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绍年 龚云
摘要:前人在永乐盆地做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工作,但对盆地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研究却相对缺乏。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对上新统长蛇岭组的沉积相类型进行了调查研究,划分出冲洪积相及河流相两个沉积相带,为永乐盆地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对进一步了解该区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环境及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长蛇岭组;沉积相;永乐盆地
永乐盆地位于广西西北部,百色盆地西北端。西起百色市右江区下塘村,东至百色市右江区百练村,空间上为一呈北西-南东向延伸的狭长盆地。其形成于古近系那读早期,是一个典型的走滑断陷拉分盆地。前人在永乐盆地做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工作,其中汤英俊等在永乐盆地进行了古生物研究和地层剖面调查,提出了永乐盆地岩石地层的初步划分方案,并对沉积相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李细光等在研究广西现今构造应力场时,得出了桂西北主压应力方向为NW 向。
前人虽然做过大量的调查工作,但对盆地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研究却相对缺乏,对长蛇岭组的时代划分亦存在分歧。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1∶50000下塘测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重点对上新统长蛇岭组的沉积相类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岩石地层特征、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及时代划分进行了补充。划分出冲洪积相及河流相两个沉积相带,非前人认为的湖泊边缘与山麓堆积混合相,为永乐盆地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对进一步了解该区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环境及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背景
永乐盆地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是在印支期中三叠统褶皱基底上由走滑拉分作用形成的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盆地呈北西向展布。区域上以发育北西断裂为主,其中右江断裂带北支控制着永乐盆地的形成演化,其为一个走向北西的走滑断裂。盆地内充填的地层有古近系、新近系及少量第四系。古近系包括始新统那读组、百岗组,主要由砂岩、泥岩、含砾砂岩及少量砾岩组成,总体厚度约964m。新近系只出露上新统长蛇岭组,呈带状分布于盆地北缘山麓,主要由砾岩、含砾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5-195m。第四系出露白沙组第一段,由砂砾石层组成,含玻璃陨石、手镐器、刮削器等古人类遗器,厚度约3m,属夷平面残坡积层,零星分布于盆地南东端。
2.岩石地层特征
永乐盆地长蛇岭组出露不全,底部以一套黄灰色、黄褐色厚层块状砾岩与下伏中三叠统兰木组第二段、始新统那读组砂泥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向上为灰红色、褐红色、灰黄色薄一厚层状砾岩夹含砾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发育由砾岩—含砾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组成的米级旋回,多个米级旋回组成总体向上岩石单层变薄、砾石变细的特征。砾石多为细砂岩、粉砂岩,少量脉石英,大小0.3-35cm不等,多呈滚圆-次圆状,局部磨圆度较差,呈棱角-次棱角状;分选性一般,泥质、粉砂質胶结,成岩性较差,易风化松散堆积。
3.沉积演化及沉积相类型
3.1沉积演化
永乐盆地在那读早期开始断陷沉积,那读末期的百色运动使湖盆一度上升,局部出现短期暴露;而后再度下陷,至百岗晚期褶皱抬升,暴露剥蚀;长蛇岭期(上新世)再下降接受沉积,随后喜山运动再次活动,使盆地产生褶皱抬升,经过后期的剥蚀改造,形成现今南西厚北东薄的不对称盆地。
3.2沉积相类型
通过剖面测制及野外地质填图,将永乐盆地上新统长蛇岭组沉积相划分为冲洪积相、河流相两个沉积相带。
3.2.1冲洪积相
主要分布于盆地北西,岩性较粗,以砾、砂沉积为主,可见少量粉砂岩、粘土质沉积。岩石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比较低,砾石成分主要为细砂岩,主要来源于盆地外围中三叠统兰木组及盆地内部始新统那读组、百岗组,大小2~35cm,其磨圆度及分选性较差,多由泥质岩胶结。从扇根到扇缘岩石粒度呈现变细的趋势,冲洪积扇具有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沉积层序,在垂向上表现为河道充填与泥石流互层的特点。
3.2.2河流相
河流相普遍发育于盆地各个部位,总的趋势是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沉积物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次者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成岩性较差。砾岩成分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少量脉石英,大小0.3~15cm,磨圆度较好,多呈滚圆-次圆状,分选性一般,泥质、粉砂质胶结。沉积旋回发育,具二元结构。
4.结论
(1)永乐盆地长蛇岭组沉积相可划分为冲洪积相、河流相两个沉积相类型,非前人所认识的湖泊边缘与山麓堆积混合相,为永乐盆地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对进一步了解该区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环境及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2)长蛇岭组与下伏中三叠统兰木组、始新统那读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以砾岩为主,其岩石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较低,成岩性较差。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编著.广西壮族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3]广西区调队.1:20万田林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R].1971.
[4]胡炎坤.百色盆地地层的新认识[J].广西地质,1991,4(3).
[5]刘裕生.广西百色盆地早更新世长蛇岭组植物群的古气候分析[J].古生物学报,1993,32(2).
[6]汤英俊,龙玉柱等.广西百色盆地、永乐盆地下第三系[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12(4).
[7]李细光,史水平,黄洋等.广西及其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研究, 2007, 30(3):23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