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十三五”全面建成“三美东川·创业铜都”

2016-06-05 14:57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可顺祥马黎
创造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东川十三五建设

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可顺祥 马黎

攻坚“十三五”全面建成“三美东川·创业铜都”

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可顺祥 马黎

中共东川区委书记张之亮(前排右一)到功东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现场调研

乌蒙磅礴,擎起红土地的脊梁。众水流金,孕育东川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辖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130个村委会(含托管的23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1.8万人(含托管人口31223人)。

东川是一个资源型老工业城市,采铜历史悠久,二千多年来一直为国家提供铜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后东川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铜)的供应地,为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十世纪末,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深度转轨,东川这座资源型矿业城市面临着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矿产资源枯竭、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的现实。就在世纪之交,东川区经历了“撤市建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十余年来,东川全区上下积极应对“撤市建区”和“矿竭城衰”的特殊矛盾和困难,抢抓再就业特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多重困境中保持定力、逆势前行,在“三期叠加”中筑牢根基、厚植优势,在转型“阵痛”中创新突围、奋力攀高。一路走来,东川区委、区政府紧紧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群众,走过了极其艰辛、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至“十二五”末,东川的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建设全面提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十二五”期间,东川累计向上争取资金68亿元;引进和结转内资项目522个、外资项目14个;实施重点项目92个,完成投资72.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从46.6亿元增加到77.7亿元,年均增长1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1亿元增加到5.5亿元,年均增长6.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44.2亿元增加到103亿元,年均增长18.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627元增加到25662元,年均增长1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96元增加到6405元,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7.0:66.2:26.8调整为7.3:53.9:38.8。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吹响了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动员令,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跨越式发展路子。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东川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云南省“示范区、排头兵、辐射中心”建设战略和昆明市区域性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战略,以转型发展为主题,以跨越发展为主基调,起航“十三五”,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定目标——谋划转型发展新蓝图

东川是云南首批被国务院列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关注东川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针对东川区的特殊困难和矛盾,给予了源源不竭的支持和帮助,有力地助推了东川摆脱发展困境,顺利走上转型振兴之路。特别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省、市委主要领导深入东川调研,对东川各项工作予以高度肯定,给予了亲切关怀和指导,明确指出:东川区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生态修复上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在园区建设上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持续发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东川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上级党委、政府对东川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全面激发了东川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东川各族人民群众谋发展、谋跨越的信心和决心。在认真研判了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综合分析了东川的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发展基础优势后,东川区委、区政府科学、理性地提出了“十三五”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东川将按照“1135”的发展思路,即:锁定“小康”一目标,围绕“转型”一主线,突破“贫困、生态、交通”三大瓶颈,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产业转型升级战、项目建设大会战、生态环保持久战、和谐社会保卫战”五大战役,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美东川·创业铜都”,确保与全市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打造美丽东川,贵在勾画美好前景。美丽东川是全东川之美,是全民共享共创的美。“十三五”时期,东川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打好五大战役,以建设“大通道”、开发“东川港”,推动“两桥牵引”(即:南北分别以天生桥园区、金东大桥为核心,形成两个增长极,中间以龙东格公路为轴线,牵引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哑铃式发展实现生产美;以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推动山水林田湖“大生态”建设实现生态美;以发展“大产业”、 攻坚“大扶贫”,推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生活美。促进生态之美与生活之美相互融洽,发展之美与社会之美相互交织,全力把东川打造成为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之地。

(二)打造美食东川,乐在创造美好生活。坚持“以文化人、文旅融合”理念,依托东川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丰富东川物产,确保天天都有新鲜蔬果品尝、月月都有优质品种上市;依托洋芋、面条、黑山羊、牦牛等特色产品,通过美食文化节、美食特色街等平台,打造美食精品、开发旅游产品、助推东川旅游,使舌尖上的东川融入“昆明北部旅游文化圈”,倾力打造“养生度假、乡野体验”的宜游东川。

(三)打造美在东川,重在打造美好环境。树立“以绿为脉、山水融合”理念,通过实施城乡园林绿化“三年行动”和江河治理工程,实现水清岸绿、山川秀美;通过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实现就业充分、社会和谐;通过塑造精品城市、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倾力打造“城靓村美、人人向往”的宜居东川。

