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远
高职会计“对口单招班”人才培养的相关探讨
——基于工作岗位的思考
吴宏远
对口单招的会计专业学员与普通高中生在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的区别,对会计专业课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对口单招生基于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推动学员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
人才培养;对口单招;工作岗位
对口单招是指具有单独招生资格的高校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优秀学员的一种招生模式。对口单招的实施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成才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但是单招生在素质和能力上与普通高中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何针对单招学员进行有效的培养,成为各招生单位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基础素质薄弱。由于认识不足,社会对对口单招这一招生形式存在一定的歧视,导致招收的人才素质相对较差,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不如高中生。在中职教育阶段,与其他中职生相比,尽管加大了文化课的比例,但是大量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学习,与高中毕业生相比,基础文化课显得薄弱。
(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尽管以考试大纲作为基础组织教学,由于培养单位的能力、条件和目标不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上显示出明显的区别。即使对于同一培养单位的毕业生,其专业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给高职专业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专业认知差。在中职教学中,应试教育的重点是考试内容,高职会计培养内容与会计岗位脱节。学员对会计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岗位工作内容缺乏了解,没有对会计专业形成正确的认知。
(四)学习习惯有待改善。招收的人才习惯了中职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自我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对于出现的问题过多地依赖别人,当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容易放弃,缺乏自主探究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通过对具有单招资格的高职会计院校进行调查发现,各个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差异,但绝大多数院校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同时辅以专业认识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技能实训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培训课程设置重复[2]。理论上说,单招班人才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考虑到人才专业基础差别大,且教学要求与高职有一定差距,大多高职会计学校仍然将这些课程安排在教学内容中,造成课程设置的重复,学员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
(二)难易程度把握失当。由于招收的人才的基础差别大,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理解能力区别很大,采用同一个标准作要求,难易程度把握失当,基础差的学员就会感到难,挫伤了积极性和自信心,基础好的学员却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三)会计培养内容与岗位脱节
1、会计内容体系与岗位脱节。目前,大量的院校在课程内容上仍然采用基础理论到实务程序的教学体系,希望通过教学能使学生具备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由于教学内容与会计岗位脱节,尽管学员掌握了基本核算方法,但是不能与相应的岗位相联系。学员走上会计工作岗位以后,对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缺乏了解。
2、会计理论与实训脱节。会计以理论教学为主,在理论完成后采用专门的实践性实习作为弥补,这样的培养方式人为地将理论与实践割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而在后续的实践环节中,又无法与理论相联系,造成了人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四)培养的方法与岗位实际脱节。尽管有实践性培养的内容,但是实践性培养在整个培养组织中仍然采用理论为主的模式,学员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仍然是被动地接受,学员按照教师讲授的操作步骤,依葫芦画瓢、亦步亦趋地去完成,学员的思维和行为受到禁锢或局限。
(一)培养内容的选择
1、会计岗位及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对单招班的教学各培养单位有一定的差异,会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一些课程,如江苏海事学院开设了水运企业会计。然而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仍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会计岗位脱离。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教学首先需要对工作岗位进行界定,进一步分析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对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解。经过调研,基本的会计工作岗位可以分为五个,即出纳、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往来核算、总账。与工作岗位相关课程包括出纳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往来核算会计、总账会计等。
2、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整合。基于工作岗位的培养内容不再追求课程的系统性,而应该与岗位工作需要相匹配,其基本思路是学员在岗位仿真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工作岗位设置课程后,教学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教材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设计教材,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的框架。
(二)改变培养方法和手段。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员缺乏自主思考。大量的学员因为缺少直观的感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不积极、不思考的学习将学员的视野局限于书本,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变传统的“要我学”为任务驱动下的“我要学”,使学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方式上,因为是仿真教学,真实的工作情景不能完全模拟,但是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培养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员面前,使学员能从主观上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员的听课热情,使培养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创建与岗位相适应的培养情境。基于工作岗位的会计教学,立足于各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但是培养过程和实际工作必然会产生差异,因此只能尽可能地进行仿真教学。在培养过程中,创设仿真的工作情境,从而实现与岗位工作的无缝衔接。
(四)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基于工作岗位的会计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主导者向学员布置任务,引导学员学习,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是领导、同事,也可以是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外部机构工作人员。
(五)创新评价体系。基于工作岗位的会计教学,要根据学员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实行全方位的考核。在评价内容上包括学员的能力、态度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通过学员自评、学员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定,做到评价客观公正,符合学员的实际。
基于工作岗位的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选择培养内容,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展现培养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选择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学员为主体,避免了课程的重复,调动了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在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了岗位的认知,培养了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学员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舒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基于中职衔接角度的思考,财会通讯,2013.7:46-48
[3]蒋海燕.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与实施.会计之友,2010.4:120-122
吴宏远(1973.06-),男,汉,江苏宿迁人,副教授,硕士,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