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丽
说说班级博客“我们的巴学园”
吴海丽
2011年9月,学校迎来了又一批一年级的孩子。
送走了一个六年级毕业班,我申请新一轮的大循环教学,最终顺利成为一(5)班的班主任,任教语文等科目。
2011年9月2日,我在新浪网开通了班级博客“我们的巴学园”。这个博客名寄寓着我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大家都知道,有一本书叫做《窗边的小豆豆》,故事里有一所吸引了全世界家长和小朋友目光的学校——巴学园,那里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是快乐的、幸福的!我向往那样的学校,希望用我的智慧和爱心为一(5)班的孩子们缔造一个温馨的家园。于是,班级博客——“我们的巴学园”应运而生。
为每个孩子留下珍贵的童年记忆,这是我开通班级博客的初衷。具体写些什么,当初并没有十分刻意。随着日常教学的展开,我把和孩子们一同生活、学习、活动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愿,即时诉诸于文字,开学后的短短两个月间,竟然写了120余篇。这些文字,或者诞生于课务之余,或者诞生在下班后。虽然这些年,我也发表了不少教育教学文章,但回顾这两个月以来的这些文字,连我自己都感到很惊讶,原来坚持不辍的书写,在日积月累之后,竟然“蔚为可观”。它使我对天道酬勤有了更深的体味。
除了作为班主任的我上传博文之外,班级博客还设了一个“数学园地”的博文分类,由搭班的数学老师处理,这样班级的主要执教老师就组成了一个教学共同体,有助于班级成员之间的广泛沟通和有效联系。我认为班级博客,应当将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班级所有孩子的教育这件神圣而专业的事情上。
也许有人要问,在班级博客上你到底写了些什么?梳理博文,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记录学生成长多彩印迹,及时传递家校互动信息;
——记录日常教学创意点滴,寻找班级教育最佳路径;
——反思日常教育行为得失,展现教师平凡职业人生。
童年,是人生旅程中最美好的季节。记录学生的成长印迹,那些纯美的故事告诉我们儿童有多么生动,而我们的教育应当书写更为灵动的诗篇。
博客记录了儿童在自由的发现中舒展着灵性。我在博文《我发现了》中这样记录:
记得刚开学不几天的观察课上,我们一起去美丽的珠媚园观察蚂蚁、捉小虫,孩子们“呼啦”一下散开,不一会儿便陆续传来喜讯:
“吴老师,我发现了一片神奇的树叶!”
“吴老师,我发现了一只蝗虫,啊!”尖叫声中夹杂着兴奋。
“吴老师,这儿有一个水沟,臭臭的!”
“吴老师,蚂蚁在搬家!”
“吴老师,那儿有一个蚂蚁窝!”
……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发现,欢快地笑了起来,活泼得恨不得蹦起来。
摇曳的竹林下,茂密的紫藤萝下,葱郁的树影间,蹿动的是喜悦,迸发的是欣喜。
我喜欢孩子们的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发现,这些平常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来说都很弥足珍贵!
博客记录了儿童在轻快的课堂上感受着情趣。家长通常都会关心老师在课堂上是怎么教学的,哪怕只是其中一个细节。班级博客把课堂上的快乐气氛传达给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一节汉语拼音课,我在博客上记录——
今天的语文课主要是复习昨天刚学的前鼻韵母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在此基础上,新认识了一个特殊音节“yan”,在比较了“guan”和“juanquanxuan”的不同后,我对孩子们说:“从现在开始,拼音会成为我们读书写作的好助手,我想对你们说一句话,谁能帮我写出来?”
“什么话?”一听要帮忙,孩子们都很乐意。
“这句话是——吴老师爱一(5)班的所有小朋友!谁能帮我用拼音写出来?”
好多小朋友想写,我就一个字对应着请了一位小朋友,按照这句话的顺序依次站好,一人写一个拼音。
很快,黑板上便出现了用汉语拼音串成的一句话,一个一个挨个儿看过去,“老”“爱”的汉语拼音标错了声调的位置,“有”的汉语拼音有些难度,连请了三位小朋友才写对。
远远看去,黑板上的这句话虽然弯弯的,字母的大小不一,但是却多姿多彩。
“从现在开始,你们就可以用汉语拼音把你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了!”
