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要为孩子做什么对话自然教育从业者

2016-06-03 11:26
户外探险 2016年6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营地夏令营

从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到家长的担忧与关注,再到孩子们的亲历与提升,户外教育绝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孩子要有“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孩子: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在践行这些观念的同时,我们也要倾听从业者们的心声。

刘团玺

TNS自然学校校长,《户外探险》杂志特约评论员。致力从事基于自然户外教育的青少年成长机构。

苏俊华

留法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公益组织“根与芽”的绿色导师,创立微信公众平台“布和瓜的世界”。

曹峻

领攀户外运动中心负责人,山鹰营地教育课程主任,中国登山协会委员。

刘斌

66亲子旅行创始人,中国户外探险联盟华东联盟理事,上海站理事,中国Cettic人社部中级领队师资班中级讲师。

TOPIC 1

项目与课程如何设计?

需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

刘团玺:对于自然教育类的青少年儿童成长机构而言,冬夏令营项目的设计与执行无比重要。在国内,校园生活与作业压力,占据了孩子们的大多数时间。随着学龄增加,孩子们的课余时间显得愈发珍贵。甚至很多初中高中的孩子,囿于考学的压力,深陷应试生活的循环中,日复一日。在今天的教育机制下,冬夏令营尤其是夏令营,是从业机构开展户外自然教育的实操实践,实现商业收入的重要环节。

夏令营项目从设计到实施自成系统:自我评估、初步设计、现场勘测、正式方案、市场推广、具体实施、营后反馈及总结。换言之,首先是最初定位,即基于机构的师资力量、夏令营特点、孩子们的年龄层次、户外内容的几个自我评估。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现场环境考察、线路勘测及设计,出具综合夏令营内部评估报告及设计。最后才是市场推广、营员招生等具体执行阶段。

以TNS自然学校从2014年开始的各类冬夏令营举例,丽江营地周边的特点决定了中等强度的徒步、登山,以及皮划艇、攀岩项目得以开展。结合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到综合性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有多个环节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做饭),再到自主独立的计划拟定与执行和自我管理(计划讨论、修改及执行),是夏令营希望达到的四个效果。每期夏令营一般为7~8天(美国本土夏令营一般多为20天到两个月),计划会细到每天每小时。在开营之前,带队老师完整地走一遍具体流程。包括对不确定因素及风险点的预估评估等等。

中国的孩子走入户外自然缺乏总体的经验,受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大多数孩子较娇气,营地公共生活缺少经验。因此,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制定营地规则——规则意识比技能培训更重要。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再进行其他的户外项目。

TNS的基本营地生活规则

● 不伤害环境、他人和自己,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不可做对自己和团队安全有风险的事情(如乱扔石子等)。

● 别人的东西不可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未经允许不可擅自离团活动。

● 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待。

● 不可以打扰别人。公众场所,请注意行为说话的方式、语调。尊重团队的纪律与安排,集体按时就餐就寝等。

●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 学会拒绝别人,也接受别人的拒绝。

● 必须每天做阅读、讨论,做计划和时间安排。

曹峻:去年,我们与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山鹰会等机构共同发起并合作开发了一套全系列户外教育课程——山鹰营地教育。立足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求,借鉴吸收了国外相关课程的成熟经验,直面国内体制内教育的缺失。

山鹰各级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的特点,以户外运动和营地活动为主要载体。10~12岁年龄段以体验和技能训练为主,让学员们学会独立生活;13~15岁年龄段以制定计划与实施,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实战技能为主;16~18岁年龄段,按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徒步穿越有一定难度的线路等)。

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户外教育课程?还要从我11年前开始专职在深圳登山协会从事户外运动推广工作时说起。在工作中我接触到了香港国际青年奖励计划,也就是英国的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了解到这个针对14~25岁青少年的课程系统其实就是帮助青少年学会自己设定目标,并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以达成这个目标。其远征挑战科的金章课程,与我当年在山鹰社的雪山攀登计划竟然惊人的相似。一次独立的雪山攀登活动,需要远离熟悉的自然和文化环境,需要提前数月制定计划,提升各方面的技能,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与信任,准备各类物资,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预案。最后达成的结果并不在于攀登的山峰有多难多高,而是在参与过程中,一群刚开始涉世的年轻人学会以团队的方式来实现一个靠一己之力无法达成的目标。于是我恍然大悟,这个看似是户外运动的社团,原来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方式。

