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宁:不完全是一个商人

2016-06-03 17:59李茹涵
大众电影 2016年5期
关键词:梦想

李茹涵

猴年春节假期刚过,原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就以一封辞职信高调成为电影行业开年最大的谈资。自从2008年接手万达院线进入电影圈,这位年轻的职业经理人就不断以令人侧目的成绩和出人意料的打法搅动中国电影江湖的波澜。

他执掌下的万达院线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从全国排名第四跃升为年度中国票房冠军,并在此后的五年持续领跑,保持着中国电影院线票房第一、观影人次第一、单银幕产出第一的成绩。在保持万达院线放映终端的优势下,此后,叶宁又带领万达电影制作和发行业务全面发力,两年时间即跻身中国影视制作发行行业第一梯队。截至2015年底,叶宁分管的五洲发行共发行影片15部,其中《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分别以14.4亿元和11.6亿元的票房成绩列2015年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第六位和第八位,五洲发行一跃成为国内民营发行公司票房榜首。

这样的成绩,即便是从不轻易夸奖属下的王健林也破例在年会中给予叶宁点名表扬。出色的成绩和顺风顺水的事业,更叫人对他的辞呈感到意外。再次见到叶宁是在华谊兄弟“H计划”的发布会上,在这场以“无兄弟,不华谊”为主题的发布会上,叶宁以华谊影业CEO的身份,对2016-2017年度华谊影业的重点影片进行了推介。这位一直以梦为马、不改初心,习惯给人惊喜的商业电影领军人物,总会以感性和理性共生的方式,做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选择。

叶宁曾经的办公室位于北京CBD万达广场的B座,和电影院同属一栋楼,步行去电影院的时间也不过二三分钟。2008年,这个1977年出生的少壮派商人已经是地产行业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高起点和光明前途。然而那一年,他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地产行业接手万达院线、进军电影业。

2007年,中国电影全年的票房只有33.27亿元,市场远非今天这般火爆。有不少同行取笑他:“你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要转行?是受了什么挫折吗?放着地产生意不做,卖票去了,票有什么好卖的?我一个项目抵得上中国电影一年的票房。”“说白了,人家瞧不起你!”叶宁笑着回忆,不过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我运气是比较好,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最重要的还是我自己的决心。接手电影工作的时候,谁能想到会有今天呢?就算现在让我想想五年以后的情况,也是想象不到的,中国处于一个剧变的时代,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就是要保持初心,知道你自己想做什么,全力以赴去做就好了,没必要算计得这么清楚。”

叶宁身上,有一个成功商人必需的眼光和勇气,还有一点点近乎执拗的激情。他说,当年之所以选择接手万达院线,是因为知道自己喜欢电影。“做了电影院的这个生意以后,我就可以免费看电影,我的工作就是看电影,太牛了!”

和叶宁打过交道的人,大抵有一种共识,生意人的理性与梦想家的激情在他身体里调配得当。在万达工作了15年,时刻不离手的员工工牌和西装革履的仪表,是流淌在一个生意人骨血中严谨理性的投射;而在他办公室墙面上醒目位置高高挂起的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的导演签名海报,以及书柜一角擦得锃亮的奥斯卡小金人摆件,又似乎在昭示一个资深电影粉不曾磨灭的热忱。这或许正是他进入电影行业以来,既能始终保持高回报的商业战绩,又能常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搞合纵连横、扶植新人、培育黑马的理由。

叶宁说,做终端出身,令他建立了一种以市场和观众为先导的商业思路,这使他在选择项目时不会过分依赖感性和直觉以致冲动、冒进。作为商人,他坚守着电影的商业逻辑,他说:“对一个理性的制作人或者是团队来说,你首先要知道你这个类型的天花板,你这个类型的片子票房能达到多少,这个很重要。你一定要懂这个类型,如果你不懂这些东西,那我觉得几乎就是不懂市场,无知者无畏。”院线的角度代表着市场和观众的意志,叶宁在电影行业取得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他一直坚持与观众并肩而立的结果。

