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层党建 助力脱贫攻坚
——蒙自市党建与扶贫“双推进”的实践经验

2016-06-05 14:57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刘建文可顺祥马黎
创造 2016年11期
关键词:蒙自带头人攻坚

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刘建文 可顺祥 马黎

夯实基层党建 助力脱贫攻坚
——蒙自市党建与扶贫“双推进”的实践经验

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刘建文 可顺祥 马黎

中共蒙自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韩家和(左三)与农村党员研究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最需要基层党建的积极作为、有效发力。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蒙自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扣红河州委“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三大战略,结合“基层党建推进年”推进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在产业链上建支部、发挥先锋服务队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使基层党建带产业、服务产业、推动产业,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如期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当堡垒、争先锋、作贡献。

组织领航——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蒙自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还相对落后的县级市。打赢蒙自脱贫攻坚战,农村是主战场,根本是增收,成败在产业。为促进贫困村镇经济发展,蒙自市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基层组织设置新模式,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得到彰显,延伸了党建工作触角,收到了建立一个组织、带活一批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良好成效。

(一)创新方式抓覆盖。坚持把党组织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紧扣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合作社就组建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在各种协会、合作社的优秀“土专家”、“田秀才”中发展党员,并打破以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依托设立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集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党组织覆盖最大化、设置最优化。凡从业人员中,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独立建立党组织;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按照区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联合组建党支部;对暂时没有党员的产业组织,派出党建指导员,指导帮助开展党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市采取单独建、挂靠建、联合建等方式,已建有行业协会(合作社)党支部46个,新发展党员20名,涉及石榴、枇杷、苹果、果蔬等主导产业,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呈现出产业链上党旗红的喜人景象。

(二)规范管理抓提升。采取市级主管部门抓业务指导,乡镇党委抓组织领导,村级党组织协同抓的方式,推动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规范管理,发挥作用。选准配强产业党支部班子,注重选配具有一定经营头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党员来担任支部书记。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根据产业支部的性质和特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每月1号党费日、党员固定活动日、党员积分制管理、联系服务、党务公开等制度;采取市级领导牵头抓、选派干部蹲点抓,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搭建载体抓实效。以产业支部为纽带,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发挥党组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作用和优势,整合扶贫、农业、畜牧等项目资源,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分散作业的产业链接起来,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基地+群众”等模式,实行“一村多股”或“一村多业”,大力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既提高了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步伐,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无钱办事”的问题。目前,全市共创建“股份合作经济”项目90个,涉及蔬菜、水果等种植业,生态牛、生态鸡等养殖业,以及综合农贸市场、临街铺面、集镇供水等服务业。

大力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图为草坝镇高标准蔬菜温室

先锋服务——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十三五”开局以来,蒙自市立足于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面临的实际困难,主动把贫困人群置于前位,把服务群众、让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州委开展“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做合格党员”活动,动员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农村,开展“强党性、树形象、作表率、创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机关党建走前头、作表率。

(一)做“强”服务队伍。结合“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党政机关联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双联系一共建”活动,推动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发力,引导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贫困村镇聚集,建强贫困村镇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一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实行每个贫困乡镇有2至3名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每个贫困村党组织有1至3个机关党组织结对联系、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定期深入联系点,走访贫困群众、研判脱贫原因、落实脱贫措施,做到挂钩包保对象不脱贫,包保领导不脱钩。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累计走访贫困群众达5万余人次,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3000余件。二是组建先锋服务队。整合农业、林业、农科、水务、工信等部门党员干部,组建一批志愿先锋服务队。各先锋服务队叫响“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口号,佩戴党徽,主动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定期深入村寨,采取“围火塘、进地头、拉家常”等方式,手把手开展传授农村实用技术、流动法律课堂进村寨、农户家中送岗位、基层一线讲政策等服务活动,逐户帮助找“病因”、开“药方”、挖“穷根”。2016年以来,仅涉农部门成立的13支先锋服务队,就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500人次。三是整合资源。统筹干部资源,向建档立卡贫困村择优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75名,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个人特长,摸清帮扶对象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结合实际出谋划策,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帮助解决发展生产、群众增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在出主意、想办法、找项目、帮致富上争当志愿服务先锋。