随后,我又研究了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美国夏令营,他们的营地生活可以为小到8岁的儿童提供独立生活的可能,其核心的内容无外乎三条:自然、运动和集体生活,而这几条又是国内青少年非常需要加强的。山鹰青少年营地课程就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来进行设计,从内容形式上分为营地生活、野外锻炼和远征挑战三科,针对不同年龄段,上述三科的比例会有所不同。2015年暑期的三亚小鹰户外成长营,就是以野外锻炼科内容为主,目标是让营员能够有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两天一夜20公里以上的徒步旅程。当然,技能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培养和提高对周遭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发现、享受和创造生活中微小的快乐,丰盈自己的生命。在夏令营生活的10天里,立足户外环境,以团队生活为形式,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我们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有三条:为他人着想、坚持不懈和有担当,这三条价值观也将是贯穿山鹰营地教育所有课程内容和营地生活行为的指针。2016年在大理和三亚的夏令营,我们也将继续践行这样的核心价值观。

刘斌: 在城市生存这个项目实施之前,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严肃的问题: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庇护,没有手机、银行卡、现金,甚至是水。只能通过完成一系列挑战填饱肚子,所有花费只能靠自己赚取的时候,孩子可以在上海这座城市生存一天吗?当需要售卖物品来换取饭费水费交通费,孩子们敢开口与路人交谈吗?一个任务点如何到达下一个任务点,是看地图,还是问路人?在面对各种状况外事件时,该如何应对?遭遇拒绝后,和团队其他队员有意见冲突时该如何解决问题?孩子抵御诱惑、坚守原则和底线的能力,以及尊重他人、平等、规则意识的体现会如何?一切答案都将由宝贝们自己给出。

这是我们66亲子旅行城市生存活动所做的项目,城市生存挑战是针对6~12岁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依赖性、过于自我、脆弱等问题,通过新鲜生动的任务挑战设计,通过实践来锻炼孩子的自信心、沟通能力、独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情绪管理、责任心、抵抗挫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领导力以及感恩心态,同时我们又通过实景真人秀的方式,(带队老师负责安全问题)全程孩子自主协调,自己做决定,利用有限的启动资金通过批发售卖或才艺表演赚取小队午饭,同时穿插定向任务,丰富活动厚度。

活动设计的初衷,是想让孩子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去了解生活,并对商业有一个基础的建模,对于金钱建立一个基础的概念。在活动的具体执行中也发生了很多具有启发性质的案例,对于孩子、对于我们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苏俊华:“自然笔记”这个概念,在圈内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汇,很多老师不仅身体力行,还集结自己的作品和感悟出版了相关的书籍,比如芮东莉、任众老师等;在众多的自然教育活动中,也有很多老师会融入自然笔记的概念,让参与者体会其作用。

“布和瓜的世界”公众微信平台,自2016年初起,开始推送关于“自然笔记”的微信课程,并结合课程组建了一个微信社群,以配合推送的课程进行落地的实践及不间断的学习探讨。推出这样的公益课程,就是想把“自然笔记”的乐趣介绍给更多的孩子与家庭,让更多热爱自然的人们认识并学习使用这个工具。

一方面,我们请到了《大自然笔记》的作者任众老师,把自然笔记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细化,以基本一个月一次的进度推送课程,每次课程都会侧重自然笔记的某一个方面,比如使用的工具、观察的方法等,相当于把一个整体的内容拆分,每部分都可以“细嚼慢咽”,让学习者边学习边实践。

另一方面,我们组建的微信群内,也会定期布置作业,比如以当季的节气为主题,引导大家关注身边的物候信息,通过观察平时会疏忽的点滴自然变化,建立起人与周遭自然间的联系。作业也会融入一些植物的知识,比如“有趣的叶子”,会引导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等过程,了解原来一片叶子中也包含了“大乾坤”,有那么多的知识点。

微信群本身也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点的家长们交流的天地。在小区里遇见不认识的花草,拍图到群里询问;发现了有趣的现象,发到群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孩子们在观察自然过程中的收益和作品,也常常交流。

我们在推广“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收获远大过我们的预期。尤其是看到孩子们的成长,绝不止是多认识一些花草的名字,比如不少孩子本不喜欢写作文,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居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有些孩子的非凡想象力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得到了超级发挥,每次收到这样的作业,都在群中收获大片赞叹;还有不少家庭因为共同做笔记这件事,建立了更加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无形中推广了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

TOPIC 2

项目与课程执行中产生过哪些问题?

