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图/阿 留
加码的“戏份儿”与各执的“管锥”
■文并图/阿 留
如今,雾霾已经让过去恼人的朔风变得亲切和有些令人期待了。屡屡在学校、幼儿园作祟的毒操场、黑跑道,更让人清楚地意识到,环境问题可以通过水、空气等方式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筑、产品的形态找上门来。
防范环境问题对人身及公共利益的伤害,已经刻不容缓。这让大家对“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按照五大理念来设计今后五年的发展,有了更加切肤的体会与认同。
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许多政府部门都看到了可施拳脚的所在,质监系统也跃跃欲试。
政府部门关注环境、关注绿色发展在过往的小四十年里,是兜过一个大圈子的。文革后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全社会都惦记着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奔小康、建设小康社会,就打那时候来的。守着绿水青山,想着金山银山,政府一呼百应,搞经济。这就有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后来整明白了,搞经济要想有效率,计划经济不灵,得搞市场经济。就这么,在商品经济后来叫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定位、目标逐渐清晰起来。到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履行经济社会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第一,改善经济调节。第二,严格市场监管。第三,加强社会管理。第四,更加注重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经济建设搞着搞着发现不对劲儿,赚了金山银山,败坏了绿水青山,咱不能奔来一个脏兮兮乌烟瘴气的小康吧。2007年十七大,就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此后,这个版本不断升级,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十二五”提出要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也就是说,“十三五”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从“十二五”长出来的。十八大后,政府原先的四大职能,明明白白地加上了环境保护。
政府加上了这个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就可以一拥而上,还是必须从各自的职守出发,戏要大家唱,角儿却是各扮各的。所谓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锥指管窥,各有所用。各个职能部门各有各的行政角度与治理工具,由于锥与管的路径依赖,所见所中必然有限,有限才有效,才体现政府治理与监管的分工。
产品的生产即各种要素的整合过程,一般说来是对环境产生影响最大的阶段,政府设环境保护部门紧盯这一环节。产品生产出来后,在使用、存放、消耗、销毁过程中,如对人体、环境也会产生副面影响和伤害,被视为产品或者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问题,质量监督部门正是从里开始介入的。
过去,产品(消费品)对人身、财产造成负面影响,质量监督部门代表政府进行干预。现在,产品(消费品)除了对人身、财产造成负面影响外,其在使用和存储、销毁过程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政府也是要干预了。
政府对产品(消费品)影响环境进行管控,其实是当今国际上的潮流与惯例。比如去年德国大众汽车在美国市场上栽大跟头的事儿。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大众柴油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排放水平远远地超过了美国监管机构的测试结果。他们测的一辆车超过正常排放水平的15-35倍,另一辆则超过10-20倍。此事一出,大众的市值两天蒸发1/3 (超过2000亿人民币)。应当说美国对产品(消费品)影响环境的监管还算是比较严厉的,于是我们才领略了高水平的斗法与造假。
去年以来,多地出现学校、幼儿园的毒操场、黑跑道事件,牵涉环境问题,由于它们是以建筑物而非产品形态出现的,所以是由住建部门和教育部门监管的。
如果环境污染伤人问题是以产品形态出现的,自然可视为产品、消费品质量安全存在不绿色、不环保问题,进入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管、治理辖区。对于质监部门来说,最大的考验在于对种类繁多的产品(消费品)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风险尚没整利索,要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么是知道了也管不了。现在又加了“戏份儿”,再加上管控、治理产品(消费品)对环境的危害与影响,以及产品(消费品)通过危害、影响环境,给人身、财产等公共安全造成的风险,这无疑对质监部门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战。质监部门要通过自执的“管锥”,切入环保和绿色发展的主题,乱抓乱管不叫有担当,把自己扮演的角色唱好唱响,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