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机制研究

2016-06-06 02:25戴仁卿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预警机制研判网络舆情

戴仁卿(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机制研究

戴仁卿
(宿迁学院法政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大学生的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而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水平的关注,在面临因大学生道德缺失、心理危机而引起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的应对能力考验着高校的举措能否经受得起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检验。“传播阈值”概念的提出,对加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阈值;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极度发达,事件演变为新闻只需要“弹指一挥”。雷锋式的积极的社会事件经过网络的传播有可能演变为“千夫所指”的消极事件,“彭宇案件”就是典型的案例。因此,如何提高社会各部门,尤其是高校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面前的应对能力,防止事件的不当传播给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各部门尤其是高校只有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研判、预警能力,快速做出积极的应对,才能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出现后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一、“传播阈值”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理论应用

(一)阈值的理论内涵

阈值又称阈强度,是指引起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不能导致行为主体作出反应。在简单的反射活动中,阈值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在复杂行为中,阈值则受各种环境条件和动物生理状况的影响。当致使行为主体作出行为反应愈发困难时,就是阈值提高了;当致使行为主体作出行为反应愈发容易时,就是阈值下降了。例如:当某一个人食不果腹时,突然一桌满汉全席出现在他面前,此时,饥饿阈值会变得很低,会使人变得更加饥饿;反之,当一桌满汉全席出现在刚从豪华酒店出席晚宴的人面前时,饥饿阈值就会变得很高,对引起人的饥饿效果有限。

(二)“传播阈值”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关系

我们在探讨网络阈值、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三者关系之前,不妨假设其中之一是固定不变的,在此基础上验证剩余两者之间的关系。

假设能够引起危机事件网络传播阈值是固定值,那么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越强越不利于危机事件的传播,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越慢,从而为高校应对危机事件争取时间,防止事态的恶化给高校产生负面的影响。反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越弱越利于危机事件的传播,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越快,高校相关的职能部门往往疲于应对,有可能导致事态的恶化给高校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传播阈值”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关系成反比关系。

假设某一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是固定值,那么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越强,网络舆情所能达到传播阈值的可能性越小;反之,网络舆情所能达到传播阈值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网络舆情与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成反比关系。

假设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是固定值,不妨我们认定高校在网络舆情面前毫不作为,即高校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为零,传播阈值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稳定的,而当危机事件产生时,网络舆情越强烈,传播阈值越强,因此可以推断传播阈值与网络舆情成正比关系。

传播阈值可以理解为值域,即因变量的取值范围,英文中准确地表达为after effects。因此,为论述方便,本文将传播阈值以AE表示,网络舆情用W表示,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用N表示。

基于以上表述,可以将传播阈值、网络舆情与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概述为一个公式:

二、国内外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之比较

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实包含了古人早期的横向比较思想。只有与其他个体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找出自己本身的不足,从而取得自身的长足发展。我国网络发展的起步较晚,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监管方面经验不足,但事物的优劣都是辩证的,这使得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

(一)美国

从立法层面来看,美国政府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从联邦和州两个层次入手进行机构设置和立法管理,其管理体系较为成熟。

首先,做到有法可依。互联网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在管控高校网络舆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其管控的法律体系相对比较健全完善,对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及惩处措施都进行了明文规定。

其次,采取区别对待并弱化行政干预的措施。对大学生网民言论管控相对宽松,但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未成年人保护和公民私权益的网络舆情则严加管控,并将违反者处以较严厉的刑事、民事、行政处罚;美国高校采用非集中化的方式来管控网络舆情,比较注重管理措施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但是在保护国家核心利益时,则不遗余力地使用强制手段;据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在管控网络舆情方面的理念和作法,在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同时博采众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紧制定与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对网络舆情的恶意传播严加管控。

(二)德国

德国在法律制度上属于大陆法系(成文法系)国家,较之美国、英国等英美法系国家,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管相对严格得多,并且德国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对网络舆情采取宪法直接保护的国家,德国对网络危害性言论进行了专门的立法规制,在德国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权力自由保护方式下,网络言论受到严格管控。其意义不言而喻,即包括高校在内的其他所有的社会个体,网络舆情必须置之于法律的监管之下。

1997年6月德国颁布《信息和传播服务法》,纵观《信息和传播服务法》,德国在网络言论自由方面的价值取向与美国大相径庭。在网络言论自由与其他利益冲突的衡量中,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体现得较为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儿童色情方面,与美国相比,“公共利益”较之个人的“言论自由”而占据上风。

(三)法国

法国在网络舆情监控立法上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网络舆情监控立法才开始起步。1997年3月法国颁布《互联网宪章(草案)》,这是一部在互联网监控方面的“宪法”草案,其规定监控的范围为“明显有悖于公共秩序的内容或行为,如对儿童进行性引诱,煽动种族仇恨,教唆谋杀,招嫖以及贩卖毒品和危害国家安全”等,这是法国首次颁布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法律。2004年法国颁布了《关于数字经济中的信任的法律》,分别就网上交流、网络安全问题作了规定。

(四)英国

英国作为传统的英美法系(不成文法、判例法)国家,认为国家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应当通过发挥行业自律的方式来进行。1996年英国颁布了《3R互联网安全规则》,该部法律在充分发挥了英国网络查看基金会、互联网服务商协会和网络内容分级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在监管互联网方面的作用,较之德国对网络舆情的严格管控,英国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显示出民主、自律的特点。