“来找我的电影从业者,我都会首先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现在进不进电影院看电影?如果他说我从来不进电影院看电影,我都在家看碟,我对这个人很快就pass,他一定是脱离市场的,他一定是个人喜好特别强烈的,这很麻烦。中国的电影人_定要知道这帮现在看电影的主流观众的所喜所好,如果你幸运的话,是能和他们共频率的,他们笑的时候你就笑,他们觉得不好看的时候你也觉得不好看,你没有所谓的阳春白雪,没有以专业人士自居,那你就牛了,就厉害了。这会让你在题材选择的时候有巨大的优势。”

尽管以严谨的商业逻辑为先导,叶宁却始终没有给人刻板的印象。相反,在很多决策上,他常常“不按牌理出牌”,大胆之余令同行刮目相看。业内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段子,要属长白山之行,他一力促成《鬼吹灯之寻龙诀》项目万达与华谊兄弟、光线的强强联手。

“我进入电影行业的时候,虽然知道这几家大公司的老板是通气的,但大家的关系都很微妙,实质性的合作是没有的,大家更多的还是竞争的关系。最初做院线的时候,我就开始帮助他们做一些沟通的事情,这对终端也很重要,我希望排片要有序,有序了才会把整个的市场都有效配比,这样市场才会大。”

坚信“蛋糕做大了,大家才能各个有的吃”的叶宁,在进入内容层面之后,也并不排斥合作。他坦言,像《鬼吹灯之寻龙诀》这样的重点项目,以往公司都是抱在怀里的。“这种项目就相当于华谊的《狄仁杰》,突然说让别的公司投一点,不就是明着分钱吗?”把明摆着挣钱的项目分一杯羹出去,叶宁更在乎的是中国电影的格局问题。“《寻龙诀》这个项目让我们有一个机会去创造中国电影工业的一个新格局。从这点上来说,能寻求一切的资源,通过项目来达成一种新的尝试和合作,未尝不可。”

在叶宁的团队里,“未尝不可”的尝试还有很多。诸如《北京爱情故事》《十万个冷笑话》《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等项目,大胆起用陈思成、卢恒宇、李姝洁、大鹏、韩延、闫非、彭大魔等一批新人导演,屡出票房黑马,这正是叶宁“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观的结果。叶宁说:“我不拒绝任何导演,也许你没有名,只是一个学生,但只要有作品拿出来,文字、剧本、故事想象力都可以,我们就会支持。相反,看完影片你的故事很糟糕,即使投资再大,你投了再多的钱,我也只能表示遗憾。”

做电影这么多年,叶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忘爱电影的初心”。这令他始终是一个商人,又不完全只是一个商人。

不久前他去看《美人鱼》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忽然就有点感慨:“我觉得电影人_定都是dream maker,都是想上天入地的。现代电影工业的终极梦想,就是building word,给它再造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现实中我们达不到。在这个梦想的世界里是有它自己的次序、逻辑、文化、人物,但同时里面又创造一种人性,创造我们的价值观。这样就是好看的电影,电影就应该这样。”讲这番话的时候,叶宁的目光里闪烁着兴奋。

我突然意识到,在别人都在猜测他与万达分手后,将以什么样的砝码去何处高就的时候,这个期望在最好的时代里造梦的电影商人,最在乎的也许不是地位、薪水这些流于表象的标准。能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在电影的世界里,上天入地,好好玩耍,或许才是他整理行囊后,重新出发时,最看重的初心。

Q&A

《大众电影》对话叶宁

Q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关注《鬼吹灯之寻龙诀》都说它是个大IP,票房大卖之后,又开始夸它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个新标杆。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一开始都说它是一个大的lP,但是实际上最后观众进来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不见得与这个lP有关系了。

A你说得很对。现在热门的大家都在讨论的IP转电影的问题,或者是电影IP的问题,实际上这里面我觉得是有一种误区,因为这是两个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大概念里不同的两块。现在我们知道的包括像《鬼吹灯》也好,很多的网络热门的作品,它只能说是一个文学IP或者是网络IP,它是基于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当然这些作品的受众群体很大。受众群体大,你转到一个电影产品,它就具备先天的优势,市场就是一个优势,品牌在这儿,粉丝在这儿。

