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万里长征铸辉煌

2016-06-03 10:48叶介甫
军事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红六军团红二会师

叶介甫

翻开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光辉史册,红二方面军及其前身红二、六军团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具有特殊的贡献。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还其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史为鉴,鼓励今人,非常必要。

红六军团西征,拉开长征序幕

1934年7月上旬,国民党以重兵从6个方向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开始全面进攻。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湘赣苏区和红六军团完成了钳制与吸引敌人的任务。在这种状况下,若红六军团继续留在湘赣苏区,将有被敌人层层封锁和紧缩包围之危险。为保全红军有生力量和开辟新的苏区,中央决定将红六军团转移至有自由机动可能的“敌人之主力薄弱”的湘中地区。红六军团的西征任务是充当先遣队,负责侦察敌情和开辟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为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

1936年12月,红二方面军干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合影

西征中,红六军团及时向中央和军委报告沿途的地形、民情、敌情等。如9月3日,军委令红六军团在全州、灌阳及全州、兴安间渡湘江,并于渡湘江时向两侧派出侦察队。渡江到达西延后,继续侦察向横路岭、城步的路线。5日,又令红六军团立即派出两个得力侦察队:一向全州方向,一向凤凰嘴,严密侦察敌情。红六军团遵照军委“必须每日简单明了地电告作战情况”的严令,每天及时汇报情况。12月初,中央红军亦从兴安、全州间渡过湘江,进至西延地域,走与红六军团同样的路线。可以看出,红六军团为中央红军提供的转移路线以及沿途的地形、民情、敌情等资料,为中央红军转移起了开路的作用。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西征中,红六军团始终把创建根据地作为首要任务。最初,红六军团计划在新田、祁阳、零陵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但是由于敌情变化,遂转而准备抢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前进,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系。因敌人重兵防堵湘江渡口,红六军团再次改变计划,拟在阳明山建立根据地。经实地勘察后,发现阳明山的地形和民情不宜建立根据地,遂向新宁、巫山地域转移。此后,根据军委电令,又打算在城步、绥宁、武冈山区发展苏维埃和游击运动。因湘桂两省敌军主力阻我北进,遂转兵向南,袭占通道,尔后西进贵州。在上述几个地区,红六军团虽未能实现创建根据地的目的,但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播下了革命种子,给沿途的群众以极大的影响,为中央红军路过该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遵义会议会址

红六军团经过艰苦转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贵州东部印江县的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完成了先遣队的任务,为红军战略转移拉开了序幕。

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策应转移中的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4~1935年间,中国南方大地上曾经十分活跃的工农红军主力,纷纷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向北方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攻势,接连攻占了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城及广大农村,建立了湘鄂川黔根据地,辖有永顺、大庸、桑植三县的大部地区和龙山、保靖、桃源、常德、慈利5县的部分地区,游击区域包括沅水流域的沅陵、桃源、常德和澧水流域的石门、津市、临澧、澧县,以及湖北省内的松滋、鹤峰、来凤、利川、恩施和四川的黔江、酉阳等部分地区。势力所及,方圆数千里。

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建立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像一颗闪亮的明星升起在武陵山脉上空,照耀着江南大地。诚如时任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弼时所言:湘鄂川黔根据地牵制了“追剿”中央红军的敌人,给了中央红军以有力的配合。红二、六军团和湘鄂川黔苏区成为长江南岸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

乏映三大主力会师的油画

红二、六军团发动的湘西攻势,迫使敌人调动了湘鄂两省中可能抽调的武装力量,并从“追剿”中央红军的部队中抽调3个师,从进攻湘鄂赣苏区部队中抽调1个师,共计80多个团的兵力分成6个纵队,向红二、六军团发动进攻。由于敌军采取分进合击、攻堵结合的战法,敌军主力集结在湘西南一线,致使川黔边出现了空隙。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改向敌军兵力薄弱的遵义地区进发,遵义会议得以召开。

红二、六军团为巩固与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与敌人86个团进行了大小30余次战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们前后占领过7个县城,缴获敌步枪约1万支,轻重机枪约150余挺,无线电台5个,山炮2门,子弹120万发;俘虏敌军8000余人,活捉敌纵队司令兼师长1人、师参谋长2人、团长3人、营以下军官200余人,击毙敌师长和旅长各1人、团长5人、营以下军官100余人;敌人伤亡共1万人以上。红二、六军团创造的赫赫战绩,给正在转移的红军以鼓舞与配合,给革命人民以希望。