(五)中国

据《第34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PC整体80.9%的使用率。在年龄结构上,10~19岁和20~2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网民是网上最活跃的人群,在全体网民中的占比高达24.5%和30.7%,是比例最高的;在职业结构上,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的最大群体,占比25.1%,报告显示,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已经处于高位。我国政府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实行“法律制裁”与“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

我国法律将网络信息分为“非法信息”和“诽谤性信息”两大类。前者是以现行法律为依据;后者是指尽管没有违反现行法律法规,但为社会的文化、行为准则、公序良俗所否定的信息。针对非法信息,要以法律为依据,接受法律的制裁;对于诽谤性信息,则依靠网络用户和行业自律来解决。从2012年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开始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让公众参与到网络舆情监督上来,收效显著。

三、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与不足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思想认识的缺失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也说过:“思想是革命的先导”。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整体缺乏成套的应对机制。

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缺失。经过调查,近82%的高校(包括民办高校、职业技术学院、非全日制的高校)的网络舆情缺少相应的应对职能部门,毫无应对措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高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受到网络舆情的无理诋毁,会使高校面临名誉上的损害,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思想认识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应对机制的不足

校园网络迅猛发展,社会焦点问题、偶发性事件、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网络舆情,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在获得更多学习渠道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

而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高校缺乏网络舆情监控领导机制、应对机制,一旦发生危害高校声誉的网络舆情案件,大都会以成立临时小组为应对的主要办法,事件结束之后,临时小组也随之解散,更谈不上建立一整套的应对机制。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责任分工不明确

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全国各地政府机关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各地各部门基本上都设立了相应的应对机构,如应对网络舆情领导小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等网络舆情应对机构。

经笔者调查: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在2014年6月发布了《关于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无独有偶,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2014年8月发布了《关于成立普陀山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东和乡在2015年7月发布了《关于成立东和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但是,高校却很少有专门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小组”的做法。经调查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只有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在2014年12月12日成立布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具体对其职责作了相应的规定。因此,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建立上缺少作为。

(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问责机制不健全

高校网络舆情频现,但因网络舆情监管不力而导致问责的现象却鲜有,“有职责不问责”现象突出。

通过网络引发的突发事件,广大网民关注的不会是事件的过程,而是突出关注其结果,一旦结果不符合大众的预期,网络舆情便会产生。如果没有有效问责机制,舆论监督将此起彼伏,严重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必须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加强问责,强化责任意识。

四、加强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判的对策与策略

(一)开展网络舆情危机演练,加强思想上的认识

“网络舆情”被称为“无形的危机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既然可以开展“火灾演练”“恐怖袭击演练”“绑架演练”,为什么不能开展“网络舆情危机”演练?完全可以借助于校园网络平台,诸如校园贴吧、学生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发生地,模仿现实当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网络舆情案件,并人为地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依此考验高校各职能部门在网络舆情危机面前的应对措施,以便加强高校各部门面临共同的网络舆情危机时的共同协作能力。

定期开展网络舆情演练,有助于高校各职能部门在面临网络舆情时可以从容不迫、临危不惧,也有助于高校在网络负面舆情中形象的维护。

(二)健全高校网络舆情责任分工机制

首先,定期开展网络舆情的搜集与报告制度。相关部门如高校信息中心、党委办公室等部门应密切关注百度贴吧、学生论坛、博客以及QQ群、微信等网络平台,对这些网络互动交流平台进行重点监控,并逐步建立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其次,准确定位网络舆情信息源。高校的信息部门、保卫部门要切实做好校园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对网络用户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一旦发现敏感信息,可快速定位信息源,将网络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再次,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信息中心应该实时监控校园网络用户网络行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上网”、“文明网络行为”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挥网络的正面积极效应,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最后,在技术层面上,高校要加大网络监控设施投入力度,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条件过滤网络不良信息,运用硬件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屏蔽外网不良信息及过滤偏激的言论。

(三)设立高校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制度

设立“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制度,由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各系部具体负责。网络舆论新闻发言人以实名注册,负责在高校的百度贴吧、学生论坛、博客以及QQ群、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发布高校的重要信息,听取学生与教师意见与建议,通报本校突发事件及处理结果,处理相关网帖的答复,研究分析网络舆情与网络事件,开展与网络媒体的联系与协调等工作。

各系部设立学生联络员,由了解、熟悉学生工作、政治和业务素质高、掌握互联网舆论引导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且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的辅导员、班主任担任,主要任务是协助高校网络新闻发言人做好网上信息发布、网帖处理等具体工作。

(四)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强化问责机制

近年来,“问责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在提高社会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方面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然而,“问责制度”执行不严的现象屡有发生。对于高校,必须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强化问责机制,强化高校党委一把手的责任,同时,加强对各部门一把手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培训力度,定期对其考核,加强演练。同时,高校的宣传部门应该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大有可为,要加强高校宣传部门一把手的问责力度,使其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通过多方合力,切实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

参考文献:

[1]任娟玲,王志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

[2]黄鑫,宋宁.大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J].大众科技,2013(11).

[3]王永灿,郭红明.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现状及应对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

[4]李景升,黄华龙.高校网络舆情六位一体应急处置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077- 03

猜你喜欢
预警机制研判网络舆情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
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广播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