但是真要变成一个电影IP,就像刚才所说的,它首先是电影本身要成功。不是说你拥有一个成功的文学IP或者游戏IP,它就是一个成功的电影IP,这不是打等号的。你要转到电影IP,就要靠电影本身这种艺术形式的解读,必须变成一个好看的电影才行。这个过程我们是看得很清楚的。《鬼吹灯》的小说,就文学IP来说,粉丝群体是足够大的,可能意味着这个故事市场上会很讨巧,“灯迷”会很喜欢。但是要把它改成电影的压力倍增。因为粉丝群体大这件事是双刃剑,大家期望越大,压力就越大。实际上这个项目拿到手之后,它本身的故事并不适合做电影的剧本。创作团队最难的就是拿到这个红得发紫的东西要把它变成一个电影,这个转换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前期创作的阶段,不仅是陈国富、乌尔善、张家鲁,最后连天下霸唱也亲自投入进去了,最后大家看到电影剧本对于第九部《鬼吹灯》来说已经是完全全新的故事了。

所以就是这个道理,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要电影这个作品本身能说话,才能放大这个IP。

Q不久前去采访《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导演郑保瑞的时候,他说《鬼吹灯之寻龙诀》在商业上的成功给了他一颗定心丸。我记得你也说过《捉妖记》给了你定心丸。看来在实现中国电影工业的梦想上大家还是很惺惺相惜的。

A非常对,《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首映我也去了,我是给王海峰和郑保瑞点了赞。我看完之后,觉得好像中国电影真的一下子从量变到质变,去年的《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鬼吹灯之寻龙诀》,后面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有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好像中国的电影工业一下子就让人刮目相看,不管是特效的水平,故事的表达,人物的塑造,真的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所以要感谢郑保瑞导演,因为大家都是做电影的人,特别到他们这个级别以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一定都是dream maker,都是想上天入地的。

这种感动就像我去年看《火星救援》时是一样的。看完《火星救援》后我真的非常感动,感觉突然就跳出了阿方索的《地心引力》,以及类似的电影。我跟阿方索·卡隆聊过,我问他为什么要拍这么一个电影,他说是儿时的梦想。实际上对很多电影人来说,太空就是儿时的终极梦想。只有电影能呈现,一辈子有几个人能真正到太空去呢,这是阿方索的梦想世界。那么对乌尔善来说,地下的世界就是他的梦想世界;对郑保瑞来说,孙悟空上天入地的世界就是他的梦想世界。所以说这点东西大家是相通的,就是电影的终极梦想,特别是现代电影工业的终极梦想,就像国外很多超级的电影IP一样,你会发现它一定是要上天入地,building word,我现在特别喜欢用这个词。这就是电影应该做的事情,给它再造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现实中我们达不到。在这个梦想的世界里是有它自己的次序、逻辑、文化、人物,但同时里面又创造一种人性,创造我们的价值观。这样就是好看的电影,电影就应该这样。

Q《鬼吹灯之寻龙诀》在电影工业化上完成了哪些重要的突破?

A我们最骄傲的部分是把原来的地下世界的故事,建立了它自己的逻辑和体系,把它真实地表达出来,不管从技术上、人物的关系上,还是故事上都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而且可以以此为基础,既然闯过了第一关,就可以做到第二个、第三个,一定是这样,所以这种工业化级别的产品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你一旦突破了,不仅是建立了一套逻辑,而且一定会带出一个团队,同时也就建立起了一套电影语言。这种意义是非常大的,它的带动作用太大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鬼吹灯之寻龙诀》锻炼出的这一千多号人的团队,再来第二回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是顶尖高手了。因为电影这些东西,一定要去做,你不去做,只是夸夸其谈,形而上地去搞理论研究,一点意义都没有。电影是做出来的。好莱坞为什么厉害,是因为它做得多了。行家每个人各就各位,导演喊action就完了。都不用你去动态预览,看个图他就知道,该怎么去弄。讨论资源,讨论平衡的一些问题,任何人都站在自己很专业的角度,大家都有一套系统的沟通的语言。《捉妖记》《鬼吹灯之寻龙诀》,包括到《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美人鱼》,这一系列片子的意义,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会建立中国电影工业的萌芽,创造电影萌芽的工业化!希望他们这帮导演,这帮创作人员,秉承这种思维不断提高,那中国电影就会一部大片接一部大片。而且你会发现,他们讲的都是我们自己耳熟能详的故事,这种故事里的文化内涵是老外讲不了的。虽然有些东西逻辑上我们可以去学习国外的东西,但它不是《印第安纳琼斯》,绝对不是,它就是《鬼吹灯之寻龙诀》。

Q大概十年前,中国电影有过一个大片热的时代,后来大家都说大片不行了,要发展“中片”。《鬼吹灯之寻龙诀》会带起新的一轮大片热吗?

