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俞东升
雕碑的老人
文/安徽·俞东升
每天上下班路过的街道边,新开了一个雕刻墓碑的店面。店主在门前,用一块石碑做了一个广告:“出售墓碑——无论活多久,这个总需要!”店主是一位秃顶老人,他家的门前,码放了许多扁长的方片石材,只等买主来订购。
一开始,我经过这个店门口,心里总有些疙疙瘩瘩。怎么雕刻墓碑的生意做到这条街道上呢?这条街道是青少年上学必经的路啊。可是时间长了,也就不介意了。每天看到那位老师傅,坐在青石板上,聚精会神地雕刻。他先用毛笔蘸了颜料,把所要刻写的文字和图画,写在石碑上,等颜料晒干后,再用金刚钻雕刻。一面雕刻,一面还哼着黄梅小调,他的神态悠闲而专注,好像不是在雕刻墓碑,而是在创作一幅传世经典名作。
我渐渐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了一点了解。不出我所料,他是一位有文化的人,还念过大学,上届的市长就曾经是他的同学。当时还是“文革”期间,他们那一届属于“社来社去”的大学生。那一年,他们从学校毕业,一些有门路的学生都分配到单位上班。他没有门路,只好回到农村,先是在乡镇企业当会计,后来企业倒闭,他下岗了,在外面打了几年工,年纪大了,就回来办了这个石碑雕刻加工店。因为地方小,要石碑的毕竟不多,他的生意也就是星星点点。好在孩子大了,能够自食其力了。他雕刻石碑挣的钱,只要能维持家庭日常开支,就很知足。
我说:“假如你当初分配到机关单位上班,可能当上一官半职,现在也是退休干部,不需要这样吃苦雕刻石碑了,可以在城里颐养天年了。”他说:“这话怎么讲呢?人的命呀,一生下来就是这个雕刻石碑的命。换句话说,假如我当了某长,一不小心贪污受贿犯了罪,也许现在进了班房也未可知,那样的话,还不如我现在这个样子。”
我试探了问:“你一个大学生,做这一行,不觉得委屈吗?”他笑说:“委屈什么?什么事都需要有人来做。别轻看这一行,没有文化还不行呢。既要会拟墓志铭,又要能书写一笔好字,综合素质低了还不能胜任呢。”说完又低头聚精会神地雕刻起来。
我笑着对他说:“若干年后,大家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你写的书法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