(四)建设创业铜都,旨在推动转型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城乡融合”理念,抢抓资源型城市转型、脱贫攻坚、创业创新等政策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为创业者提供更大市场,促进“大转型”发展,倾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宜业东川。

宜居宜业宜游东川

破瓶颈——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

东川地处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处,是云南进川入渝的北大门,是滇中城市经济圈与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连接的重要节点城市。多年来,受制于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东川良好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显现。未来五年,东川将紧紧抓住云南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及综合交通网“五年大会战”等重大发展机遇,以提升基础设施网络服务水平、建设人民群众满意交通、能源、通讯为导向,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释放发展活力。

建设中的功东高速公路

(一)建设大通道。抢抓全省“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会战”机遇,举全区之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在建交通重点项目,确保功东高速、金东大桥和东倘二级公路(一期)按期建成通车。加快启动东格高速、东倘二级公路(二期)建设;推进东川港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东川铁路支线改造延伸项目,构建内联外通新格局。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和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客运基本服务均等化。

(二)拓展主城区。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东控西拓、南延北展、中部提质、整体优化”的思路,加快完善各项专项规划。有序推进湿地公园、对门山、格勒、乌龙新区等片区开发,完善城市路网、管网、体育馆、公厕、停车场等公用设施;加快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抓好城乡违法建设整治,提升城市品质。

(三)做精小城镇。遵循“城镇精致化、村庄花园化”的要求,在小城镇推进一条商业街、一个文体休闲广场、一个规范农贸市场、一个示范商住小区、一个规模产业集中区“五个一”建设,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魅力小镇。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不断推进“小康型、宜居型、安置型”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向集镇和中心村有序转移,实现主城区与集镇联动发展、共同繁荣。落实农村建房“三个一”管理制度,营造安全、有序、祥和的居住环境。

(四)全力抓项目。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做好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和包装工作。坚持前期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推进、竣工项目抓效益,加大项目会办、督办力度,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抓实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发展就业先导型、节能环保型项目,引导更多的企业落地生根、做大做强。

四方地工业园

补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困落后是东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短板。东川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覆盖面广,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是昆明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区)。当前,东川正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号召,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到2018年,6个贫困镇(街道)、59个贫困重点村全部摘帽,5.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

(一)围绕脱贫抓扶贫。把好“两不愁、三保障”的尺子,紧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用好大数据平台,健全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和信息更新维护长效机制,增强建档立卡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促进数据共享。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机制,确保全区贫困镇(街道)、贫困村(社区)、贫困人口按标准、按程序退出,挤干水分、实实在在的退出。

(二)精准发力抓扶贫。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下功夫、见成效。将龙头企业、发展大户、贫困户、扶贫资金四者有机结合,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服务,通过务工增收脱贫一批;加快实施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和宜居农房建设,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扎实推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补偿项目,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认真落实教育各项补助政策,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采取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办法扶持特困群众,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三)完善机制抓扶贫。健全完善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精准使用、有效使用、廉洁使用。健全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全面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项目,形成加快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健全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抓好“挂包帮、转走访”、包乡对口、干部驻村帮扶等工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健全完善督查和考核激励机制,用好督查“杀威棒”,用好考核“指挥棒”,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生根”。

(四)发动群众抓扶贫。强化宣传引导,坚持“走出来”与“派进去”结合、物质帮扶和思想脱贫并重、借助外力和自力更生共举,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实施“以争贫可耻、脱贫光荣”为内容的“思想扶志工程”,解决“精神贫困”,唤醒贫困群众的致富精神,引导贫困人员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强支撑——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产业是支撑东川经济发展的基础。多年来,东川产业结构单一,“一铜独大”的格局尚未改变,经济发展受铜价、安全、环保、土地等因素影响较大。“十三五”期间,东川将主动消除“靠矿吃矿”的恋矿情结,围绕“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活、整体做优”的总体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主业突出、多元并举、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提升传统产业。按照“强园区、稳定铜、突破磷、整合砂,积极发展其他产业”的思路,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铜冶炼加工企业开发下游产品,科学规划磷矿资源开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抓实“砂”产业,推进河砂资源综合利用。认真落实企业帮扶政策和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二)培育新兴产业。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稀贵金属、机械制造、小商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推进与寻甸、会东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布局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电商经济发展。

