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松 苏小航 魏瑞显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控制
——以珲春为考察中心
◎李岩松 苏小航 魏瑞显
伪满时期,日本不再满足于通过军阀协商的方式攫取在东北地区的物资,不仅仅采用纯粹的军事占领,同时采取一种缓进的经济控制而获得东北地区的资源。日本不再担心其他列强争夺东北市场,加速了日本的独占,从而实现将东北地区作为殖民地的目的。珲春作为东北地区面向日本、俄国、朝鲜开放的口岸,不仅仅在伪满时期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同时日本也通过大量手段控制珲春当地资源。
中国东北地区肥沃的土壤、潮湿的气候,适合大豆的种植。“大豆特产品不仅吸引中国关内移民种植和商人贩运,也吸引了殖民主义者掠夺牟利的贪欲。”东北的大豆资源占据了近代东北对外贸易很大的一部分。同样,珲春地区的大豆资源,包括大豆及简单的豆制品更是处于支柱地位。“咸丰八年,清政府开放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以这一地区为中心,中国对外贸易中大豆的比例迅速增加,1918年比1908年增长了47%,1923年比1908年增长了一倍,1928年比1908年增长了2.5倍。”珲春作为一个边缘地区,吸收了很多地区的大豆资源,经过简单的加工,做成豆饼,豆油,一部分运往关内,换取杂货,大部分运往日本换取机器。伪满洲国成立后,在不同时期,日本对于珲春地区的大豆资源掠夺程度也不同,在1934~1938年的五年间,大豆资源尽管输出巨大,但占到向日本的输出的比例还不是很大,而在1939~1943年五年间,由于战争原因,日本国内大豆的生产能力下降,但大豆反而成为了日本重要的掠夺资源,占比年平均达到90%以上,而东北地区经济也陷入了日本的战争经济体系,尤其在“七七事变”后伪满洲国对农产品实行统制,实行“七二五”价格政策,限定物资的交易价格,不准随意涨落,大豆,稻米,玉米开始纳入统制范围。
同时,日本侵占东北之前,开始对东北农业资源进行渗透,开始煽动朝鲜排华浪潮,数万华侨从珲春这样的边境城市返回中国,其中夹杂着不少日本农民,借机侵占荒地,后来开始侵占中国农民的耕地,仅珲春一个地区就有大约1200垧耕地被占。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掌握,加紧了对农业资源的控制,为了尽量集中土地资源和人口,将农民整村整屯的迁往“部落区”,进行集中管理,不许农民擅自离开,派专人负责监管,农民为了生存,只能利用周边荒地,大部分耕地资源被日本所谓的“开拓团”占据。
由此可见,日本通过经济统制,军事占领,移民开垦的方式侵占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从而把东北地区经济纳入日本的殖民经济体系当中。“东北农业特产大豆一直在国际市场独占鳌头,形成了以大豆三品为主,杂粮为辅的粮豆输出格局。”这种单一的农业结构,加上非正常的市场体系,导致了珲春乃至东北地区畸形的殖民经济。长期担任国民党财政顾问的阿瑟·恩·杨格指出“满洲于1931年失陷是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沉重打击,特别是因为大豆和豆类都是极其重要的出口商品。”这种对农业资源的掠夺也造成了珲春乃至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衰弱。
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已经开始对珲春地区进行探测,不少日本人以“考察”的名义进入东北地区,绘制珲春及周边的资源勘测图。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通过投资,查封,占领等手段获得资源,珲春东部及北部共有记载的大大小小的金矿15座,煤矿9座,林场两个,而通过日本的勘测结果,这些资源的分布位置甚至也进行了定位。这些地区有大量的森林矿产资源,还包括银矿和铂矿,也很丰富。1929年,吉林县有五个煤矿公司,到1929年12月,已经逐渐从发达地区扩展到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其中珲春就有新建立的华商煤矿公司。“九一八”事变后珲春该地的煤矿从华商独办改为中日合资,并逐渐改为日商独办。而这种融资是经过伪满洲国政府同日本之间通过《日满协定书》的附件《关于规定国防上必需的矿业权的协定》(1932年9月9日签订)确立的,而其中的第二条规定“满洲国政府将另表所列各矿山的矿业权许给日满两国政府协商指定的日满合办的法人。”其中注明的矿山当中,就有珲春周边的铂矿。