带来的反思是什么?

刘团玺:开展夏令营的基础前提是风险管理及控制,夏令营不是标准化的产品,但每一条徒步线路、攀岩及划艇的活动安排,也必须尽量标准化,同时要求带队老师必须亲自完整地走一遍。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总体计划大纲,夏令营带队组也应有每日总结会议以及老师内部的讨论会。随时对孩子的身体状况进行观察,预防或了解生病等情况。同时,田野、户外生活的自然与随意性也可以鼓励孩子自由发挥,每日总结会议,也引导、培训孩子们民主讨论。

户外运动的内容是夏令营的重点核心。不走入自然,没有大自然的营养,夏令营就缺少灵魂缺乏魅力。多一些徒步、划艇等这样有趣味性的运动,孩子们内在的激情活力才会被引发。我一直认为自然观察、科学标本这样的“文静项目”,得有一个户外运动做前提。没有一个体育环节支撑,夏令营就会缺乏活力。所以我才会说自然是灵魂,户外运动的体力实践,则是活力表达。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中国没有一或两个月的夏令营,甚至连两周以上的周期都很少,仅仅能维持6~9天的现状?或许源于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孩子们能独立参加夏令营基本在七八岁以上了。在这个年龄段,基本生活习惯、自立能力,已经有了家庭、国家文化差异。而恰在此时中国孩子的独立性差距就显现出来了。我想,大环境的演变需要时间,相信未来若干年,能与国际化方式接轨的夏令营会涌现和普及。毕竟,一个单周左右的夏令营,即使内容够丰富、再有特点和质量,对于孩子们的改变和塑造都是有限的,刚刚萌芽出的优秀习惯与特性没几天就消失在原本的生活状态中。

孩子们需要自然,需要离开城市,在自然中成长;孩子们健壮的体魄和坚强的内心需要在户外运动中得到锤炼;乐观、积极、独立、协作、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需要在集体生活中获取并加以培养。孩子们需要独立、关爱、自由、完整的身心成长体系,我们将在这样的体系里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但这样的系统,依然需要时间。

曹峻:开始一个项目易,实现它的初心难,因为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另外营地需要与政府、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好的营地主任和辅导员是传达和实现户外营地教育理念的基础,专业人员培训非常重要。最后, 一次营地经验是不够的。涉及到系统的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持续参加,形成一个完善的项目,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斌:这项活动本身也具有一定风险性,包括客观、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到进程与结果。活动执行到现在遇到过很多家长的质疑,也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涉及最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走失问题,家长们甚至都会把我们工作人员的信息扒一遍,受到感动最多的就是在活动做完群里家长对我们的感谢,家长对孩子的改变是真真切切的有触动,孩子们在活动后会主动觉得父母很辛苦,不会再觉得钱没有了就去银行提,而是知道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换回来。

苏俊华:在“自然教育”这个概念,逐渐从小众的游戏更多地走入大众的视线、受到更多的关注时,爆发式地涌现了一批弄潮儿。

除了一些多年前已经深耕于此的机构,积累了长足的经验与人气,开始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少机构基本是嗅利而入,造成了市场上的一些混乱,比如输出的课程同质化、价格非理性走高等。同时,市场上真正优秀的导赏员资源却仍旧是缺失的。一些资深的玩家专家,未必是很好的课程输出者,而善于与孩子沟通的老师却往往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

自然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行业,它本身更多地带有人文情怀。它甚至都还属于主流的教育产业范畴,它带给参与者的教育意义是与整个环境休戚相关的,换言之,它真正与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相关,所以它必定会得到应有的、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我认为这也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时期,所谓“大浪淘沙”,真正检验市场的还是消费者。“布和瓜的世界”并不是一个激进发展的机构,藉由创始人最初的自然情怀而投入到这样一个积极发展中的新兴行业,会坚定自己带领儿童及家庭认识大自然乐趣的初衷,不断推出深度的课程,走自己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营地夏令营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回归营地活动
恐龙会谈恋爱吗
冬季户外运动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夏令营让我成长
难忘的夏令营
我的夏令营
板龙很呆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