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艺术广泛进中学美术课堂可行性分析

2016-06-04 21:52林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

林博

摘 要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我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普及。本文以陶艺艺术进入中学美术课堂的可行性做为研究对象,从陶艺艺术的发展状况、特点以操作技法对陶艺艺术进行阐述,并分析出其特有的教育价值与意义。针对中学美术课堂进行陶艺艺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分别从现阶段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学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等方面出发。制定符合陶艺艺术的具体教学策略,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为陶艺艺术的实际应用做好理论铺垫。

关键词 陶艺艺术 中学美术课堂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既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我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但陶艺艺术并没有在中学课堂得到真正的认可推广普及。

1研究的方法

1.1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首先查阅大量有关中学美术课堂类的著作与论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深刻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正确地了解和掌握陶艺艺术以及中学美术课的历史和现状,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材料和理论准备。

1.2调查问卷法

通过书面以及网络形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对中学美术课程发展情况、对陶艺艺术的了解情况、能否在课堂中进行实际操作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多位美术教师的建议,从而使陶艺艺术在中学美术课堂得到更好地开展。

1.3实践研究法

从自身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所研究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索,开发符合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案例,并不断完善改进。

2结果与分析

2.1陶艺艺术简述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这种形态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单纯和最简洁的,同时她所具有的神秘与抽象性是无法比拟的。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中国的现代陶艺应是从属于现代陶瓷艺术文明的一支,但她更多的是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古典主义由于内在主体性的缺乏而最终解体,在大工业革命肆虐的当下,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为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的回归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存在主义、未来主义在此得到了升华与凝固,现代陶艺的兴起与发展,应证了上述变化,而这一切又是现代主义麾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陶艺是一种融当代个体审美及人文观念并借助于现代技术的陶瓷艺术,她更多的则是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这使其充满了象征与浪漫的特征。陶瓷与生俱来的古典气质与独特的命运造就了其一万多年的真实历史。她凝聚了泥土之深沉,水之灵气,气之飘逸,最为壮观的则是融入了火的激情。从现代陶艺诞生之时就与古典陶瓷艺术划清界限,但她继承了古典陶瓷艺术的独特气质与魅力,如凝聚了泥土的深沉,水的灵气,气的飘逸,当然最为壮观的则是融合了火的激情与洗礼,铸就永恒亦或死亡就在这熊熊烈火的洗礼之中。现代陶艺最终摆脱了古典主义思想带来的审美桎梏。对古典主义审美僵化及各种工业化、机械化带来的麻木,运用众多现代主义的观念和审美需求进行反思和重构人性之光。从而起到了一种审美导向的作用。

2.2陶艺艺术进入中学美术课堂的价值

保护与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例如:佛山石湾陶瓷艺术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奇葩。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锤炼,石湾陶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陶艺这项古老的工艺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正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对象之一。学生们通过学习陶艺艺术,创造出独具艺术风格的陶艺作品,这不仅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且也使这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2.3中学美术课堂陶艺艺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政策被国家大力推广之外,让孩子在刚接受教育时就拥有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并将这种思想深埋心底并保持下去,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长远的、有意义的保护措施。由于其特殊的人文性质,美术学科在教育与传统文化、文人内涵的链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植根于基础美术教育中,那么源于的传统文化的陶艺艺术作为美术课程新资源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开设陶泥课所需的教学资源有限,普通的中学有了教室、桌椅、陶泥、简易的制作工具和作品陈设架便可以运行,这门课无需繁琐、华丽,越自然、朴实,越能接近古人制陶的真实境界,重现先民艰苦劳作的情景,越能唤醒学生潜在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自身的创作热情,从而达到减缓压力、休养生息、发现自我、融入生活、树立信心、寻求发展的目的。有条件的中学可以增设拉坯机、施釉、窑炉等设备,让学生体会到机械制作的便捷,欣赏到作品经历窑变后神奇的绚丽色彩,对没有条件的中学可运用各种颜料(水粉、油彩、油画棒等)和油漆、鞋油等多种材料的涂绘,完成作品的最后创作,使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真正体会经典作品创作的精妙和不易,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达到审美技艺的提高。

2.4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提起陶瓷,我们首先就会想起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许多精美绝伦的陶瓷珍品,并深深为他们感到自豪。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陶瓷文化不仅创造了气势恢宏的陶塑艺术—秦始皇兵马俑,还维系了长达千年的海上陶瓷之路,成就了“陶瓷的母邦”的美名。随着十八世纪初陶瓷技艺外流欧洲,这一文化形态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并借助工业力量而突飞猛进,中国陶瓷文化的崇高地位逐渐丧失,因而,要再现“陶瓷的母邦”,函待中华子孙后代传承光大。在陶艺艺术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涉及到一些陶艺艺术发展的等相关知识或历史故事,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们学到一些简单的技术,重要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意识,从而更好地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平常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涵盖的范围其实并不广泛,使学生们受到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有些还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散与开阔。在进行陶艺艺术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不断地锻炼,这也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的素质,迎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累了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这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与知识面,扩大知识的储存范围。这其实就是经过创立多种教学情境,使学生们获得美术知识,熟悉美术学科。

相对与其他学科或是校本课程来说,陶艺艺术主要是以学生动手为主要内容,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和其他课程相比并不是很多。通过陶艺艺术的教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运用自己脑海中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创造出更富有新意、更加独特的陶艺作品。例如,在陶艺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与运用教师介绍的几种常用表现技法之外,能够将这些技法综合运用或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思维进行创新。这类以学生爱好与兴趣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正好顺应了教学中构建知识体系的理论要求。换句话来说,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完成对基本理论与基础实践的讲授之后,就以学生自我创造与实践为主,在艺术创作中享受成功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3结论与建议

对美术教育现存的问题进行改善,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改变美术课程改革的思路,加强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之间的联系,开发与探索新的美术课堂资源。陶艺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优秀且极具潜力的美术课程资源。将陶艺艺术所包含的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引入中学美术课堂,充分体现了现阶段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理想人格的追求,美术教育应重视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和解放的快乐,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使心灵得以净化,摆脱世俗的困扰而去追求“真”,从而超越自我而获得生活的勇气。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美术课堂为主阵地,在科学中达到“春风化雨,无声胜似有声”。总之,为了艺术的传承、为了文化的发展,有必要将陶泥课程融入中学美术教育课程之中;为了完善教育机制、促进素质教育,中学教学也急需引入陶艺课程。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教师全身心地接纳并投入到的实践中,一定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

[2] 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M].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4):4.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119-120.

[5]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李庆云.中小学美术教学法[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7] 施慧.第五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