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荫城古镇聚落形态演变研究

2016-06-05 15:21谢佳佳XieJiajiaKongJing
住宅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街巷院落肌理

■ 谢佳佳 Xie Jiajia 孔 敬 Kong Jing

长治市荫城古镇聚落形态演变研究

■ 谢佳佳 Xie Jiajia 孔 敬 Kong Jing

文章阐述荫城古镇的聚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的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铁业贸易与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荫城古镇以打铁和铁货贸易为主的商业贸易集镇的独特之处。

荫城古镇; 聚落形态演变; 聚落肌理; 公共场所; 民居形态

0 引言

传统村落发展和演变的动因存在于许多方面,如风水观念、传统文化影响、社会和经济活动演变、家庭组织方式的变化、土地产权变化等。山西省长治市的荫城古镇,是因自然环境的优势形成聚落,在铁业贸易这一经济活动的影响下,聚落形态不断演变,从而形成了以打铁和铁货贸易为主的商业贸易集镇。

1 荫城古镇概况

荫城镇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东南边缘,上党盆地南缘,雄山脚下北糜。它是上党地区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5年间)。后来人们发现地下盛产铁矿,就此以冶铁为生。明代初,荫城铁业开始兴起。据《明史》记载,明洪武年间,全国设立13个制铁所,潞州荫城即为其中之一。明末清初,荫城古镇的铁货达到鼎盛时期,铁货行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国家,得名“千里铁府,万里荫城”,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货交易中心。光绪三年始,因连年闹灾荒,人员流失惨重,荫城铁货贸易市场萧条。抗日战争时期,荫城铁货的声誉受到重创,对外销路全部堵塞。现如今,能找到的打铁手艺人已寥寥无几。

荫城镇清代时为雄山乡,民国为三区。1958年置人民公社,1984年设镇。目前,镇域总面积68km2,辖3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5185亩,总人口5万;镇区建成区面积2.5km2,人口2.2万。其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

2 荫城古镇聚落形态演变分析

2.1 选址布局

镇域范围内有3条主要河流,即北河、陶清河、大峪河,镇域北侧为陶清河水库,镇域南侧为北宋水库。大峪河自浮山流出汇入北河,北河再延雄山北侧汇入陶清河;而在另一方向,陶清河的支流荫城河亦延五龙山汇入其中。三山三水共同构成山环水绕的空间格局(图1)。荫城古镇的地理位置处在南下北上的商道必经之路上,有利于大量货物的流通、经营和运输,这也是荫城镇因商兴镇的有利条件。

2.2 荫城古镇聚落肌理的演变

2.2.1 聚落形态演变

从宋代到明代以前,荫城古镇的整个聚落肌理比较规整,建筑群在纵横交叉的“十”字形两个主街道周围排布,边界形态比较自由。至明初,聚落形态初具规模,古镇聚落肌理纵横扩展,聚落肌理亦较规整。明末清初,铁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荫城古镇的聚落形态顺地势高差向南部山上延伸,聚落肌理逐渐扩大,边界形态也变得规整。民国至今,新建区域在古镇的北部发展和规划,古镇的聚落肌理和边界形态都基本固定,没有太大改变(图2)。

图1 荫城镇山水格局分析图

图2 荫城古镇聚落肌理演变过程分析图

2.2.2 街巷形态的演变

早期的荫城古镇,其街巷形态是比较简单的“十”字型形街道(如图所示),这与礼制观念在当时还不太强烈、聚落规模不大有关。明代初期,荫城古镇街巷形态相比最初较为规整,沿主街道纵向、横向生长,形成了“土”字型形道路结构。明末清初时期,聚落沿纵向的主街道向南部扩展延伸,街巷形态呈“树枝”状结构(图3)。这些都与铁业贸易的繁盛有关。民国以后,铁业贸易消失殆尽,建成的新聚落则更多考虑用地的交通可达性和可建设性,所以在荫城古镇的地势平坦的北部进行了整齐划一的街巷规划。综上得出,荫城古镇街巷形态的演变与聚落的规模、商业活动有着直接关系。

2.2.3 公共场所的演变

公共场所是聚落中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建筑。明代以前,荫城古镇聚落规模不大,只是简单地在“十”字形主街道两端建立了南、北城门,在聚落的南端和东端出入口各有一座寺庙,有纳气之意。至明初,荫城商业兴起,对现有寺庙、城门进行修整,并在古镇西侧地势较高处新建关帝庙(山西商人把关公敬为财神,荫城古镇也不例外),祈福保佑一方水土。从清代开始,荫城古镇的聚落形态已经初具规模,相比之前,此时的礼制观念最为强烈。在聚落的东、南、西端都修建了庙宇,南北城门往来出入,还在北城门西侧修建了骆驼厂服务于荫城古镇贸易往来的骆驼商队,这与荫城铁业的繁盛有直接关系。民国至今,由于铁业衰败和时代的变迁,使得很多公共场所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而消失,随即出现了荫城卫生所、荫城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职工俱乐部、街心广场等公共场所,服务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图4)。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场所的兴衰与其中进行的活动息息相关。公共场所的演变形态也折射出不同时期村民社会活动、民俗活动的发展和变迁。

2.2.4 民居形态的演变

明初时,荫城的民居院落以单进院落和二进院落的形式为主,格局紧凑。院落进深约15~20m,面宽约10~15m不等,与街道垂直布置,多进院落民居形态呈纵向组合的方式发展。明末清初时期,单进院落的进深达到18~20m,面宽约为20~25m,尺度上比明代初期的宽敞,以二进、三进院落居多。商户住户扩建宅院,院落组合形式多样,多进院落呈纵向、横向双向发展的方式布局,面宽是单进院落的2倍,进深则为2~3倍,民居形态较之明代初期更为丰富。这些都与荫城商业的兴盛有关。不同形态院落的混杂反映了不同时期荫城民居院落发展演变的过程,而不同时期民居院落组成的临街界面也相当和谐统一。民国以后,荫城的经济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在使用中,由于产权的重新划分和新的生活需求,传统院落功能和建筑平面布局上发生了相应转变。民居院落的形态逐渐趋于简单化,院落尺度相比之前缩小,进深约11~15m,面宽约15~18m,都是单进三合院、二合院(图5)。

图3 荫城古镇新建街巷结构方式

图4 公共场所的演变

图5 民居形态的演变

3 结语

任何一种聚落形态的形成都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以上对荫城古镇聚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的分析,可以看出荫城古镇聚落形态的演变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荫城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打铁和铁货贸易为主形成地商业贸易集镇。

荫城古镇整个聚落的形态演变受到商业活动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街巷组织、公共场所、院落布局都体现着一切为商业服务的特点,表现出商业集镇的独特村镇形态,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Study on Evolution of Settlement Form of Yincheng Old Town of Changzhi City

The paper elaborates evolution rules of four elements of Yincheng Old Town that are site for settlement, mechanism for settlement, public places and inhabitant form. On such basis, the paper analyzed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evolu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iron trade and settlement form and summarized unique features of Yincheng Old Town that is a commercial trade town focusing on iron forging and iron ware trading.

Yincheng Old Town, evolution of settlement form, mechanism for settlement, public places, inhabitant form

2016-09-09)

谢佳佳,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孔敬,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街巷院落肌理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八一作品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边走边唱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雨中的街巷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