示位移动作的起点,对象义、状态义、时间义的宾语分别表示位移动作源起的对象、源起时的状态,源起的时间。所以,除了处所义宾语指位移具体的源点外,其他的宾语也可以理解为是位移抽象的源点。

(三)小结

从句法层面上看,古代汉语中,“来”带宾语的句法结构为:S+来+O;“来自”带宾语的句法结构为:S+来自+O。两种结构在句中一般都是充当谓语成分。

从语义层面上看,“来”带宾语有处所宾语、施事宾语;“来自”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有四种:处所义、对象义、状态义和时间义,两者所带宾语均以处所宾语占优势。但“来”所带的是位移的终点,而“来自”所带的是位移动词“来”的源点,如例(4)和例(26)中“来东”和“来自东”,前者表示到东边来,东边是终点,位移动词“来”的终点是显性的;后者表示从东边来,东边是源点,位移动词“来”的终点是非显性的,“自”引介的是位移的源点。

二、从“来自”到“来自于”

“来自”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词汇化,介词“自”的引介功能受到了磨损,从而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添加新的介词“于”来弥补,于是就出现了“来自于”。“来自”和“来自于”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工。

(一)“来自”的词汇化

在汉语发展史上,介词“自”曾经被取代。统计两汉《史记》《论衡》、六朝《搜神记》《世说新语》以及唐五代《敦煌变文》,发现介词“自”和介词“从”之间使用的数量呈此消彼长的特点:

两汉 六朝 唐五代

“自” 433 74 23

“从” 335 91 64

由此可见,介词“自”被“从”取代萌芽于上古晚期,六朝时期开始被“从”取代。“自”被“从”取代,使得其作为介词的引介功能发生弱化。

同时,汉语介词存在历史性位移现象。介词的分布主要有两个位置,分别是动词前和动词后,古代汉语中,介词大多分布在动词后,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大多分布在动词前。根据何乐士(1985)的统计①,“自”在《左传》和《史记》中位于动词前的有190例,位于动词后的有73例。加之“自”被“从”取代,而“从”只位于动词前,有103例。所以,介词“自”的用法以位于动词前居多,但在“来自”的结构中,“自”仍然保留介词后置的特点。现代汉语中,“自”也主要位于动词前,位于动词后的用法仅限于“寄、来、选、出、抄、录、摘、译、引、转引”等少数动词。“来自”结构中介词后置的特点会造成人们忽视“自”在“来自”中作为介词的引介功能。

此外,汉语是一种讲求韵律节奏的语言,说话人的语感也基本上以两个音节作为一个音步。人们有时会为了韵律节拍而忽略语法结构,例如“一衣带水”,按成语本身的语法结构应读作“一衣带/水”,但人们习惯“2+2”的读法,一般念作“一衣/带水”。“来”和“自”两个音节,容易在人们语感中构成一个音步,加之人们忽略“自”在结构中是一个非典型的介词,所以会造成人们从语感上认为“来自”是一个词语。

综上,“自”被“从”取代,介词后置的特点使得“自”的介词功能发生弱化,介词“自”向前面的动词“来”靠拢,加之汉语韵律的原因,从而造成“来自”的词汇化,使得“来自”发生重新分析。“Langacker给重新分析作的定义是: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一个可分析为(A,B)C的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后,变成了A,(B,C)。”②所以,“来自”原本为(来(自NP))的结构,重新分析后,变为((来自)NP)。“自”不再是引介NP的介词,“来”“自”凝结称为一个新词。

“来自”已被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证明“来自”已经是一个词语,基本完成了词汇化。事实上,由于“自”介词功能的弱化,“来自”的词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类似的还有“出自”“选自”“源自”“摘自”等“X自”格式。其中有些已经完成了词汇化,如“出自”已经被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有些正在词汇化的过程中。

(二)“来自于”

1.“来自于”的出现

“来自”发生词汇化,“自”的意义功能受到磨损,在使用过程中就需要添加一个新的介词。“于”是古代汉语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介词,具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可用于引介时间、处所等。所以便出现了“来自于”的用法。由于“来自”发生了词汇化,可视作一个整体,因此,“来自于”结构的划分,和“趋向于”“落后于”“往来于”“毕业于”“贯穿于”一样,可以分析为“来自+于”。

2.“来自于”所带宾语的类型

“来自于”连用的语料在北大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仅有1例且有可能是为了前后对仗。例如:

(39)仙驭告期于中禁,睟仪来自于太霄,法从俨其音容,谆诲受于清密。(北宋·《宋朝事实》)

现代汉语中,“来自于”被大量地使用,其所带的宾语语义类型有三种,分别是处所义、对象义和抽象义。例如:

