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技艺生存与发展

2016-06-06 04:46王健马少燕陈珺涵黄源连陈雨露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苗族

王健 马少燕 陈珺涵 黄源连 陈雨露

摘要:苗族数纱技艺,是一门独特的民族民间手工工艺,也是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苗族的重要途径,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湖南省湘西泸溪县苗族数纱为例,探寻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苗族数纱技艺的生存与传承发展现状。

关键词:民族技艺:传承发展:苗族;数纱

前言

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不同的语言文字、服饰习俗乃至歌谣民俗和居所等,都是各个民族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其中,苗族数纱作为苗族刺绣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

一、湘西苗族数纱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内涵

湘西苗族数纱(又称挑花),发源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流传于凤凰、吉首及沅陵等相邻地区。泸溪苗族数纱是湘西地区古老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技艺之一。2010年5月苗族挑花(数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色彩,构图严谨对称,花式抽象且富于变化。而其中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也值得玩味。

(一)、数纱工艺手法: “疏經密纬” 、“经三纬四”

苗族数纱工艺流程和材料并不复杂,只有家织布和针线。但其技艺与绣花截然不同。挑花是从第一针,直到一副图案挑成,针线全部在布料表面行走。数纱行针,“疏经密纬”、经三纬四,不能数错一根纱,极其细致而严格。这样的挑花针法自成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为泸溪县数纱传承人向笔者指点针法“经三纬四”——每一个十字针法就跨越三根经线和四根纬线。因为经线稍微疏一些,而每个十字针法都力求绣成一个正方形,因此每一针跨越的经线数就稍微少一些。

以一个最简单的“十字”为例,从布的背面往上挑,第一次穿过纱布的纱眼,将这纱眼作为平面坐标的原点(0, 0),下一个穿针走线的纱眼就在横向(纬线)往右数的第四条线和纵向(经线)往上数的第三条线的交叉处(3,4)。然后从背面往上挑,针穿过坐标点(3,0)的纱眼回到布的正面,再左上穿过坐标点(0,4),针又来到布的背面,一个十字就完成了。[1]

“经三纬四”不是绝对的定律,只是较为常用。在一些情况下,苗族人也用“经四纬四”、“经四纬五”,数的经纬线有变,但工艺的本质是不变的。

(二)苗族迁徙史与数纱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述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为传说中的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并定居于此。而数纱图案之中也保留了苗族自上古以来遗留的文明痕迹。其中蕴含了苗民族早期图腾崇拜、氏族崇拜、自然崇拜。如狗脑花、枫叶花、阳球花等纹样,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迁徙与演变。[2]

数纱作为当地民众传统刺绣工艺,是伴随着苗族人民的世代生活产生的。其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渊源。各类苗族文化因素相互交融沉淀成为“数纱”这一综合体的艺术形态。

在古代,苗族人民深受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被迫迁移到边远的深山老林,聚族而居,与外界交往甚少。数纱纹样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味。其艺术之所以保留完整,固然因其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更是由于当地的传统习俗影响。苗族数纱,既是传统服饰和生活用品,又是男女珍贵的定情信物。它蕴含了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故事传说,是苗族历史长河中文化积淀的结晶。

二、苗族数纱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笔者于2015年7月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考察,对泸溪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纱”传承人杨秀英老人进行了采访,并在当地及吉首、凤凰等地实地探访。发现在当前市场化环境下“数纱”面临着生存与传承的难题,同时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

(一)、生存难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纱技艺已经在当地逐渐边缘化,当地人对“数纱”的了解程度逐渐降低,服装上数纱的图案也逐渐减少。

在对三百名当地居民的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中,居民种声称自己还掌握数纱技艺的只有约9%,表示虽然不会但比较了解的有15%。

一位45岁受访者表示,自己小的时候还经常戴妈妈数纱的头巾,但是到自己女儿这一辈就完全放弃了数纱制品,既不学,也不戴。

“数纱”面临着外来服饰的冲击。由于交通越来越便利,泸溪和外界的沟通已经很多,工业制作的布匹和衣服在颜色款式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数纱”的经济价值受到威胁。

(二)、传承难

继承人的不断减少和老龄化使数纱面临传承危机。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而目前一些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从上一辈艺人中传承技艺的。但通过对部分传承人的实地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可以看出:90%传承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他们凭借自身的技艺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在周围环境中缺乏继承者。[2]

(三)、有创新

在对数纱传承者杨秀英老人的采访中笔者发现,杨秀英老人对传统技法和图案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对布料选择也不再苛刻,既选择家产布,也会采用市场上的机纺布。图案和织品也有了现代特色和寓意,不仅绣衣裳、绣手帕,而且绣书包、绣围裙,受到当地年轻人的欢迎。

图为笔者与泸溪县数纱传承者杨秀英老人合影。

三、苗族数纱的市场前景与对策

近年来湘西泸溪苗族的挑花艺术,已引起了泸溪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当地政府通过选定“数纱”传承人、安排继承者、定期收购数纱作品等手段对“数纱”进行保护;而在同时,当地一些企业也着手对数纱加以挖掘并投入现代化生产。

通过对泸溪县当地的探访,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力图借助外来先进的制作技术,革新传统的花纹。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将数纱织物推向市场。要让当地人看到数纱也能产生经济效益。

(二)、调查当前的传承人现状,从而将数纱传承下去。同时,要尽量保存原址原貌,做到市场与原生态并存、机器生产与原始数纱相结合。不仅要保护民族工艺,更要保护民族特性。

(三)、不能指望当地居民的自觉地保护,必须推进民族工艺及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从而推动数纱传统编织工艺的发展。

我们相信,数纱这一传统技艺终将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许伟明. “最易消失的是数纱”[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10-17 (024)

[2]王锡忠.湘西苗族“十字”数纱艺术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9-28

[3]陈廷亮,张磊. 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苗族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苗族民歌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