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茹
(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 410000)
石碑凹村传统村落主体格局及聚落功能研究
郭亚茹
(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 410000)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历史的主要见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研、艺术、经济等价值。因此,随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的陆续公布,学术界不断展开对我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以河南省内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石碑凹村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搜集等基础上,总结出石碑凹村的典型村落格局及聚落功能,并就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以期为相关传统村落进行该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石碑凹村;传统村落;主体格局;聚落功能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它是我国农耕历史的主要见证,是华夏民族的文化之根,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当今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浪潮的影响下,传统村落正处于数量不断减少、特色逐渐丧失的境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这一宝贵资源势在必行。
为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4年联合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共2 555个村落入选。河南省素来为我国文化大省,拥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群,省域范围内,特别是豫北、豫西、豫南山区遗存有数量较为可观、造型独特精美的的传统村落。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南省以总数99个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九位,其中石碑凹村因其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典型的地域建筑色彩、厚重的历史纪念意义、强大的聚落防御功能等特色,于2013年入选河南省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碑凹村位于北邙之上,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东南,原为洛阳县城的一个古村落。石碑凹村村域面积为4.4平方公里,村落整体占地面积为620余亩,现有常住人口2 396人,村落规模较大。石碑凹村原名“宣武村”,相传因靠近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而得名[1]。北宋初年,开国元勋石守信选择此处“不是帝陵,盛似帝陵”的风水宝地开辟成石守信家族墓地,后因豪华墓室被农田掩盖,地表石碑林立,蔚为壮观,遂更名为“石碑凹村”。石碑凹村现居村民以张姓居多,张姓始祖张绍述于清雍正时期由朝阳镇官庄村迁居至此,位于石碑凹村南面的明清古寨由张姓家族于清道光年间修建。
石碑凹村上千年的历史雕琢出足够能代表该村落的四张名片:名碑、名寨、名居、名院,其中名碑两座,名寨1座,名居10处,名院1处。石碑凹村村落内所拥有的10所深宅大院,极具明清建筑风格。最早的民居建于道光二十三年,自西向东,依次建于咸丰年间、光绪年间,最近的民居建于民国七年,时间跨度达二百年。其过往今昔、荣辱兴衰无一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写照。
(一)“太极”象形村落格局
图1 石碑凹村古寨外围
图2 石碑凹村古寨寨墙
石碑凹村的村落选址及格局构思巧妙。石碑凹村三面环沟,符合豫西邙山地区古村落选址的“一不离沟,二不离凹”的说法,既可避风聚气,又可方便生产。石碑凹村古寨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张姓十四世祖太然、太和主持修建古寨。崇尚耕读的张姓家族,利用邙山上沟下凹的有利地势,巧妙地将古寨与自然地貌相结合,依山顺势,历经百年建成位于地表之下的一座大型开放式地扎坑窑院,将古寨建造成“太极”形态:石碑凹村古寨整体格局为“外圆内方、袖里乾坤”,俯视鸟瞰,寨上高处为阳(乾),寨下低处为阴(坤),恰似两条交合的阴阳鱼,构成一幅太极图,堪称玄妙[2]。
(二)象形村落格局形成原因分析
聚落格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地形和水文地区的特征,也受各地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3]。我国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通常分为团状、带状、梯形、象形等形态。其中,象形村落整体格局通常表现出一定的特殊含义或精神向往,模拟典型的图案,以突显村落规划建造者的某种心理趋向。正如李约瑟所指出,“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么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散布在田庄中的房舍,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的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意义。”[4]石碑凹村“太极”古寨由出身耕读世家的张姓祖先建造,其特殊形态或许是建筑设计者追求万物和谐、宁静祥和的太极思想的外在体现。
(一)住防合一的聚落功能
聚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包括城镇与乡村两种基本类型。居住功能是所有聚落的共有功能,除此之外,聚落或兼具经济、行政、交通、军事、宗教纪念等其他功能[5]。其中防御型传统村落的典型景观有兵寨、关隘、垛口、烽火台、城墙等。石碑凹村古寨本身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高大的寨墙、坚实的寨垛、牢固的寨门、加之砖石门墙和厚重木门,使整个古寨固若金汤;三条地道为村民躲避匪患战乱提供了藏身之所,其防御体系至今令人叹止。
古寨内主体建筑由一排共计十余座坐北朝南的明清宅院组成,砖木结构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镂空木窗,精美雕刻,古色古香,屋脊上是雕花青砖,虽已破损,依然透出大户人家的气派[6]。庭院内种植梧桐、石榴等树木花卉,一派清幽典雅的恬淡宜居环境。
(二)古寨防御功能的形成原因
战争与社会动荡是石碑凹村古寨防御功能形成的主要原因。河南地区地处中原,历史上兵匪战祸频繁,无论平原还是山地,许多村子都建寨墙,俗称“打寨”,形成堡寨以防乱世[7]。近代以来,河南地区由于受到各种农民起义、民族纷争、外国侵犯等等战争的影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为应对混乱局势,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团练制度,积极修筑圩寨。这对河南地区村落格局及型制产生了很大影响,聚落的防御功能应运而生。石碑凹村古寨修筑于清道光年间,此时鸦片战争爆发,局势动荡不安,张姓十四世祖太然、太和由此开始修建堡寨,防御外敌,保卫族人及村民。社会因素极大地影响石碑凹村古寨防御功能的形成。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石碑凹村是河南省内为数不多的象形传统村落,且具备较完善的防御体系。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较具特色,是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目前石碑凹村保护利用现状为部分保护、其余闲置。由于古寨村民大多选择搬出来生活,居住在传统村落内的居民数量仅剩13人,传统村落内显得空荡孤寂。传统民居历经岁月侵蚀,再因缺乏必要的维修保护,许多精美民居建筑已严重倒塌损坏。石碑凹村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之后,已制定相关保护规划,希望相关部门可依据规划切实加强对石碑凹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使保护措施落到实地。
[1]河南省住建厅文化厅省文物局财政厅.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图册)[Z].2014-12.
[2]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网,http://village.mohurd.gov.cn/.
[3]王娟,王军.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7-21.
[4]李约瑟.中国科学与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周宏伟.基于传统功能视角的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类型研究探讨[J].中国农史,2009,(4):92-101.
[6]孟津石碑凹村:清代古寨藏地下老人固守百年老宅[EB/OL].大河网,2013-07-11.
[7]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郑州:郑州大学,2005.
【责任编辑 兴 华】
F323.22
A
1673-291X(2016)23-0133-02
2016-07-08
郭亚茹(1991-),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文地理学(文化和自然遗产与旅游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