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联金
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层教学
——深圳市西乡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朱联金
因材施教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因材施教有悠久的历史,是教育思想的精华。笔者所在学校近来在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分层教学尝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
1.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教育要培养的人应该是“完整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身体、心智、情感、精神融为一体的知情合一的人。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代表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人本主义教育家所提出的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个别差异等主张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尝试,从传统的“教——学”的模式转为“学——教”模式,重视学生学到多少,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
(2)“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因材施教下的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2.现实意义
始于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对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班级授课制强调统一,难以适应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近年来,随着深圳地区常住人口的增加,各公办学校的生源剧增,大班额现象严重,班级人数多,班级内部学生个体差异大、教学群体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而难以掌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通过因材施教指导下的分层教学,恰恰可以克服这些局限和缺点,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普遍发展。
1.课前选材,研材分层
因材施教中的“材”是指学生的资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即“知”学生。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生理、心理、能力发展等诸多方面。全班几十人,基础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必然参差不齐,不可能整齐划一。但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制约下,学生差异几乎被忽略了。因此,面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中实行学科分层教学非常必要。
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的先天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生理心理方面:如身高、体重、视力、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理想、需求、意志、品质等。(2)学生的后天差异。如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差异、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的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上述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且表现出其独特性,故在分层教学的设计中,要正视这些差异。每个任课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A、B、C层教学。
必须指出,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目的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分层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任务的难易、学习节奏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等。若是属于分层中的较低层次,则允许学生学习较易的内容,放慢学习进度,达到较低目标,尤其重视在学法指导上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2.因材备课,分层设计
分层教学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因材备课。既然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学习基础、家庭影响层次有别,备课组在备课中就要精心设计,备“多元一体”教案,就是在备课时只有一个总教案,然后各位任课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在总教案中隐含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教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实施。
3.因材施教,分层上课
(1)施教要分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奉行“少讲精练’的原则,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为“学——教”模式,由原来学生被动学转为学生主动地学。因此,在上每节课前,教师提前发好学案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每个学生明白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弹性分层目标。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层次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进行学习。同时,每个人的选择是动态的,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到以下两个兼顾:
①目标兼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A.发展性目标;B.提高性目标;C.基础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可以而且必须达到的。
②讲授内容兼顾。兼顾差生,提高优生,带动一般学生。差生弄懂了新知识,优生和特长生训练了运用能力,一般学生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提问要分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都有机会得到提高。
也就是打破那种同声齐答或解疑均由班内“答问专业户”承包的局面。于是我们要求教师对于那些平时发怵答问的学生,进行简易而问,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对于那些已具有一定思考解答能力的学生,则要设置梯度,知难而问,使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中有更高的突破,这便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3)反馈要分层。教师的主要注意力不在于系统传授知识,而在于从各类学生学习中,从他们的语言、文字、表情、神态中及时地、最大限度地取得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点拔,从而更好地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4)课堂练习分层。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课堂反馈是一个重要的反应指标。“课堂练习分层”与“目标分层”有相当的一致性。教师应基于弹性目标,相应地确定弹性课堂练习。当然,弹性课堂练习也不是和学生分层一一对应的,学生仍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选定作业。一般来说,低层次学生可从基础性习题开始,而后完成提高性、发展性习题。高层次学生在充分完成提高性和发展性习题的同时,教师可以考虑更高的附加性(研究性)习题。
1.共同进步,促进扬长
在实施分层教学中,我们在继承原来“四四五高效生态课堂“模式的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发展,探索出“探究——验收——落实”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每节课前根据分层的情况精心准备学案,课堂上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反馈,查找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落实,教师要做到少讲精练。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原来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2.共同提高,弥补不足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经过长期的实验认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也不是完全稳定不变的;相反,通过提供适当的学校和家庭环境条件或学习实验,它是可以改善的,他强调指出:“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习。”此次分层改革就是为了寻求弥补差距的突破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各类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这样,学生在进入班级以后,有了自己的喜欢的学习空间与乐园,就会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充分吮吸他所渴求的知识,这必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优势学科得以继续保持,弱势学科不断得到强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铺就迈向成功之路。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小组合作及目标引领,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达到全体共同提高,提升整个班级、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因材施教指导下的分层教学在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教学,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共同提高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为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课堂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西乡中学518000)
G632.0
A
1992-7711(2016)1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