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
【摘 要】本文试图以肖邦《“革命”练习曲》中的“炫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来探寻技术之外的情感内涵,最终对承载着生命意涵的作品意义做出创造性的阐释。
【关键词】炫技;情感内涵;生命意涵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05-02
1830年11月爆发了一场波兰民族史上惊心动魄的反对沙皇俄国的华沙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仅持续了十个月就遭到沙俄的严酷镇压。1831年9月,肖邦前往音乐文化中心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华沙沦陷的悲惨消息后伤心欲绝,奋笔写下了《c小调练习曲》(Op.10No.12),以表达悲痛愤慨之情,该曲又被后人称为《“革命”练习曲》。
作为肖邦音乐会练习曲中的经典之作,《“革命”练习曲》被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而本文与前人研究的区别在于,尝试以肖邦《“革命”练习曲》中的“炫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在对音响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乐谱文本进行音乐本体分析,以探寻技术之外的情感内涵及思想内涵,最终对作品的生命意涵做出创造性的阐释。
一、《“革命”练习曲》的炫技性
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炫技的意大利语是virtuoso,包含两层意思:“1.表演大师,技艺稀有的演奏者,尤其指技术能力;2.炫技,作为形容词,指表演的技术造诣非凡,有时则意谓把激情和艺术表现排除在外的炫技表演,或做屈从于技术的表演,但真正的炫技表演是技术和艺术兼备的”。[1]在《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中,virtuoso的词条是这样表述的:“virtuoso源自拉丁文virtus(杰出、价值),意思是指一个具有卓越成就的人;一个具有非凡演奏技巧的音乐家。尤其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意大利,virtuoso专指在学术或者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例如诗人、建筑师、学者等等。在音乐领域,virtuoso则是指一个具有娴熟技巧的表演者,但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作曲家,理论家或者至少是著名的合唱指挥。18世纪晚期,随着歌剧以及器乐协奏曲的繁荣,virtuoso一词逐渐涉及到小提琴家、钢琴家、阉人歌手和女高音等。19世纪,李斯特宣称,virtuoso不仅仅是附属于音乐,而是音乐必不可少的元素”。[2]
由于“炫技”一词在最初使用时就带有一定的“炫耀技术”、“哗众取宠”的意味,因此“炫技”常被误解为对手指技术的片面强调。而肖邦创作的24首练习曲在结构形式、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艺术气质、声音色彩、触键方法、力度变化、踏板运用以及织体手法等方面均做出大胆的创新,开启了完全不同于古典乐派的崭新的音响世界。
《“革命”练习曲》作为一部传世佳作,其演奏技术复杂艰深,技术类型包括和弦、八度及分解和弦炫技,其中以和弦炫技最为突出。从纯粹的技术层面来看,“炫技性”首先体现在旋律部分,由柱式和弦及八度构成的旋律铿锵有力,营造出通透、圆润、浑厚、饱满的效果。这一音响的获得需要手掌、手指的支撑,手腕、手臂、肩膀的放松,乃至腰部及全身力量的完美配合;其次,“炫技性”还体现在快速音群的流畅进行中。此曲的演奏速度约为一个四分音符等于160,其准确性、清晰度、均匀度以及分寸感的把握均颇具难度。以上仅从传统意义、纯粹技术的层面来谈炫技。传统意义上的“炫技”是指“弹得快、弹得响、弹奏复杂的转句、会转动、会跳跃,有能力演奏惊心动魄的高难技术”,而实际上随着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炫技”内涵已被逐渐拓宽。加拿大钢琴家马克·安德鲁·哈默林认为:“我理解中,真正的炫技是有很多管道的:弹得非常慢、非常轻、但是依旧能工整地把握住旋律线,勾勒出宏伟的框架……而且要在自己的音色调色盘里充分调动起所有的色彩,对我而言实在比身体上的那点挑战要艰难得多”。[3]哈默林为“炫技”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为我们深入探索该作品的“炫技性”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于以上认识来分析《“革命”练习曲》中的和弦炫技,我们可以发现,它除了追求浑厚、饱满的音效外,其“炫技性”特点还体现在乐句内部及乐句间细微的力度、音色变化中。而对于快速音群,除了获得清晰、均匀的效果外,通过乐句的流动性、起伏感以及层次感来营造焦虑不安、心潮澎湃的情绪,同样也体现出“炫技性”特征。可见,“炫技”已经超出纯粹的炫耀技术层面,成为音乐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刻画音乐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革命”练习曲》的情感内涵阐释
尽管“炫技”十分重要,但如果只是以炫耀技巧为目的,音乐表现则会显得苍白。“技巧是服从于艺术家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观的。只有具备了思想方法和世界观,才可能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研究生活,进而通过艺术的手段生动地、‘技巧地表现出‘生活的伟大真实”。[4]“炫技”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其真正的核心并非是“炫技”本身,在其表面的技术性作用背后,还蕴藏着深层的内涵。下文拟将审美感受和音乐本体的艺术分析相结合,以对“炫技”部分的内涵做出解读与诠释。