A此大片非彼大片,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所谓大片可能是投资大或者是怎么样,还不像现在有工业产品思考的逻辑,但是那也是客观环境决定的,毕竟那时候的电影市场也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我相信现在我们能做这些事情,能产业化是因为市场存在,市场能够hold。简单说,现在400多亿的市场容量,再过几年600亿、700亿。感觉好像反推过来,你做一个好莱坞成本的电影也不是什么事了,十年前那时候哪里可能呢。

特别对一个商业产品的电影来说,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要有商业逻辑。就是对一个正常的理性的制作人或者是一个团队,你首先要知道你这个类型的天花板,你这个类型的片子票房能达到多少,这个很重要。你一定要懂这个类型,如果你不懂这些东西,那我觉得几乎就是不懂市场,无知者无畏。就是钱怎么花都行,那就很可怕了。如果你知道此类型的天花板在哪儿,实际上反推过来你就懂得预算,该在这个故事上有多少取舍,一定是这样的。特别是工业化的产品,特别特别重要,很多人都忽略掉这块。所以剧本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剧本就代表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的预算,你的角度该怎么去表达这些都很重要,这些镜头你是要靠CG去做,还是现场实拍,预算完全不同。场景稍微改一改,笔下稍微动一动,预算都有天壤之别。所以如果它不是一套体系,反复去平衡的话,猛地就开机,那肯定是超支了,永远cover不住,你会发现自己永远都没准备好,这就很麻烦。

Q你讲到类型的天花板,你觉得现在中国有哪几种类型片算是比较成熟了,大家可以知道它的天花板在哪儿?

A通过《捉妖记》你就可以感觉到带合家欢的作品是一种;《鬼吹灯之寻龙诀》《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种大工业级的产品,这种已经成为IP大家耳熟能详的,也算是一种;然后喜剧风格的,你也能知道它是哪一个等量级;还有惊悚的,也很清楚,它能到哪个等量级。其实都是一个一个尝试出来的,大家在做下一个拍摄的时候,能够以它们作为一个支点,或者一个尺度,去卡现在的作品。包括它的质量,它的预算,这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事情。这一定是大家都要去考虑的,不考虑只是羡慕嫉妒恨,在那儿骂一通,一点意义都没有。

Q你很看重电影背后的商业逻辑,这意味着你不会去做风险系数过高的片子?

A绝对不会。特别是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是对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有时候可以有一些尝试,但对一个企业来说,实际上你是要不断突出高质量的作品,或者风险相对来说可控的作品。所以一定会有类似这样的逻辑,这是殊途同归的事情。我经常做这个比喻,你做艺术品,要批量生产一个东西,你一定是知道你的艺术水准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后你才敢去做这个东西,它一定有它自己背后的逻辑。这种逻辑不会和创造力相矛盾,这种逻辑一定是支持你更多的创造力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像音乐家,你不识谱,怎么和别人交流,这是系统语言,也是爱好者和从业人最大的区别。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艺术的语言体系更难,它要你的天赋、你的直觉,要融会贯通,最后流畅地表达,这样才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工作者。没达到这步,你没入行。

Q你制片的电影很多都是新导演的作品,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A你没发现被人叫“新人”是好事,电影都叫新浪潮,说老人都是骂人的话,老导演压力都特大,新人都没有包袱。再者说,有的新人他可能只是没有拍过一个完整的长片,或者说没有成功的一个长片,实际上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相当的积累和思考了,只是角度有些不一样。有些人从当演员的时候就非常用心,就在思考这个片子所有的调度,而且他电影感特别强,所以就是英雄不问出处。

电影这个行当很有意思,一方面说没有门槛,你只要喜欢,随意拿几个器材都可以拍,现在器材已经越来越普及了。先别说拍出来的东西能达到什么水平,但是你表达是没有人拦着你的。所以关键是你自己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系统地掌握,有些导演他压根不会拍戏,但是他想得特明白,无外乎叫几个专业人士。我的光要这样的光,反正我也不知道怎么拍出来,你帮我弄弄,请好的摄影师,执行导演再请一个,再拿不到主意,再加一个监制,出来的作品也像模像样的,但是无一例外,他们对电影的感受都是一样的,都很有直觉,这很厉害。

