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并入全国统考刍议

2016-06-05 14:59:45陈涛
中国考试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陈涛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并入全国统考刍议

陈涛

开展10余年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将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本文探讨政策出台的背景,提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着眼于服务社会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公正,探讨改革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录取原则等问题,同时对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改革提出建议。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硕士生招生全国统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2014年6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其中第八条“招考改革”中指出:“从2016年起,我办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1]社会上简称其为“并轨”。两年以来,关于“并轨”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以下简称“在职专业学位联考”)何去何从众说纷纭,至今余音未消。

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未止步。2016年4月初,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其中指出:“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考生参加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取。”[2]至此在职专业学位联考各专业学位类别均实现了全国统考。

由在职专业学位联考变为全国统考,显然不是简单地整合考试形式,目的在于规范招考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学位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基于此,本文梳理了“并轨”的背景,探讨了“并轨”后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并对高等院校的相应工作思路提出思考建议。

1 缘何“并轨”

1.1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介绍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拓宽终身教育的渠道,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

至2015年,在职专业学位联考已涵盖法律、教育、体育、工程、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公共卫生、军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和艺术硕士共13个专业学位类别以及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各类别联考科目如表1所示。

上述专业类别中,工程硕士下设40种招生领域,主要面向普通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60%左右。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以及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等类别都参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即GCT考试(Graduate Candidate Test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考生人数占总考生人数的70%左右。

在职专业学位联考一般于每年10月举行,因此俗称为“十月联考”。GCT考试是一种综合素质测试型的考试,考试内容包含语言表达、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外国语运用四部分,每部分各占100分,总分为400分。除GCT之外的联考科目一般是该专业领域综合知识以及外国语。

1.2 “并轨”的背景

自设立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专业类别不断发展壮大,招生录取数量也逐年递增。这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快速发展对各类别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显露,这主要表现在:(1)部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动机重功利,轻素质;(2)高校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不到位,重效益,轻培养;(3)课程设置缺乏特色,重理论,轻实践;(4)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重产出,轻投入;(5)出口把关不严,重形式,轻内容[3]。

事实上,针对近年来由于扩招出现的教育资源被稀释以及应试教育逐渐背离素质教育的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理念,即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确立了教育改革的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4]。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考改革应运而生。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分别从加强规范管理、端正办学思想等6个方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5]。2014年,国务院学位办作出“取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部署。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快专业学位发展步伐,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统筹协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把二者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表1 各在职专业学位类别2015年全国联考科目

2 对“并轨”后招生考试形式的探讨

考试应服务于社会需求,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6]人才属于社会属性的范畴,必须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当前的社会需求应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致力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7]。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源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处在改革的最前线,社会需求从微观层面来讲也是每个人在工作实践中的需求,“并轨”后的考试也应服务于“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

规范管理,服务需求,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无疑是本次招考“并轨”的主要目的,因此积极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招生考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1 初试

“并轨”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计划应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统筹考虑。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可以“既统一又有区别”。“统一”即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形式统一;“区别”是指考试科目要体现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既有利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规范发展,又要调动广大在职人员报考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多数学科门类的考试科目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部分专业基础课是国家统一命题,专业课一般是高校自主命题。“并轨”后统考科目可以有三种探索:

一是“不同卷不同题”,即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统考科目相同,但试卷题目不同。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考命题(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等)适当降低难度,外国语侧重于工程应用外语,专业基础课适当体现行业特点,重点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同卷不同题”,相同科目的试卷中有相同的题目,同时分别设置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择回答的题目。

三是探索“同卷同题”,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统考科目一致,实现真正意义的“并轨”,由原来的只颁发学位证书改为同时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即“单证”变“双证”。这有利于提高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最终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涵式发展。

高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考试时间可以适当灵活,既可以在全国统考时进行,也可以复试时由招生院校单独举行。总之,初试应考虑在职人员偏重实践的特点,探索具有区分度的试题,适当增加主观题的考查。

2.2 复试

初试时间“并轨”以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时间应该统筹或统一。复试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潜力。对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形式可以以面试为主,重点考查三个方面:(1)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2)在相关领域取得的实践成果;(3)学习态度和发展潜力等。对于需要举行专业课笔试的也应区别于初试的专业课考试,可采取开卷或者实验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试也可以采取“申请-审核”招生制度,对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可以实施这种国际上通行的研究生选拔制度,把笔试成绩、导师推荐、本人研究成果、面试成绩等综合测评成绩累加,进行成绩排名,优中选优,实现多元评价体系要求[8]。

总之,初试侧重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查,复试则要侧重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查。对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题既要体现在职人员的职业特点,又要融入其生产管理实践,二者良好的结合有助于选拔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3 调剂

在职人员考生由于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年龄跨度较大,存在工学矛盾,参加考试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一旦分数达不到目标学校的要求,考试的沉没成本较大。因此可以尝试增加在职人员对学校的选择机会,可探索在相近专业领域内进行调剂,同时扩大调剂的地理范围[9]。

