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演进史

2016-06-03 15:13唐博
看历史 2016年5期
关键词:种痘牛痘天花

唐博

疫苗因“山东非法疫苗事件”再度成为公共话题,牵动着亿万家庭。从疫苗的演进历史来回望,这一事件或可理解为防疫医学的发展之痛,需得用发展的思维来解决。

先秦时期,人们对于流行病的认识,都一体地将疾病的发生归结为由于不顺应天道而造成的惩罚,是天假手疫病,对人施以警告。所以,这一时期多巫蛊之术,重视驱邪,而不注意内治。《周礼·夏官》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即是专门的驱疫鬼者。

医学的发展让人们的巫术驱邪观念渐渐淡薄下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疫发生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事业。“隔离”治疗的方法在汉代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一种制度。尽管开始使用“隔离”这一方法时,有诸多不同的争议和声音,比如认为此方法残酷、不仁,但对防疫的科学态度,最终慢慢成了主流认识。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可能是文字记录最早的政府防疫行动,而萧齐时期设置的六疾馆,专门收治病患,是免费医疗的雏形。

“疫苗”这一概念在官方和民间语境中的出现,今天考来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历史时间。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人们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比如狂犬病:“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葛洪在他这本名为《肘后方》的医学笔记中所记录的,就是防止狂犬病传染而制作“疫苗”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便来源于人们对疫病传染途径的长期观察。这种“以毒攻毒”的防治疫病传染的方法,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智慧。

两宋时期,一些医者已经学会采用“种花”法来预防天花,就是采取轻症天花病例的病变材料,用于保护易感者抗重症的天花,这个称为“痘苗”的东西,就是疫苗的最早形态。后来这种“种花技术”先后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以及英国等国家。

两宋时期发明的“种花术”,让后世得享福惠。清初,康熙小时候因未出痘而被隔离于紫禁城外,这让他对传染病的可怕有了切肤的认识,因此,对天花的预防接种自然特别重视。帝国掌权者出于自身经历而加大防疫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使得有清一代的疫苗接种制度空前完善。即位之后,当他知道种人痘可预防天花时,便下诏征集种痘医师,并加以考选。公元1682年,康熙下令各地种痘,并下达圣训:“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此举惠泽万民,难怪康熙语多自负。

乾隆时期编撰的《御纂医宗金鉴》则首次将“幼科种痘心法要旨”收入卷中,种痘法由此标准化。公元1741年,清代世医张琰写作并刊行了《种痘全书》,详细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全面推广。书中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致死率只有0.33%,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确属了不起的医学成就。为此,法国哲学家伏尔泰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和人痘接种的先进性同步,清代也发生过对公众造成重大危害的假药、劣质疫苗事件,这些事件虽然官方正史并未记录,但民间笔记有记载,如19世纪60年代的“无效牛痘疫苗事件”,当时的笔记是这样记载的:行医者使用的牛痘苗并不总是健康的,在种痘后天花发作的病例很常见。庸医为获得更大收益使用变质或是无效的牛痘疫苗,甚至以人痘取代牛痘,在广州的种痘书籍和新闻报道中很常见,这些作法不只在广州,更遍布全国。

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医学在进步,对疫苗的认识以及对疫苗各环节的监管也必然会进步。

猜你喜欢
种痘牛痘天花
天花寺
广州普种牛痘的城市记忆
天花,肆虐地球3000年
天花助康熙当上皇帝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北方城市对天花的预防
——以保定市为例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起源时间与传说流变:种痘术早期发展史二题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效果及对血清IL-2、TNF-α的影响
牛痘疫苗兔皮致炎免疫提取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