(三)挖掘旅游产业。推进牯牛山、国家矿山公园、小江干热河谷、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泥石流汽车越野赛品质,开发自驾车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山地旅游、体育旅游、度假休闲、矿硐体验、科普观光等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全域旅游理念,依托轿子山、红土地等旅游资源,联合寻甸、禄劝、“两区”加快构建昆明北部旅游文化圈。

(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东川独特的立体气候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互动发展。加大小江干热河谷和高山特色农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阿旺镇小龙潭村群众新居

优环境——打好生态环保持久战

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森林覆盖率仅为31%,远远低于全省55.7%的平均水平。东川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欠账多、生态修复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东川将把生态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要求,突出山绿、水清、环境美,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念好“山字经”。树立“为官一任,绿化一方”“一年四季抓绿化”的理念,全面实施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暨城乡园林绿化“十二项行动”(即:林业生态建设行动、城镇景观绿化行动、交通沿线绿化行动、河道沟渠绿化行动、坟山墓地绿化行动、“五采区”绿化行动、农田机耕路绿化行动、校园绿化行动、村庄绿化行动、医院绿化行动、工业园区绿化行动、矿山企业绿化行动)和“四大工程”(凤凰木种植工程、竹子种植工程、杨树推广种植工程、新银合欢种植工程),加快形成全覆盖、立体式、多网格的绿化大格局。鼓励支持机关、企业、家庭积极参与造林,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健全生态保护优先绩效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常抓不懈,认真做好林政执法、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工作。

(二)做好“水文章”。坚持“治理小江就是保护长江”的理念,开展小江流域“沿江绿化、沿江筑堤、沿江截污、沿江开发”综合治理,确保实现“十三五”末小江泥沙减排目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严格监管小江沿线污水排放,构筑金沙江下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启动因民红旗水库、汤丹小河水库建设,推进轿子山水库、水井山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做好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走好“环保路”。按照“铁腕治污、严厉打击、综合整治、强制规范”的要求,加强园区废水和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推进汤丹、因民两大矿区尾矿库项目建设。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打造优美城乡环境。

万亩冬马铃薯种植

万亩甜杏种植

抓党建——凝聚转型发展新合力

推动东川跨越发展,实现东川振兴崛起,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十三五”时期,东川各级党组织将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线,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法治保障、队伍保障、组织保障和纪律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开展“懂政治、懂纪律、懂业务、懂规矩”和“在职在位拼命干,调离退休不遗憾”专题教育,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着力凝聚干事合力。发挥区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区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区政协按照章程发挥作用,支持法检两院依法独立公开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好区级班子集体领导、精诚团结、协调运转的良好局面。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认真做好武装、双拥、关心下一代和老龄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群策群力干事业、和衷共济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增强发展本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从严从实教育管理干部,引导各级干部坚守“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完善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等体制机制,用活用好现有人才,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积极破解人才匮乏瓶颈。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构筑坚强堡垒。落实“基层党建推进年”各项工作,按照用人立得起、党建推得开、制度抓得严、责任落得实、形象树得好的要求,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属性,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生活基本制度,积极推广党员分类管理积分考核制度,从严从实管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度,推进活动场所向村(居)民小组延伸建设。深化拓展扶贫开发和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大力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创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基层党建示范点。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建好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牢“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和责任担当。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变,推动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形成强力震慑。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健全完善制度,扎紧制度笼子,确保权力公开透明依法运行。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强化舆论监督,增强监督合力,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转型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东川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是东川跨越发展的加速期,是东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当前,东川全区上下正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进川入渝北大门、转型发展新铜都、生态修复示范区、现代化新兴城市”战略目标,打基础、去短板,壮实力、求突破,提品质、树形象,力争到2018年,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实现贫困户脱贫摘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与全市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突破生态瓶颈制约,交通枢纽功能初步显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致富,“三美东川”基本建成;到2025年,“三美东川”建设成效更加明显、影响更加广泛,“一江清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形成,转型产业逐步壮大,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美东川·创业铜都”。

红土地秋景

猜你喜欢
东川十三五建设
基于DBSE-Net的大田稻穗图像分割
我与风的故事
太阳是个理发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金沙江支流东川玉碑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