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悦
摘 要 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甚至重组。传统工业区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
关键词 产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 背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现今,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逻辑也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全球产业网络的多重性也应运而生,传统工业区的设计与建造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传统的基地型转变成流动型制造业。跨国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搜寻的利基是国家与地区间的差异;各国(地区)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在于各国(地区)的整体产业环境的影响力或吸引力以及生产活动在世界生产网络中的定位。而作为生产基础的产业用地也面临新的变化,地区性产业园区问题应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讨论与研究。
地方经济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及消费的重组过程就是全球化。在此背景条件下,已不能将成功的标准定义为地方对传统土地、产品、资源等固定不动产财富的占有。而是应该研究如何将全球商品流通环节中的人才、资金流、信息技术等诸多财富和技术吸引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中来,并利用这些财富和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全球化使得跨国资本实现了流动、产业重组和专业分工,产品的利益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衍生出的附加值(如管理、物流、上下游产链业等),工业区的定位不能仅局限于成为工业生产的基地,而是充分发挥其利用方式提高自身的价值。
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促使各国地方必须制定相应的策略应对全球竞争所造成的各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产业结构重组、产业园区建设,还包括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工业)园区是工业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城市、省会城市及沿海城市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在这些城市中存在许多的工业区,近年来,政府也对改造传统工业区,打造新型产业园区予以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帮助。
不断地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在于更新和创造地区性产业环境优势。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各国各地区更注重地区产业及相关配套的吸引力。我国的产业园区,在产业结构重组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大物博的优势来进一步提升产业用地的利用价值,并找准自身定位,真正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核心。
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地区和经济的过程中,都将工业区的开发与建设作为重要的政策措施。各国根据自身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产业结构和环境,建设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各类型产业园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化社会逐步转型进入到信息化社会,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产业园区(工业区)的产业环境和其承载的使命不断的发生变化和调整。工业区已由过往的工(工厂)宅(住宅)分离的形式,逐步转向成为结合生活、生产、生态所面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演变。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用地的开发,就由当地政府进行规划并积极在主要城市进行工业区开发,为工业区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时代,工业区通常根据台湾当地各阶段产业发展的需求来进行规划,工业区的主要类型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职能。后期由于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产业趋于多元化的转变,产业用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科技型产品的制造,从而对科学园区进行规划和建设,以供科技型企业的进驻。但高新科技产业的准入门槛较高,符合条件的企业较少,当地政府进行园区规划调整和升级,建成既有传统工业区,又有科技产业园的科技工业区,以引入高新科技产业的下游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技术的发展。
80年代以后,台湾当地的部分传统产业迁移至大陆及国外,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再加上科技工业区的陆续建立等诸多因素,导致当地的工业用地供需平衡被打破。原有工业区土地闲置。台湾当地政府为了提高这些闲置用地的利用率,不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租赁金减免等优惠措施。但这类经济性补贴措施始终是短期化政策,无法长期应对全球化经济竞争所造成的冲击。传统工业区所承载的使命,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应充分利用其价值,朝多元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如科研创新、商业、生活职能等产业配套,进而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区,以满足新型工业形态的需求。
台湾的工业产业环境和发展深受大陆及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应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台湾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推动老旧工业区的重建计划,重新考量现有工业区的用地规划,并重新审视原有工业区的使用状况,为再建设创造条件与契机,积极引入生产厂商,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实现地区性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