“肖邦的每首练习曲只有一个音乐形象;这个形象是有发展的。练习曲里也有情感上的变化;但是通常每首乐曲总的性质从头到尾是保持统一性的。”[5《“革命”练习曲》无疑就具有以上的特点。由于该作是肖邦得知祖国沦陷后内心的真实写照,因此“炫技”部分就集中体现在表现其“悲愤”的内涵。
《“革命”练习曲》采用单一主题贯穿的原则写成,为火热的快板,4/4拍。乐曲开始由属九和弦引入,尖锐的音响刻画出突如其来的噩耗使肖邦遭受的沉重打击。“在肖邦的练习曲中最引人注目之处不在于其技巧的华丽,而在于其五光十色的和声。这是他所有成熟的音乐作品的共同特点,但却最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练习曲中”。[6]八小节的前奏中三次疾速的16分音符下行音调营造出悲痛失望的情绪,以及心潮澎湃的情感狂澜。第9-10小节上下起伏的分解和弦构成的音流,犹如奔腾不息的海浪冲击着岸边的礁石,情绪此起彼落,表达出动荡不安的情感特征。在这一织体的衬托下出现了悲壮的主题旋律,主题由类似号角般的音调和颇具动力性的附点节奏构成,饱含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强弱力度的对比犹如刚毅与叹息的音调交替出现;第15-16小节第二、四拍带重音的和弦斩钉截铁,犹如波兰人民百折不饶的坚强意志被展现出来;第25-26小节,高声部的和弦炫技音型以切分节奏的形态向上做半音级进上行,通过由弱渐强的力度变化以及逐渐的加速,在第27小节推向段落的高潮,体现出内心痛苦的挣扎与抗争。
第29小节起进入展开性段落,肖邦采用#d-#f-#c-#g-f-c等一系列转调,以及等音和弦转换的方式进行创作。通过极富表现力的和声色彩以及巧妙的调性转换,深刻地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变化;第29小节旋律采用二度下行模进的形式在不同的调性间变换、模进,而伴奏音型则采用分解和弦音型上下行交替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焦虑不安的状态;从第33小节起,伴奏织体由加和弦外音的分解和弦音型,转为级进下行的叹息音调。这一叹息音调分别在第34、35小节以大二度向上做了两次模进,使音乐形成内在的张力,而旋律则逐渐上升,到第35小节达到抗争的顶点,体现出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饶的精神。伴奏音型由始至终与旋律交相呼应。该段落调性频繁转换的手法极富层次感,揭示出肖邦内心的剧烈挣扎;第37小节起,悲愤的情绪逐渐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犹如肖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不幸的是,这一缕曙光转瞬即逝。肖邦再次用悲壮的和弦与急速下行的16分音符宣泄出无比悲愤的激情,此处的音乐结构与前奏部分产生完美的呼应;第65小节的和弦炫技以ff力度出现,仿佛悲伤失望到极点后抑制不住的痛哭。之后旋律采用二度下行模进的方式,力度也随之减弱至f,情绪逐渐走向低落;第77小节下行的叹息音调,犹如肖邦对祖国命运的哀哭;最后四小节,双手齐奏16分音符下行音群以自信、刚毅的形象出现。全曲结尾以fff的力度奏出强有力的和弦,象征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总之,全曲由始至终贯穿着愤怒、激动、悲痛、绝望的情绪。通过和弦、八度及分解和弦炫技,刻画出时而激情洋溢,时而坚定果断,时而悲愤激昂,时而悲伤叹息的音乐形象,“悲愤”的内涵在精心的结构布局与艺术处理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三、《“革命”练习曲》精神层面的启示
《“革命”练习曲》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情感的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及深刻的思想性。面对华沙沦陷,肖邦充分显示出困境之下生命个体的反抗意识。虽然波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属于弱势民族,但是作为颠沛流离的艺术家,肖邦却拥有着强大的内心力量。他通过激愤的旋律、多变的和声、频繁的转调,夸张的力度以及丰富的色彩,来表现悲痛愤慨之情,体现顽强抗争的精神,他挖掘了人类内心的坚韧与力量所在。生命的韧性藉着对苦难的抗争得到了升华,体现出高贵的人格力量。这无疑是在内心强力的驱使下的反抗行为。这股力量超越了人性中懦弱、麻痹的局限性,充满了对生命的坚执与强韧。肖邦在这首作品中塑造的坚韧不屈的形象唤起人的尊严感,使人产生敬意和振奋。即便反抗是枉然,也丝毫不流露出卑屈与懦弱,他们不需要外界的怜悯,而是凭借内心的韧力去谱写生命之音。这正是一种珍贵的生命力的表征。
通过对《“革命”练习曲》中的“炫技性”特征的分析及“悲愤”内涵的阐释,我们不仅感受到这部永恒的经典佳作所体现出的悲剧性与戏剧性力量,而且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启示:肖邦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以微弱的一己之力,通过音乐创作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以捍卫人格的尊严,显示出人性中的生命强力与自我超越的精神。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而且深刻地洞悉了肖邦《“革命”练习曲》的精神意蕴——“悲愤与抗争显示生命的强韧”。
参考文献:
[1]肯尼迪·迈克尔,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1036.
[2][英]斯坦利·萨迪.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20.
[3]大公.哈默林谈炫技[J].小演奏家,2014,(8):35.
[4]李春光.从练习曲的发展看艺术的技巧[J].人民音乐,1959,(9):19.
[5]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180.
[6][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849.
作者简介:
黄 莹,女,44岁,汉族,硕士,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