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国庆
社会转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激烈变动的中国社会的一种定位表述。大多研究集中讨论社会变动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的趋向,而对于社会的内在推力,讨论的相对较少。即中国社会的内在性活力在哪里呢?
恩师费孝通先生谈到“中国社会的活力在什么地方,中国文化的活力我想在世代之间。一个人不觉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紧的是光宗耀祖,是传宗接代,养育出色的孩子”。费先生的表述,抓住了中国社会的动态结构的基础。中国文化和社会能得以延续,就在世代之间的继承和传承关系,而家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策略的选择,故称之为家庭策略。
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所发生的诸多变化,“家庭策略”(Family Strategy)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和理解当代家庭及其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又一重要领域。家庭策略的分析视角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动的主体,讨论家庭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主动应对的策略。相比其他的讨论框架,家庭策略的分析视角将宏观的社会变迁过程与微观的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方式联系起来,考量家庭对社会变迁做出的反映,从而推出家庭必然影响社会变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将对家庭的观察和分析放在一个动态的背景中,从社会—文化情景的角度动态地观察家庭和家庭成员行为变化的细微,因而成为研究家庭的能动性和变化的特殊性的分析工具。
家庭策略概念的引入是将家庭研究、社会研究和人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在对不同区域家庭生活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成员的主动性调试是以传统的家庭制度为基础的创造性行为。在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关键时期,村落、社区甚至城市等地缘性的大共同体常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个体为了更适应生活的变化,以家庭为出发点,对家庭结构、家庭生计、家庭分工、婚姻等制度和观念做出的调整在整体上是策略性的,个体要关照的不仅仅是自己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整个核心家庭甚至血缘关系结合的扩大家庭可能会因此产生的变化都是其考虑的重点。因此在这个变动的时期,个体对家庭和血缘关系的认同,反而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这个创造性的调整,也可以看作是个体家庭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事实上,家直到今天仍然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重要关键词。但遗憾的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被进一步引入到中国研究以后,后现代、公民社会等新的研究范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家庭研究反而越来越不被重视。
虽然近十年来,研究者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理论素养逐步提升,研究视角开始聚焦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养老、代际关系、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以及同性恋等现象,但是整体上看仍存在“只见家庭、鲜见个人”等问题,更缺乏跨界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劳工、资源、商品等跨国流动的日益频繁,传统的边界已经被打破,联结成一个整体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跨区域网络体系,而区域社会内多种社会网络及象征体系则是这个区域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以环南中国海区域来说,山地文化、平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使这一区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网络体系。华人群体和其他移民群体在这一区域中流动,在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也带动了社会网络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扩展和流动。
在这种跨界的生活中,个体家庭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我们看到广州的非洲人作为非洲离散群体(African diaspora)的一部分,以移民的身份进入中国这个新的移民目标国,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成为他们建立社团组织,合作互助的基础,也形成了“过客家户”特殊形态;而中国的技术移民——工程师群体,在移居到新加坡之后,围绕家庭和家乡形成了国家认同和多重身份认同。“家”的概念在不同维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移民地由重构产生的家往往将传统元素整合进跨国家庭中,以塑造稳定且完整的“家”。
同样,家族策略的跨文化、跨区域比较,也是我们更好地认识多民族中国社会,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重要切入点。56个民族及其所属的集团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
这一理论勾画出多元社会的结合和国家整合的关系,即多元和一体的关系。在汉族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互动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汉族形成一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最终整合出今天的中华文化。而家族与社会结构的研究,是认识理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