3 “并轨”后对高等院校的建议

3.1 管理并轨,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上实行“双轨制”,从招生、课程、学制、考试到管理系统都不尽相同。在职专业学位联考与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并轨”意味着高等院校要在部门设置、课程设置、管理要求和信息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统筹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机制。融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等管理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班级建设,甚至可以引导建立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团组织,增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凝聚力;(2)环境机制,对待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一视同仁。举行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典礼,典礼的仪式感和神圣感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实现图书、体育设施和学术活动等学校资源共享,提高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归属感;(3)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物质上有一定保障,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激励。可以设立针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荣誉评比,比如评选“优秀学生”“学习标兵”“实践标兵”等,发挥在职人员的职业优势,互补全日制在校生“重学习,少实践”的不足,从而增强在职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例如,天津大学软件工程某级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常不定期地开展对口帮扶活动,组织班级成员为贫困地区小学捐款捐物并实地慰问,这种行为值得表彰和推广;(4)约束机制,要制订针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制度规范,使其在校生活和学校的各个阶段都“有法可依”。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后要装订成册,在新生入学时予以发放。

3.2 发展特色,分类培养

特色是高校的品牌。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的特点,结合学校的专业资源,建立一套适合在职人员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是高等院校亟须解决的课题。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要体现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素养的能力导向。其次,要探索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事业单位需求进行设计;师资方面要采取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优先选聘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校外导师选聘专业领域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专家和学者;教学方式上既要有在校学习又要有校外实践,校内学习除了公共课和专业课以外,要增加人文教育;校外学习可以开展形式灵活的现场教学、案例观摩、参观访问、学术沙龙等方式。

以某大学为例,该校通过产学研结合,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4C”培养体系。“4C”是指分类(Clas⁃sification)指导,能力(Capability)导向,协同(Collab⁃oration)培养和内涵(Connotation)引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在招生计划、目录制订、考试选拔、培养方案、学位标准、质量监督等环节建立分类型、分层次的目标管理体系,并分别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五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4C”培养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职业胜任力[10]。

3.3 联合培养,优势互补

在职专业学位联考和研究生全国统考“并轨”并不是为了减少招生名额,而是为了探索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方式。联合培养是指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优势互补的一种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大体可分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11]。

校企合作主要针对工程硕士等工程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产学结合”。对企业来讲,职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以提升职工技能,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高校而言,学生隶属于一个企业,有利于管理和教学,有利于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考虑到办学规模、生源质量和管理模式,可以重点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

校地合作是与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自觉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的表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入职前经过了层层选拔,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视为优秀生源单位。通过校地合作为政府部门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使其具备较高的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政策问题的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下的需求。

4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201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企事业单位工程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将职工教育培训纳入行业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充分发挥学校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服务功能,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12]。

综上所述,在职专业学位联考并入全国统考的举措绝不是削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势头,而是从国家层面推动专业学位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转变社会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偏见认识,营造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有利于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增强社会组织的学习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3]。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EB/OL].(2014-06-12)[2016-07-15].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xkb/hyxx/bgs/278970.s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EB/OL].(2016-04-01)[2016-07-15].http://www. mbacn.edu.cn/tabid/64/InfoID/2862/frtid/61/Default.aspx.

[3]李凌,马赫.在职硕士招考缘何并轨[N].中国教育报,2014-08-2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6)[2016-07-15].http:// 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5]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发展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2013-10-10)[2016-07-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26/201310/t20131010 _168306.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6-07-1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 201008/93704.html.

[7]商务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2015-07-24)[2016-07-15].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g/ 201507/20150701059524.shtml.

[8]刘昕璐.在职硕士联考只有两次机会,考生欢迎能拿双证又怕考试难[EB/OL].(2014-06-25)[2016-07-15].http://sh.eastday.com/ m/20140625/u1a8175146_1.html.

[9]王志祥.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6):489.

[10]教育部.天津大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4C”培养体系[EB/OL].(2015-09-28)[2016-07-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6192/s133/s157/201509/t20150928_211073.html.

[11]任菊驰,李云章,王聿童.适应需求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49-52.

[12]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EB/ OL].(2014-09-04)[2016-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7/moe_743/s3865/201409/t20140904_174804.html.

[13]邵晓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改革创新研究:回顾与反思[J].中国考试,2016(4):34-41.

An Analysis of Incorporating the National Joint Postgraduate Admission Examination for Incumbents into the National Postgraduate Admission Examination

CHEN Tao

The National Joint Postgraduate Admission Examination for Incumbents,which has been in effect for longer than ten years,is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ational Postgraduate Admission Examination.Give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the new policy,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assessment and admission reform should place special emphasis on meeting social demands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equity.In the meantime,following an analysis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reformed examination and corresponding admission principles,suggestions are offered as to what strategies colleges should take so as to adapt to the reform.

Examination and Admission Reform;National Postgraduate Admission Examination;National Joint Postgraduate Admission Examination for Incumbents

G405

A

1005-8427(2016)10-0058-6

(责任编辑:陈宁)

陈 涛,男,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天津 300072)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