(40)我过去额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余华《余华自传》)

(41)这个问题最先来自于刘小青,他想出用麻绳捆绑原子弹,让我现在写下这些时不由微微一笑。(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42)而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中。(余华《虚伪的作品》)

(三)“来自”和“来自于”的比较

1.宾语

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来自”“来自于”进行检索③,发现两者后面所带宾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宾语 来自于 来自

音节数量 句子 3.41% 无

单音节 1.95% 无

双音节 14.63% 10.49%

多音节 80.01% 89.51%

性质 具体 31.95% 85.31%

抽象 68.05% 14.69%

从音节数量上看,两者一样,宾语以多音节为主,但是“来自于”的用法更加灵活,后面可以跟句子,宾语也可以是单音节。如:

(43)奖励的效用来自于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而惩罚的效用来自于它可以带来痛苦。(《论教育中的惩罚》)

(44)全世界只有惟一的哲学的观念来自于哪?(新华社报道)

从语义类型上看,“来自”所带宾语表处所义、时间义、对象义和状态义,以处所宾语为主。“来自于”继承了前者的处所义和对象义,同时也可以表抽象义且以抽象义的宾语为主。所以,“来自于”多用于抽象的事物,而“来自”具体的事物占大多数,且宾语具有较强的位置性,多数是具体的地点。如:

(45)质量和效益来自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人民日报》)

(46)王小姐也来自香港,比李小龙小两岁,她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不久,一眼就认出这个叫布鲁斯·李的哲学系学生就是香港电影圈小有名气的李小龙。(《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2.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及特殊用法

“来自”和“来自于”在用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来自+NP”的结构一般可以充当名词的定语,如果NP有介宾短语充当的定语一般使用“来自于”。如:

(47)一天,徽因收到了一封来自福建的信,信中说老家一位叫林洙的姑娘想进入清华大学选修班学习,请徽因帮助她。(《林徽因》)

(48)艾青创造的激情来自于对生活的追求,认为“生活与创造是我们生命的两个轮子”,而这种激情的结晶则是诗,所以“诗是生活的牧歌”。(《人民日报》)

3.语用

在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对“来自”“来自于”进行检索,发现两者分布的文体略有不同:

文体 来自 来自于

文学 58364 5770

报刊 90388 2644

微博 293154 14802

科技 113928 15907

横向比较,“来自”在各个文体的分布均多于“来自于”,可见,“来自”使用的范围和频率高于“来自于”;纵向比较,“来自”在各类文体中分布为:微博>科技>报刊>文学,而“来自于”的分布为:科技>微博>文学>报刊。

此外,由于“来自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泛化,所以在有些情况下,“来自于”和“来自”的使用方法并无二致,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如:

(49)目前,中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新华社报道)

(50)它的主体是英语,在大约1500个词汇项目中,80%来自英语,有简单而明确的音位和语法规则。(新华社报道)

三、结语

对于黄廖本《现代汉语》提出的观点,本文持否定的态度。造成“自”“于”两个介词羡余的原因是,语言是发展的,从“来”到“来自”再到“来自于”,“来自”发生了词汇化,(来(自NP))被重新分析为((来自)NP)。介词“自”的引介功能弱化,通过添加“于”来弥补,所以就出现了“来自于”的用法。“来自于”在现代汉语中的大量使用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汉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由于词汇化,原来的语素的意义受到磨损,进而添加新的语素,造成新的表达方式存在羡余的现象。类似的羡余现象在言语实际中被大量的使用,不应该用传统的语法规范加以否定,语法应该适应语言,而不是要求语言适应语法。

(本文为宁波大学2016年SRIP重点项目“词汇化造成的羡余及其例证”研究成果。)

注释:

①何乐士(1985)就《左传》和《史记》中的介词进行比较,统计

发现,《左传》中的介词位于动词前的少,位于动词后的多;《史记》中的介词则是位于动词前的多,位于动词后的少。以此证明,从《左传》到《史记》前后三百多年间,汉语语法基本完成了介词的位移。

②孙朝奋《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4期。

③所统计的语料:“来自于”是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2011例例句中等量抽取201例;“来自”是在73244例例句中等量抽取732例。

参考文献:

[1]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1.

[3]黄伟嘉.甲金文中“在、于、自、从”四字介词用法的发展变化

及其相互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4]何乐士.《左传》《史记》介宾短语位置的比较[J].语言研究,

1985,(1).

[5]金鍾讃.试论“双音节+于”的句子成分[J].语言研究,2004,

(9).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7]冷金辉.介词并入与“V+自+O”结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4).

[10]王鸿滨.介词“自/从”历时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7,(1).

[11]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叶脉清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