下课了,立即有人挤上讲台,在黑板上用拼音写起了他(她)想说的话!
在博文的最后,我还结合课堂教学,为家长们提出一个有趣且实用的建议:我们家长不妨给孩子准备一个小小的可爱的记事本,让孩子在空闲的时候、高兴的时候、伤心的时候,用刚学的汉语拼音写写自己的心里话,孩子会在写下的同时收获到更多的喜悦!
博客记录了儿童在智慧教育中的苏醒。儿童的内心柔软而天真,但并不完全是一片混沌,只有融入到他们的世界,熟悉他们独特的心理、想法和语言,才有可能启发他们。我在《书是我们的朋友》博文中这样记录:
昨天来到教室,发现纸篓里斜躺着两个书皮(封套),捡起来一看,已经被揉得有些皱了。
是谁丢的呢?这么不爱惜书籍!我在脑海里回想了一下小朋友们带的书籍,便猜出了个八九分,怎么处理呢?我想了想,有了办法。
今天下午第一课快结束时,我提醒小朋友坐正,说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他们。一听说是秘密,个个眼睛亮了起来。
我故意压低声音难过地说:
“你们知道吗?昨天下午放学后,吴老师走进教室听见了一阵哭泣,低低的,很伤心。”
“谁呀?谁呀?”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追问。
“是呀,是谁呀?我好奇地循着声音找过去一看,原来是纸篓里的两个书皮!它们正哭得伤心呢!”
教室里安静极了!
“小朋友们猜猜,它们在哭什么呢?”
“我知道!我知道!……”
“它们为什么会哭呢?”
“它们在哭,是因为它的小主人把它给丢了!”
“是呀!小主人怎么会把书的封皮给丢了的呢?咦?我想问问这两本书的小主人。小主人在哪儿?”
“在那儿,在那儿!”小朋友们叽叽喳喳,呵呵,两个小家伙正有点儿不好意思呢!
“啊?你们真的是书皮的主人吗?”我走过去故作不相信地问。
“嗯!”小家伙不好意思地看着我。
“想不想把书皮领回家?它们可是书的衣服,很想跟你们回家哟!”
“好的!好的!”两个小家伙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抢着表态说:“以后,我一定会爱护书籍!”
“小朋友们,书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要爱护它!”
博客还见证了教师以专业的认知引导家长为儿童创设宽松教育氛围,在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上寻求完美融合的努力。我坚定地认为——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智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因此在博客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引领家长关注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一天思品课上,我和孩子们学了《上课了放学啦》,讨论到“放学了,我们做什么”的话题时,我让孩子们介绍自己放学后都做些什么。四个小组轮流下来后,我发现,孩子们放学后基本上都有两到三项学习任务,没有一个孩子放学后可以享受书上两幅图里小朋友的生活,那两幅图画的内容分别是“喂小鸡”和“放风筝”。有感于此,我写下了博文《放学了,我们做什么》,并在文章最后委婉地引导家长思考该如何安顿儿童的闲暇生活,我这样写到——
放学了,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呢?
读书、学习、休息、玩游戏,应该一个都不落下吧?
不读书学习,人生会“玩物丧志”!
“只读书学习”,人生会不完整!
学校教育无法取代家庭教育,但是完全可以发挥引领作用,对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责无旁贷,这是教育的使命所在。在平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面,我以班级博客为载体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通过博客,家长了解了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的透明度因此而更加明亮。同时,家长纷纷参与博文评论,或表示对教师辛苦工作的谢意,或表达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或共同探寻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
有感于一些家长对孩子是否比别的孩子进步快的敏感心理和现象,我写下了博文《好吧,就每天进步一点点!》——
小朋友刚上一年级时,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都不是一般的高,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孩子快乐就好”,但是每当孩子有一点小小的闪失,基本都会“如临大敌”。
每每遇到家长朋友的“追问”和“探讨”,都能深切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天下父母,又有几个不这样呢?
