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军区幼儿园 张琳
基于游戏理念下的户外混龄晨间锻炼实践思考
文|江苏省军区幼儿园 张琳
混龄运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体育活动的一种补充。幼儿园混龄运动,是把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幼儿,即大朋友和小伙伴之间打破年龄和班级的界限,让他们在相同的空间、时间内进行运动、锻炼,扩大幼儿间的接触面,与异龄幼儿一起相互交往、共同运动。随着《幼儿园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继实施,《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推进,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得到确认。我园立足以往对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初步实践,结合园本特色,开展了户外混龄晨间体育锻炼活动的新尝试。
我们将幼儿园活动区域进行了重整,将临近的活动场地进行合并。合并不仅仅是场地、器械的简单合并,而根据场地的不同特点、运动器械的不同功能等,合理划分各个运动区域,同时将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材料都进行了重组,并根据各个活动区的主题、功能、锻炼价值,增添了情景、设计活动玩法的标记,便于幼儿园开展活动。
根据幼儿园教学楼在中间、运动场地分散在四周的特点,我们将全园运动场地划分为9个区域。在划分设置活动区域时,我们还考虑到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既有活动量大的,也有活动量小的;既有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
又有锻炼幼儿综合身体素质的。我园以基本动作为标准将场地划分为9大区域,即操场上的钻钻区(各种大小的拱形门)、平衡区(圆柱体平衡木、一般性平衡木、过河石、拱形石)、攀爬区(攀爬组合、轮胎组合)、民间游戏区(舞龙)、投掷区(投球);绳网周围的学军区(绳网、高矮梯子、小土坡)、车区(双人协力车、双人自行车);30米跑道的轮胎区(拖轮胎、拉轮胎、轮胎车);攀岩墙周围的跳跳区(弹跳床、从高处往下跳)。根据项目内容安排好了人员站位,并制作了场地划分示意图,使得各班教师对整个场地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我们现在开展的户外混龄晨间锻炼活动,以前的体育活动器械无法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根据混龄活动的特点,幼儿园新添置了一些适合开展混龄游戏的器械,如:双人协力车、双人自行车、过河石、高低跨栏、攀爬组合、高度不同的跳台等。攀爬区内我们制作了适合大班同时也适合小班幼儿锻炼的钻爬管道组合,组合分为三层,大、中班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第三层难度较高的,小班的幼儿可以选择第一、第二层难度较低的进行锻炼,以满足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需要。轮胎区内的轮胎有前面栓绳子的,后面系带子的,也有下面有轮滑的,可供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跳跳区有高度不同的跳台,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从高处往下跳。车区我们提供了双人自行车和双人协力车,大班幼儿可以带着弟弟妹妹骑车,也可选择与同龄的玩伴游戏。
好的方案策划是丰富且有价值的晨间混龄活动开展的前提以及顺利进行的保证。为此老师们分成五组进行活动策划。首先是思考幼儿园器械存放区中现成的材料如何为这个区服务;其次提出作为配套设施还需要提供哪些新的材料,这些新材料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然后形成相关区域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发展的多个活动指导方案;最后经过小组全体成员的讨论和修改,将确定的指导方案分发到各个班级,并由教研员向全园教师讲解,让教师们全面理解方案的内容,了解园里为幼儿们提供的器械材料以及借助这些材料可以开展的游戏形式,进而让教师有目的地利用这些器材去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活动。
在场地、器械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了分年级的游戏活动,开始了混合晨间锻炼的尝试。全园9个班级,采用“大混、小混、自主”的方式形成了三大活动地带。活动过程中贯穿播放音乐,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氛围,让他们带着快乐、轻松的心情参与游戏。在异班异龄幼儿相互熟悉后,我们让一个大班的幼儿带着一个小班的幼儿进行晨间活动,大班的幼儿挂有“任务牌”,以“大带小”的形式,带小班的幼儿按照任务牌上的要求锻炼身体,完成任务后两个人同时领取奖励。每个活动区域,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起始点、运动路线、运动示范图、运动规则,让每名幼儿能够看得懂、看得明白,知道游戏怎么玩。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在开展“混龄晨间锻炼活动”中,我们制作运动区域场地划分示意图,根据各个运动项目内容安排好了人员的站位,教师人手一张示意图,不仅了解了整个活动的场地安排,更清楚今天自己的站位和职责,关注指导的要点,保证在各个运动区域内,都有教师为幼儿运动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指导。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观察捕捉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并及时给予幼儿以指导和帮助。
近年来,我园在混龄晨间锻炼活动的实践中,为孩子们创设了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提供了与异龄伙伴相互观摩的学习机会,发现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相互之间都能成为彼此的教育资源,一起共同运动,通过交流、互助、示范、模仿、学习等方式,学会与异龄伙伴间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同时,这一活动也对我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机制提出了更大挑战,使得教师在混龄活动的教学研讨中获得了专业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