所以这种新人你真的是不能忽略,何况有的新人已经系统地接受过这个训练了。特别是有些年轻的导演,我觉得他们才刚开始呢,未来会越来越厉害,他们一出来就是中西贯通的,有系统的想法,只等一个机会让他去表达,他一定会成功。而且会很快速地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都很聪明,而且也懂市场,也没有太多的包袱,你骂他几句也无所谓,都能虚心接受,多好啊。

Q2008年你接手万达院线时,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期还并未到来,那时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

A首先因为电影是我的爱好,一直都很喜欢。我觉得有梦想的人都应该是喜欢电影的,不喜欢电影的人我都想象不出来,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太无趣了。其次,能做这个行业当然也是因为万达的平台。2008年正好有这样一个工作机会出现,我又愿意去接,就接了。2008年的时候电影还没热,慢慢起来是从2009年,我运气也是比较好,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自己的决心,因为在接手电影工作的时候,谁能想到会有今天呢?谁能想到2008年万达院线就能做到第一呢?那时候都还被很多人欺负,是真的被欺负,更别想说能把美国的院线给收购了。现在也是一样,现在想想五年以后的情况,也是想象不到的,因为中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时代,我是一直坚守这个东西的,我们很幸运我们生存在这个时代。

在这样巨变的时代里就是要保持初心,知道你想做什么,那么全力以赴去做就好了,没必要算计得这么清楚,你又不知道天机,算来算去太无趣。2008年我接手万达院线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喜欢电影,那是本真的一个想法。做了电影院的这个生意以后,我就可以免费看电影,我的工作就是看电影,太牛了!那时候的房地产比电影高大上得多。房地产老板,那都是社会的焦点,都是精英人物,当时我转这个行当很多人是不理解的,非常非常不理解,说,你房地产做得这么好,却转行,是受了什么挫折吗?“卖票”有什么好卖的吗?我一个项目抵得上中国电影一年的票房,你有什么好卖的?

现在很多人会说恭喜我,你好厉害,你好聪明。我说那都是假的,我只是运气好一点而已,是这个市场成就了我。另外我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就是保持我的初心,热爱这个行业。即使不让我做这个东西,我也很热爱电影,现在有这么多好看的电影看,我也会开心啊!

Q你现在看一个项目的时候,会不会用以前管理院线的心态,毕竟看片子最准的可能就是院线经理,这会是一个矛盾的状态吗?

A不矛盾,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经验。但我并不认同所有的戏院的经理可以先知先觉,那是神化他们了。他们只是能非常快地调整策略,卖得好与不好,数据一出来,第二天调整不就完了吗?

重要的是院线的角度代表着市场,代表着观众的意志,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做终端是能真正了解观众的事情。对所有的电影从业者,我都首先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现在进不进电影院看电影?如果他说我从来不进电影院看电影,我都在家看碟,我对这个人很快就pass,他一定是脱离市场的,他一定是个人喜好特别强烈的,这很麻烦。中国的电影人一定要知道主流观众的所喜所好,如果你幸运的话是能和他们共频率的,他们笑的时候你就笑,他们觉得不好看的时候你也觉得不好看,这会让你在题材选择的时候有巨大的优势,我就是这样。

有的人我一听我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觉得你这个有问题。我是带着观众的初心去看待一部作品的,这就是巧劲,至少规避了很大的风险。我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弄,我们做商业电影,观众检验是第一位的,是骡子是马你拉出来看看。中国的电影市场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市场,这些观众太厉害了,再加上现在自媒体的发展,都不再迷信评论家,都相信自己本真的判断。也许我不懂电影,但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而且观众的层次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是很有知觉的。虽然现在也有很多市场营销的怪象,但是总体来说,现在一个电影出来以后,无论营销如何,基本上殊途同归。为什么,老百姓的力量,观众的力量,市场的力量,这是一只无形的手,你做假都没机会。你说你营销,到第二周、第三周你还能推成现象级,才怪呢!那都不是营销,就是观众群体的作用。

猜你喜欢
梦想
如此梦想
梦想,再启航
小梦想
那些坚持着梦想的人,活该成功
梦想
有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