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那些难忘的质监“亮点”
岁末年初,就要对2016说再见了。有些留恋,有些不舍,回望即将过去的一年,夺目的璀璨中,也有质监人的努力。
2016年,中国经济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坚定推进各项改革,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成绩来之不易。
这其中,也凝结着质监人的辛勤和汗水,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升质量供给水平、重拳出击维护消费品安全……都成为质检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也为实现“十三五”质检发展打造了一个闪亮的开局。在辞旧迎新之际,本刊盘点了2016年质量监督工作的十大“亮点”,与读者们一同在回顾的喜悦与自豪中展望充满希望的新征程。
2016年9月9日至14日,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大会并发表致辞,要求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着眼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立足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将不断升级的标准与富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好结合,把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融入政府治理之中,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感言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习近平主席专门对此次国际会议发来贺信,表明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近年来,中国加快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制定实施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构建由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取得了积极进展。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质量,就需要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标准全面提升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6年9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由质检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起草完成,坚持了市场导向、改革创新、标准引领、质量为本、开放融合的基本原则,突出“放管服”改革,明确提出八项主要任务和七个重点工程,紧密围绕质量问题突出、消费需求旺盛和产业发展重点的一般消费品领域,着力推动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等重点领域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加快形成以创新助推标准制定、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升级推动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
感言
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以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改善民生的内在需要,是扩大内需的技术基础,是促进出口的有效途径,更是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消费品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加快推进,但是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尽合理,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国内消费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出台的规划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需求,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新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个规划的贯彻实施必将给消费者们带来更多的“红利”。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质检总局于2016年10月14日印发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随机抽查实施办法》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在质检系统全面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质检总局要求,要全面、科学地推进随机抽查工作,与现行有效的工作方法结合,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确保随机抽查工作顺利开展,不折不扣地完成国务院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感言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让政府监管执法讲“规矩”不“任性”,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的关键环节。质量监督部门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专业性强,随机抽查工作作为一项新事物,既提出了挑战,也是更好发挥质监工作职能的契机。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将换来更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以及更加蓬勃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前三季度和“双11”前,针对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企业直营店销售的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儿童玩具、针织服装、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等消费品,质检总局分批组织开展了质量违法线索摸排及打假工作,其中包括“双11”消费品电商领域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查处了一批利用电商平台制售质量违法产品的案件,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电商消费品执法打假信息数据,发布警示消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形成抵制低质低价恶性竞争的氛围。
感言
如今,网购成了消费者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带来便捷的同时,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产品也让人“头疼”。为打击电商领域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推动形成规范有序的网络购物环境,保护网购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网络购物市场健康发展,近年来,质检总局通过组织电商执法中心采取“神秘买样”的方式,开展了摸排质量违法案件线索、追溯生产源头、实施属地查处等一系列电商领域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治劣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也为消费者们网购产品的质量安全增添了“防护栏”。
2016年6月29日,宜家公司在北美地区召回容易引起翻倒事故的问题家具,并表示在中国市场不会召回相同产品。对此,质检总局两次约谈宜家公司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如果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应依法实施召回。7月12日,宜家公司宣布在中国市场召回马尔姆等系列抽屉柜,涉及数量166.08万件。三星Note7爆炸事件发生后,三星在全球范围内宣布召回Note7,但中国的国行版Note7并未在召回之列,质检总局就此约谈三星,对Note7的安全问题要求三星做出适当的处理。在交涉下,三星自9月14日起,在中国召回1858台Note7。
感言
近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高歌猛进。然而,一涉及质量问题,国际巨头却常常缺乏应有的担当。2016年,在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中,人们欣喜地发现,中国质检部门挺身而出,正面回应了中国消费者对自身合法权益的诉求,最终促成事件得到解决。一视同仁地对待国内的消费者,跨国企业巨头或许还不那么习惯,那质检部门的约谈就会如期而至,这种模式的常态化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与此同时,大踏步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要从中看到,环球同此凉热,中国的产品如果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别国的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也饶不了你。
2016年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家组织以及1名个人被授予第二届中国质量奖,80家组织、10名个人被授予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与首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相比,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制度更加规范,评审更加科学,结果更加权威。此次评选设定了风险管理、质量诚信、创新能力等90个量化指标,评选范围共涵盖制造业、工程建设行业、一线班组、一线技术工人等7大领域,其中一线班组、工程建设行业等首次被纳入评选领域。
感言
实施政府质量奖励,推广普及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调动广大组织和个人追求质量进步的热情,已经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质量奖的评选十分重视参选者对于质量理念和方法的总结,旨在为各个行业树立质量管理标杆,通过标杆带动整个产业链和全社会的质量提升,不仅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感和勇于竞争的信心,还能起到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企业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2016年1月1日,质检总局正式实施《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规范缺陷消费品召回活动,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该办法,目前实施召回管理的消费品包括9类电子电器产品和11类儿童用品。截至目前,我国共实施消费品召回215次,涉及数量591.93万件。其中实施儿童玩具及用品召回147次,涉及儿童玩具及用品28.65万件;实施电子电器产品召回41次,涉及电子电器产品285.56万件;其他消费品召回27次,涉及数量277.72万件。
感言
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消费潜力的释放。消费品召回制度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产品安全市场监管手段,其法治意义和消费安全意义不容小觑。大家应该能感觉到,汽车召回、玩具召回等等,正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对缺陷消费品实施召回管理,是我国质检部门加强消费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也为保障消费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缺陷消费品召回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都是生产企业,消费者也要主动配合缺陷调查和召回,共同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缺陷消费品召回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贯彻中央关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形成推动质量品牌提升的长效机制,2016年5月13日,质检总局印发了《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2016)》,提出通过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等重点领域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使消费品、进出口商品、服务业、地理标志产品等重点领域产品、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力争10类重点消费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
感言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者们对供给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在质检总局开展的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中,坚持统筹协调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夯实质量基础与质量品牌升级相结合、立足年度与注重实效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凝聚相关部门、地方及行业组织的力量,通过集中行动使消费品等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得到加强,质量品牌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人们对质量也越来越有“获得感”。
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构建以企业公开标准为重要衡量指标的质量发展环境,建设完整的企业自我声明标准第三方评价产业链,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等单位作为共同发起人成立的“企业标准服务联盟”于2016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该联盟将在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企业标准服务机构,面向广大企业和消费者,开展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宣传服务和人才培训等活动,打造针对企业自我声明标准第三方评价、媒体宣传与数据服务公共平台,以体现社会共治的发展理念。
感言
质量和标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当前进行的标准化改革,一方面强调政府治理主要集中在强制性标准领域;另一方面,积极放开企业在“底线”以上的标准活动,鼓励企业对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企业在先进标准的制订与使用的竞争中,把“中国制造”一步步导向“中国质造”和“中国创造”。非政府的“企业标准服务联盟”登台亮相,对于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建设质量强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引人注目的是,企业标准服务联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通过强制性标准治理与市场化的企业先进标准自治的分化,这或许折射出十八大后,标准化工作乃至质量监督工作的一个突出变化。
2016年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该意见由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会同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编制完成,提出了建立统一绿色产品体系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旨在通过发挥标准和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的突出作用,更好地规范引导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感言
绿色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在产品领域的投射,着实令人期待。绿色产品代表着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前,由于我国涉及绿色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由多个部门分头设立,存在管理分散、绿色产品概念不清、标准不统一、认证和标识种类繁多等问题。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是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紧迫任务,也是引领绿色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提升消费品品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