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静+李晓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重要紧迫的课题。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高等院校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学校和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需要一支专兼职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高等院校应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建立相应的机制,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积极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章制度。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的锻炼。高等院校应整合实验室(中心)、教研室、科技园、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既满足学生实践实习功能,也兼顾科技研发孵化功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营造创业实践氛围。高校应积极组建学生科技与创业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创业竞赛、帮助学生成立创业团队,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通过设立“创业导师”制度,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给学生提供深刻的创业理论、形象的创业案例、丰富的创业经验,鼓励支持“走出去”,组织校内学生项目参与社会平台的项目路演及培训交流活动,积极对接社会资源,争取更大成长空间。
四、完善指导服务保障
高校要改进和提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服务,完善相应的指导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体系。高校要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和引进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方资源,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师资培训,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在国家、地方政府创新创业政策基础上,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对与国家经济环境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环保科技、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紧密结合的创业项目,以及与学生专业结合、科技创新度较高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和资助。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措并举,共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