日本对东北的资源具有一种控制性的同时也具有一种隐蔽性,1934年比1932年煤炭输出增长了21.5%,但价格却减少了47.2%,而1936比1932年的林业资源输出增长了123.7%,但价格仅仅增长了37.1%。这种出口数量与价格增长的不平衡,使大量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以低廉的价格输出,使东北贸易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这也体现了日本对于资源控制的隐蔽性,不通过直接的军事掠夺而是通过贸易的不平衡掠夺东北资源。同时,日本对于资源的控制和输出也具有选择性,日本用林木,煤炭等原材料直接出口,以此来平衡同美国之间的贸易逆差,而对于英国,不仅仅为了平衡贸易的逆差,而且换取日本的外汇储备。但日本很少用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出口,反而从外国进口,尤其在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开始在东北所谓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和“北边振兴计划”,一方面是为了宣传日本所谓的“王道乐土”,同时也为了建设伪满洲国,长久的将东北地区作为殖民地。日本从东北地区掠夺资源的同时,极力想把东北经济纳入殖民体系经济中去,另一方面,日本希望长久控制东北,加速东北城市化。
在工业资源方面,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掠夺主要是轻工业方面,珲春开埠前只有小型商号两家,贸易只限于简单的农产品交换。开埠后尽管有所发展,出现了酒局,木材厂,制油坊等一些私人加工作坊和一些轻工业公司,可以简单加工中药,皮货,豆油,山野菜,但对重工业缺乏基础,珲春当局也通过慈善募捐和私人投资方式从外国引进一些一些轻工业,筹备工艺局,“其工师,机器,原料则派员赴上海等处招募采买。”可以看出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珲春当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轻工业基础,虽然存在一定的重工业的薄弱,但比开埠之前的“商务凋零,工艺粗拙”有了很大的提高。
日本扶植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后,开始逐渐渗透到东北地区的经济中,较大型的工厂则直接接管,较小的作坊则通过提高税收来进行压制,以实现日本对经济的掌控,日本特别重视东北的经济活动,在伪满政府中设立实业部,经济部,产业部,厚生部,开始加紧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伪满洲国国务院还直辖一个审计局,对每年各地区的税收,财政进行统计。以珲春为例,不仅仅需要缴纳其他地区的如粮油税,烟叶税,同时珲春当地特别生产一种烟丝,因此还需缴纳烟丝税。因此,日本对东北地区轻工业的控制也是通过自身的经济优势来确立的,不断的渗透严重挤压了东北地区的轻工业发展。
但是珲春地区也不是完全不存在重工业,“九一八”事变之前,在1921年建立的东三省兵工厂,“历有扩充,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可为全国之冠。总厂共设无烟火药,枪弹,炮弹,机器炼钢,电机和制造炮等分厂,占地3000亩。”分厂就有设在珲春地区的.二十年代末期,东北资本已经很发达,开始排斥日本产品,“地方煤炭工业,中国的电站,汽车运输业等也造成了对日本的严重竞争。”但是由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全面控制,东北工业也遭到严重削弱。
对于东北地区的交通资源,日本也开始进行全面的控制,以珲春为例,珲春早先“道路崎岖,行旅极感困难。”光绪十年才有了通向宁古塔和东宁的两条小路,珲春周围都是木桥或者石桥,年久失修,只能进行一些车载贸易,红溪河河道崎岖,不利船只通行,而图们江水涝频发,航行时间有限。开埠后修建了三条铁路,拓宽四条道路,新开辟了从珲春到岩杵河和通向朝鲜庆源的大道,同时利用商人集资,省厅补足经费缺口方式修建了从珲春到省城吉林的铁路,完善图们江水路系统。日本控制东北后,开始在一些重要地区修建铁路,在原有铁路基础上扩建,同时对河道进行疏通,设立伪满洲国交通部和国民勤劳部,征调大量劳动力进行道路,水路建设,主要是修建向东延伸的铁路,如吉敦铁路,把资源通过东北交通网运输到朝鲜,进而运输到日本或出口其他国家。