自从孩子入学后,我们都希望每天能从老师那里听到对孩子的表扬,都希望孩子每天都要有进步,甚至是大进步!
可是,孩子又哪儿是我们大人想象中的那样的呢?
孩子,可不是泥人儿,你想捏成啥样就捏成啥样。
孩子,也不是机器人儿,你拿个遥控器,叫他停就停。
十个指头有长短,何况是出生在不同环境、接受着不同教育的孩子呢?
既然如此,又何必苦苦盯着孩子说:“今天,张三比你好!明天李四比你棒呢?”
如果,我们相信——孩子,总会进步的!只不过有快有慢,有早有晚罢了!如果,我们能这样想——好吧,我的孩子,只要你每天就进步一点点,那就够了!大概,所有的大人、所有的孩子、所有的老师、所有曾经期望孩子是“人中龙凤”的人,就不会在孩子有一点点闪失时,大惊失色了。
这篇博文引发了家长们的诸多感慨,他们在评论中修正着自己的教育期待——
有家长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有的进步快有一点,有的进步慢一点。用孩子的昨天跟今天比、今天跟明天比,多发现孩子不断进步的点点滴滴,我们一定会欣慰许多!
也有家长创造性地贴了一首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和博友分享“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真谛,他这样写到——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家长又何不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呢?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还有的家长则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他们说:虽然要多看到孩子的进步、成长的一面,多发现孩子的进步之处,多鼓励孩子,实际上很难啊,但还是要慢慢改变我们自己……放慢脚步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面对家长对初入学孩子表现出的或者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或者不闻不问式的教育现象,也为了引导家长做好孩子正确的引路人,我在博文《理论和现实》中这样写道:
理论上,一年级的内容好简单;实际上,孩子学起来并不轻松。
理论上,孩子的手指肌肉的发育有差异,写字有困难很正常;实际上,当我们看到孩子写得歪歪扭扭的字时,还是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理论上,一年级的孩子不要有书面家庭作业;实际上,孩子仅凭课堂的学习,不在课后进行有效巩固,孩子常常会学得不扎实。
理论上,我们最好不要对孩子的学习管得太严,让孩子左右自己的学习空间;实际上,“放”孩子的前提是你“扶”着他走了一段路。
理论上,我们应当始终对孩子保持微笑,哪怕他做错了所有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在孩子做错时,尤其反复出错时,难免会生气。
……
就是这样,在教育中,理论总是不能永远地指导现实,现实生活中,它们实在是一对“矛盾体”,如何让“理论”和“现实”融于一体,实在是我们需要永远研究的命题。
家长在博文后纷纷跟帖,有的说:毋庸置疑,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去指导、去不断地校正发展方向。学习是马拉松长跑,是终身行为。未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个独立、自立的人。
有的说:理论是辞藻的堆砌,现实是残酷的集合。当下的环境,理论通常都只能被束之高阁,虽然我们明知理论才是正确的。
针对家长的评论,我又在博文后补充说:
看了大家的评论,我想补充的是——是的,在教育的现实面前,我们经常不敢提理论;在理论的正义前,我们在现实中艰难前行。
无论现实有多么艰难,无论现实离理论有多么遥远,我们都必须努力心向理想!
不知不觉中,班级博客已经成为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叙事诗,虽然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每每在写博文的时刻,心头洋溢的却是无尽的温馨和感动。
与此同时,班级博客也成为家校联系的一条纽带,在阅读一段段回复、一个个评论的时候,我享受教育的尊严,体味教育的艰辛,思考教育的真义。有一位家长在一篇博文的评论中告诉我,孩子的太婆是另一所小学的退休教师,她觉得我的博文写得好,几乎每篇都要求家人打印下来给她看。我为自己的博文得到教育前辈的关注而欣喜,同时也深感自己的肩头所担负着的教育使命的分量。班级博客,始终砥砺我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现在,如果要问我对班级博客有什么体认,我的答案就是——
“让生活充满情味,让教育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