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学语文教学中,教育理念上的认识高度,教学内容上的精心选材,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是课程发挥人文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情境教学法入手,探讨使大学语文教学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情境 教学法 人文 教育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广,教学的可塑性大。在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中,我们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是教者“自我陶醉”,听者“了然无味”,学生渴望的是一种“授课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课程信息量大”的教学环境,怎样让这门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问题。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考核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传统“一次考试”、“一张试卷”、“一个答案”的课程考核模式逐渐退出教学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构建多模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师教学和学员学习效果的双向、多元化的综合化考核评价,于是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成为当务之急。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能够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正是大学语文教学产生教育效果的必然途径。那么如何结合教学实践,在大学语文课上践行情境教学法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要充分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
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这门通用基础课程,是培养新型人才、注重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探索,语文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大学语文的基本特点。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高素质的人才不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人文素养是时代的需求,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
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了解,而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现代素质教育向我们呼唤,要致力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文本反复的互动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要从作品本身魅力出发,发挥其潜在的熏陶润泽作用,使学生在兴趣和愉悦中,最终得到感染,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和追求。
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同时也非常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三个维度整合而成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来说是整体性的,而且是持续发展、不断升华的。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在自己的起点上能有所进步,这才是教育的成功。大学语文课程作为现代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有所作为。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化上的理解和做法。
大学语文教材各种各样,特点各异。无论哪种版本,都厚达几百页。在30-50左右的课时里,要全部讲完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挑选所讲内容,在人文精神视野关照下,结合教学实际,精心选取教学文章:以儒道为主题的《樊迟仲弓问仁》和《老子二章》;表达爱情的美好与思念的《诗经·蒹葭》和陆游的《沈园二首》;有对于自然山水的歌颂和怡情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以乡愁为主题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和季羡林的《二月兰》;有关注生命哲学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契诃夫的《苦恼》;通过对不同题材美文的欣赏、分析和体悟,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华民族丰厚深刻的人文精神,同时启发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不断完善自己健康的人格,修复自己抑郁悲伤的身心,化解自己内心的苦闷,领略自然山水的美妙,找到疗救哀愁的方法,这些都是其他一些课程所不容易直接起到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而是要落实到对大学生人生态度、人格精神、爱国情感、重情尚义、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珍爱与表达、寄情山水、面对并不十分完美的社会生活的勇气与方法等等方面。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教学方法是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与特点,结合时代的不断变化与要求,采用相对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也是考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是否敬
业是否优秀的一个尺度。因此,多年来,笔者探索使用情境教学法,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到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的场景中来,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理解作品。进而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主动性,以达到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的长远教学目标。
1.音乐导入情境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音乐素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之下,头脑中自动生成活画面,产生相应的情境。音乐导入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教学导入,优势在于利用音乐的美感去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学时配上音乐,可以活跃气氛,激发想象,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产生共鸣,引发思考,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我在讲授《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把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引入课堂,配合多媒体展现月夜春江的优美画面,学生轻声吟诵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在音乐的伴奏下,呈现出水波荡漾,月亮缓缓升起,垂柳摇曳,远处山峰连绵不断的画面。全曲结束后,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情绪被音乐深深感染,不自觉的把注意力放在诗文上。我借势开始讲解诗文的内容,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首诗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了解诗歌意境的创造方法,学会欣赏诗歌。《春江花月夜》曲,使学生置身美妙的情境中,情感随着课文内容和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声中融景,景随声出,不但提高了欣赏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精心选择与作品内容相协调的音乐,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历史再现情境
历史再现情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情境。利用影视、摄影、图片或者媒体网络把历史情景再现到屏幕上,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中去,激发他们的联想,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共鸣。
比如我在讲授《报任安书》时,把电视剧《汉武大帝》和《司马迁》的有关情节剪辑下来,让学生将情感与司马迁所处的政治环境衔接,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司马迁的所作所为的无可奈何。在阅读《报任安书》时,他们才能对文中蕴含着的作者刻骨的冤屈、痛苦和激愤之情有深刻的体会。
历史情境再现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有利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又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能力方面有所提高。通过历史情境再现加强情感体验,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高了,才有真正的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3.表演体会情境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表演, 是指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 综合性运用口头、肢体、情感等表达方式,形象地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使学生轻松而又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具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戏剧等)。脚本是表演的依据。戏剧文学已有现成的脚本,学生只需对照脚本, 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和个性, 熟悉剧情和台词,即可上台再现作品本身的人物形象。而小说等文学作品则需学生先加以改写,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具有动作化、个性化的形神兼备的戏剧语言,运用合理的想象为作品中的人物补写经历,对照剧本的基本格式编出自己的脚本,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筛选出几种最佳创意的脚本,推选出至少两组轮流表演的学生名单,在设计好导入方式并进行了多次排演之后,各组学生就可以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和创造天赋。表演结束之后,学生观众需要就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动作设计的准确性等方面,对各组学生演员展开集体评议。同时,学生演员也要从自己所演角色的语言、心理、动作等角度,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感受。最后,教师在一分为二地总结表演情况。
表演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既可以运用话剧、歌剧、舞剧等形式发展学生在说话、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特长,也可以借助独幕剧和多幕剧的方式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可以通过示范表演、轮流表演、分角色表演等方法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之要灵活多样,要放手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种类繁多:生活展现、实物演示、语言描述等等,不一而足。其核心在于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强化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境教学中,对应的是学生的体验。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视觉体验、实践体验、想象体验、审美体验……情景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的体验产生影响,通过学生的有意识的艺术整合和再创造,完美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
1.它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方法都很重要。方法科学、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方法不当,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学员在校学习三四年,时间有限,要学习大量知识,开设诸多课程,分摊到每一门课程的学时更是非常宝贵。我院2010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大学语文只有36课时。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作家作品,接受人文艺术的熏陶,课堂上只能以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让他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促进教学观念转变,使学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有意无意地突出了一个“教”字,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将学生整体当作受动的客体看待,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员讲什么,学员记什么,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大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的改变促使教师教学观念转变,逐步建立学员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上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这有助于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3.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它不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简单运用,而是一系列具体方法的集合。它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针对大学语文不同的文章体裁和内容,创立不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知觉、判断、想像和情感的参与,让他们进入到作品中去,“披文而入情”。它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通过启发式的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它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华森.大学语文(第九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2.周玲.人文精神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3.赵瑜.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12
(作者介绍:翟淑英,河北省廊坊市武警学院政工系文化建设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