红二、六军团依据湘鄂川黔根据地,保存并壮大了队伍。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即开始整编部队,充实师、团、营、连各级干部;成立红军学校,培训军政骨干;1935年初,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成立了湘鄂川黔军委分会,建立了军事上的集体领导。在土地革命运动的基础上开展扩红运动,动员青年参军,并从历次战斗俘虏的士兵中,经过教育吸收一部分参加红军。到1935年底,红二军团由会师时的4100多人,发展到1万多人,新成立了第5师;红六军团也由会师时的3300余人,发展到9200多人,新成立了第16师。在1年多的时间里,红二、六军团经历数十次战斗,部队不仅没有减员,反而扩大1倍以上,成为中国革命坚强的主力军之一。

两次成功会师成为红军主力发展的转折点

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在黔东会师,“八千健儿,挥戈东向”。此后,红二、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创造了一个大好局面。

红二、六军团的会师,振奋了两支陷于困境的队伍,创造了广大的新根据地,壮大了一支主力红军;红二、四方面军的会师,促进了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的大会师,正确处理了党内矛盾。两次会师为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诚如贺龙所言,红二、六军团是“会师的楷模”。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从桑植出发长征,共有两万之众。尔后转战湘、黔、滇、川,历时半年,部队尚有18000余人。1936年秋,在三大主力会师前夕,这支部队还保存有一万有余。从相对数字来讲,在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红二方面军是减员最少、保存力量最多的一支队伍。“这在当时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堪称奇迹。”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善于洞察战略大势、正确选择战略方向是原因之一。这是红二方面军及红二、六军团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他们在长征中遭受挫折最少,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原因。

在革命处于大转变时期,战略抉择关系重大。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中央的意思是两军团分开行动,红二军团仍留黔东,红六军团单独向湘西北凤凰、乾城进发,开辟新的根据地。但是,红二、六军团领导人认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如果分开行动,势单力薄,不能牵制敌人更多的兵力,且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只有合为一体,共同行动,才能完成策应中央红军的任务。至于战略方向,两军团领导人也没有按中央当时确定的黔东和湘西进军,而是适时地确定向湘西北的永顺、桑植、龙山地区发展。他们认为,黔东根据地人口十万余,面积六七千平方千米,山多地少,不利于大兵团的回旋与发展;湘西是地方军阀陈渠珍的统治中心,且是少数民族地区,局面一时难以打开。只有湘西北方向利于发展。由于战略方向选择得当,红二、六军团很快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撤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后,何去何从亟待抉择。当时,红军总部曾从“远征减员必大”的前提出发,指示红二、六军团“在敌包围线外原有苏区附近”与大举进攻的130个团的敌人进行战斗,不要离开现地区。红二、六军团领导人经过慎重研究认为,“北面封锁外地形极坏,且有清江、长江,西面附近地区敌兵力较大,有碉网,且西北有乌江、长江,东面地区狭小,南面有澧水、沅水之隔,主力突出封锁线外,敌必进入苏区,不易再回原区,而在附近虽可能取得战斗上的一些胜利,但难久停。因此,最后决定突破封锁线向湘黔边之石阡江口镇远、黄平方向转移。”他们在转移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一举突破沅陵、澧水等两道封锁线,跳出包围圈。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于狭小地区与十几倍于我之敌周旋,后果将很难设想。

坚持抗日统一战线是原因之二。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响应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周素园,这位清朝末年的贡生时任军阀袁祖铭云贵川总司令部秘书长,时年57岁,在红二、六军团的影响下,于革命低潮时期毅然参加了红军,并积极工作。在他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期间,动员发展了1000多人的队伍;在长征途中,他给孙渡写信,晓以大义,使之在威宁、昭通按兵不动;到甘孜,他利用电台广播,呼吁各界起来抗日;抵延安,他写了许多信给国民党军政要员,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会打是原因之三。红二、六军团把行动放在打的基础上,争取必要与有利的时机,坚决战斗。以少胜多的十万坪战役,长途奔袭桃子溪,忠堡大获全胜,陈家河、板栗园伏击成功,都是他们在此间创造的辉煌战例。在打击敌人有生力量的前提下,保存并发展自己。

会走是原因之四。红二、六军团常常采取突然行动,轻装急进,声东击西,曲线迂回,灵活机动地转变行动方向,威胁敌人重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胡耀邦在谈及红二方面军历史时曾说,任弼时作为红二方面军的缔造者之一,同时也是使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坚持和发展的中心人物。历史也证明,正是在任弼时以及他的战友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著名将领的领导下,红二方面军及其前身红二、六军团才能在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中,铸就如此壮丽辉煌的伟大篇章。

责任编辑:葛 妍

猜你喜欢
红六军团红二会师
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精神
湘西期间红二、六军团军纪的价值探究
湘西少数民族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中超三队“会师”亚冠16强
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
长征先遣队西征入黔
记录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高原会》
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