(二)做“活”服务方式。为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采取主题式、定向式、订单式服务。开展主题式服务,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确定服务主题,积极组织开展服务活动。例如:西北勒乡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扎实做好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和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等工作,引导群众通过“种好一棵树、管好一片烟、栽好一朵花、养好一头猪”的方法,打赢脱贫攻坚战。鸣鹫镇大石板村按照“1646”的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思路,把全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夯实组织基础、建强党员队伍、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活动载体、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将产业发展聚焦到发展苹果、密李等产业上来,目前已发展苹果产业1700多亩,计划在5年内发展到4000亩;引进红河东盛农业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密李秋香1017亩,计划在5年内发展到6000亩。新安所镇积极构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联动帮扶体系,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养的示范引领,让贫困户学有榜样、干有照样、销有保障,实现增收致富。采取“老社带新社”的方式在新庄成立了2个专业合作社,由镇内运作经验成熟的合作社一对一帮扶指导,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寻找销售信息和渠道,鼓励贫困户积极入社,抱团发展精品水果和特色养殖,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现抱团脱贫致富。

(三)做“实”服务内容。实施“励志服务”,针对部分贫困农民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通过与贫困户谈心聊天,组织实施“红旗飘飘”、广播“村村响”工程,潜移默化,提振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精气神。实施“网络服务”,采取“互联网+党建”模式,整合100多项为民服务事项,通过综合服务平台为群众办理事项4.6万件;群发党的知识、扶贫政策等信息44万条,由群众跑变为干部跑、网络跑。实施“项目服务”,结合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和畜牧、旅游、蔬菜等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实际结合起来,努力争取项目、研究落实措施,扩大农户增收渠道,为实现脱贫致富打好基础。实施“培训服务”,积极组织生猪、土鸡等养殖技能和酒店餐饮业培训,增强贫困人员致富本领,强化了“造血”功能。实施“宣传服务”,大力宣传上级脱贫攻坚精神与政策,引导农户理解、支持和落实政府相关工作,切实推动政府各项扶贫措施成功落地。通过实打实的系列服务,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住有所居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

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图为西北勒乡新寨村贫困群众已建成新房

典型带动——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

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致富带头人是关键。为此,蒙自市把培育和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作为脱贫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吸引和带动了一批农户走上致富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脱贫攻坚步伐。

(一)严把关口,建强“双带”队伍。通过分级分类、全员轮训的方式,实施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换届选举、评先评优等方式,培养一批“好支书”;通过精推优选、强化监管,培育一批“好骨干”;通过严把“入口”、规范“出口”,发展一批“好党员”。2016年来,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千余名干部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同时,以培养一批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为目标,充分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能带富的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市已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300余名。

(二)素质培训,提高“双带”本领。把培训“充电”作为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带富能力的有效手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人才培养(教学)基地、微信易信等资源,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内容培训,办活集中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2016年市委举办村干部集中培训班2期。各乡镇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农民种养习惯,联合涉农部门认真抓好“农家课堂”,开设“田间、地头、林中”课堂,大力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2016年来,共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农村党员骨干5000余人。

实施产业扶贫,图为西北勒乡“山里红”苹果种植

(三)拓宽平台,发挥“双带”作用。用活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政策,积极创建创业示范基地、示范户,探索农村致富带头人帮带模式,帮助农村致富带头人扩大产业规模,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从思想行动上由“站着看、等着扶”变为“想法子、主动干”,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农村致富带头人根据自身特长、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以产业为纽带结对组合,与贫困群众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助贫困群众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致富方向,从致富经验、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带领群众致富;采取“技术+”的方式,成立“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为贫困群众提供品种改良、技术指导、规范生产等服务,以农教农,搞培训、送技术、通信息,使贫困群众掌握1至2门致富技能;与贫困群众发挥各自产业优势,抱团发展,互帮互促,产业互补,形成“优质循环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贫困群众增收。2016年1-10月,累计发放创业致富贷款1000余万元,每名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至少10户农户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

加强党的建设没有休止符,服务人民永远在路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蒙自市将紧扣“滇南中心·国家门户”建设目标,聚焦贫困村镇40873人贫困人口,以脱贫攻坚作为党建工作的主阵地,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推进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使基层组织堡垒更好地引领脱贫攻坚,做到干部在一线工作、民意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实效在一线检验,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善破难题,在全市形成“党建引领脱贫、脱贫助力党建”的良好氛围。

构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图为新安所镇石榴种植

猜你喜欢
蒙自带头人攻坚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习作点评
毕业一起去旅行:云南蒙自市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养猪群体的带头人
带头人·引路人·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