日本在控制东北地区后,试图完全控制东北经济,早年,沙俄控制的北满地区大量发行卢布,沙俄被推翻后,北满地区卢布大幅度贬值,但卢布作为一种货币仍然在北满地区流行,而珲春地区早年是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开埠之后大量的货币涌入,卢布仍然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货币,与朝鲜币,日元等在珲春地区流通,日本设立了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对珲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敦化地区流通的卢布进行回收。同时日本采用传统的票号,钱庄,加快日元进入东北市场。同时,从俄国人手里接受了抚顺煤矿,当时日产量仅二百多吨,而且当时所有权还不确定,日本人接收后加紧开采步伐。日本人从国内运来火车皮和机车,把接收的铁路翻新一遍,还修改了铁路尺寸,既是为了驱逐俄国势力,也是为了控制东北贸易,防止列强势力干预东北经济。再如哈尔滨,1905年开埠通商,不久就成为东北北部商业重镇,开辟了到华沙,伦敦,巴黎,柏林的贸易路线,到了日本控制东北后,阻断了对外联系的道路,不许同国外自由贸易。而且日本还出资建立许多企业,由日本国家银行注资,最高注册资金竟然有1000万,导致东北原有的小企业和外国掌握的一些工厂纷纷倒闭,东北的经济命脉逐渐被日本独占。同样,日本采用的也不全部是单纯的军事控制,一方面日本不敢过分的打击其他列强在东北的势力,另一方面,日本又不希望东北的在华利益受到其他列强的干预。只好采取这种强大的经济优势完成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从而挤压中国商业和外国资本的生存空间。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控制除了单纯的军事占领外,还注重经济控制,日本在控制东北经济上主要具有独占性,缓进性和隐蔽性,日本有通过强制的接收手段掌控大型的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军工企业和矿产资源,但对于小型的企业或者手工作坊,采用的则是缓进的经济控制,利用税收,协议,财政以及生产能力,资本注册的方式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又采取相同的手法驱赶外国势力在东北的经济势力,通过这些手段,日本逐渐掌握了东北经济的主体,大量的东北自然资源和生产的产品被日本控制从而完成经济的管控,进而对东北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同时日本对于东北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铁路网的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日本是为了长期对东北进行控制,把东北纳入日本的殖民经济体系和战争经济体系,日本也随着自身经济的崩溃和战争的消耗,逐渐从隐蔽性的经济控制到采取强制的统购政策,对东北进行经济管制,对东北的农业,矿产,木材以及军事工业进行强制安排。
日本对于东北的掠夺导致了东北大量资源的流失,东北地区的近代贸易也因此受到损害,由二十年代的贸易顺差逐渐变为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贸易逆差,严重挤压了东北原有工厂的生存空间,而且由于战时同盟国对日本及其建立的傀儡政权的封锁,东北的经济形势逐渐变差,而且由于本来就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市场运作模式下,日本对东北经济的控制导致当时东北地区经济受日本影响巨大,而且越到日本控制的后期,经济发展越封闭,而日本在输出资源的同时,使铁路延伸到开发较晚地区,促进这些边境地区商贸的往来,把原本城市集中的人口逐渐分散,而对边远地区的农村人口又进行一种强制性的集中,造成中心地区向外扩散,对边境起到辐射作用。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采取了多种方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掠夺程度,从而使日本的殖民统治表现出一种经济控制为主,军事占领为辅的态势。
日本在进行经济控制的同时,逐渐提高了东北的城市化进程,而在战时体系下,日本的管控加强,东北的资源流失加重,人口开始由集中转向分散,工业体系也开始分散,形成了早期的工业格局,伴随着日本投降,日本对于珲春乃至东北的经济控制宣告结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文学院)
本论文是“吉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吉林珲春口岸对外贸易历史考察及反思”。项目编号“2016A12012”;项目指导教师:赵英兰,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