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艺术家杨之光,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杨之光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小时兴趣很广,凡诗词、音乐、表演、书画、篆刻都喜欢,最痴迷的是书法篆刻和绘画。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包括艺术思想方面如中西融合观念、创新意识,也包括艺术技巧及相关修养如造型、色彩、笔墨、金石书法等。
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教授、系主任、美院副院长。2010年,杨之光获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2013年1月,杨之光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杨之光是20世纪新国画运动以来现代人物画形成的重要画家之一,他的人物造型与技法特征成为时代审美范式载入中国人物画发展史册。杨之光也是构建新中国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在广州美院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杨之光为美术界培养出一批著名画家,包括林墉、钟增亚、陈永锵等。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回顾杨之光艺术道路时就表示,杨之光几乎在每个不同时代都有划时代作品出现,而且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他的笔墨语言和造型的结合达到了一个非常自然融合的境界。他创造了和时代进程紧密相连的视觉语言系统。”
杨之光的中国画作与时代同步,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他都有中国画表现时代人物的力作问世。其中,创作于1954年的《一辈子第一回》是杨之光里程碑式的作品。他第一次用新国画样式记录人民选举。
1956年夏,杨之光的写生作品因吸收水彩方法而引起争论,有人提出“杨之光的画到底算不算中国画”的问题。他回答说:“如果说杠杆的两头一边是‘生活,一边是‘传统,那么,我的态度肯定是侧重在‘生活”,这是他的基本思想,也是他这一代人的基本选择。
杨之光成功的奥秘,就是不满足原先的成绩,一次次地突破自我。他作为创新的艺术家,在追求形式美的方面另辟蹊径,不断寻找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他在绘画领域探索不止,坚持每日速写和创作。
杨之光常用四尺宣纸当场写生,面对真人落墨落色,一气呵成。对杨之光来说,写生不只是积累素材的方法,更是主要创作方式。他驾驭材料工具、用笔墨把握造型与人物神态的能力,令诸多同行由衷钦佩。
1990年退休后,杨之光时而居美国,时而返广州,间或到欧亚各地访问,过着往来于东西方的自由艺术家生活。不断给自己的艺术增加新的因素,力求把中国画推向世界,是这种生活的主要内容。
杨之光以“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为终身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