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策展综述

2016-06-03 03:23戴增海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馆 2016年2期
关键词:策展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戴增海(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国家一级美术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策展综述

□戴增海(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兄弟民族血脉相融,共同组成了勤劳、智慧、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值此全国各族人民欢庆春节之际,中国美术馆以贺岁展形式,于2016年2月26日至3月7日,隆重举办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

此展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美术馆从馆藏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题材美术作品中遴选出的百余幅经典作品,另一部分是邀请当代全国各地美术家创作的两百余幅新作品。尤其是当代全国各地美术家为了参加这次展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创作方法,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贴近当地社会现实生活,在体悟独特文化风俗基础上进行创作,经美术界、民族学界、民俗学界等有关专家初评、复评选定,他们创作的这些新作品得以隆重展出。

该展览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民族团结”,主要荟萃56个民族手足相亲的作品,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真真切切的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第二篇章“民族形象”,主要汇集各民族人民精神面貌的作品,反映时代进程中各民族人民之间实实在在的深情厚意。第三篇章“民族风情”,主要展现各民族风俗习尚的作品,反映各民族鲜明多样的风土人情。这次展览彰显了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建设、日常生活、自然生态和多民族融合的文化传统,颂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唱响了一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深情赞歌,受到了业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肯定与称赞。笔者有幸承担了“民族风情”篇的策展任务,现就这一篇章的策划思路、展陈设计、工作体会等相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综述。

“民族风情”篇以馆藏的经典画作为支撑,以新近征集的反映各族人民民俗风情的作品为亮点。展厅采用了象征着生命的孕育、萌发之力的暖绿色为背景,共展出作品120幅(件)。其中,馆藏21幅(件),征集作品99幅(件)。作品所涉猎到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涵盖37个民族。即汉族(13幅)、蒙古族(9幅)、回族(2幅)、藏族(23幅)、维吾尔族(6幅)、苗族(11幅)、彝族(4幅)、壮族(1幅)、布依族(1幅)、侗族(3幅)、瑶族(2幅)、土家族(1幅)、哈尼族(3幅)、哈萨克族(3幅)、傣族(4幅)、傈僳族(1幅)、拉祜族(1幅)、水族(1幅)、纳西族(3幅)、柯尔克孜族(1幅)、仫佬族(1幅)、羌族(2幅)、布朗族(3幅)、毛南族(1幅)、阿昌族(1幅)、普米族(1幅)、塔吉克族(1幅)、怒族(2幅)、鄂温克族(1幅)、德昂族(1幅)、保安族(1幅)、京族(1幅)、独龙族(1幅)、鄂伦春族(1幅)、赫哲族(1幅)、基诺族(1幅)。同时还有8幅反映多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交融的作品。

此篇章以徐悲鸿先生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双狮》图为开篇。每位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深谙雄狮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狮子以其镇魔驱煞之威、祥瑞之意被视为镇宅、辟邪之瑞兽。对拿破仑而言,中国曾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他说:“当它醒来时,全世界将为之震动。万幸的是让它继续睡下去吧。”在抗日救亡运动时期,雄狮成为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的符号。狮吼更像是一声号角,以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狮吼具有一种震慑人心、扫除一切邪恶的魄力,它更象征在国家危难的关头,中华民族所发出的最后的不屈吼声。在新中国成立后,雄狮更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意,即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基调。狮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威严、自尊与大国胸怀的象征,也呼应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与《双狮》相衔接的是齐白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墨梅》《兰花》《竹子桃花》《菊花八哥》四条屏。梅、兰、竹、菊作为中国文人“四君子”,凝练了民族文化精神中对人格气节与精神品性的最高追求。梅之清逸、傲骨,于寒冬之中傲然挺立;空谷幽兰具有清婉素淡的高士之风;竹之“劲节”象征对“虚空”之境的参悟,正所谓“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而菊花不仅象征着“采菊东篱下”的隐士之风,更是对傲然不屈的斗士的缅怀。

该篇所甄选的馆藏花卉作品还包括1956年由满、汉三十余位“京派”画坛诸贤——包括齐白石、吴镜汀、张伯驹、溥松窗(满族)、启功(满族)及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顾问并执教油画训练班的苏联著名油画家康斯坦丁·马克西莫夫联合创作的以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为主题的《新春试笔图》以及谢稚柳的荷花《冷香飞上诗句》。这些花卉作品蕴含了传统民族文化所推崇的坚强、优雅、清朗、高贵的民族气节与风骨。此外,还有王雪涛《牡丹蝴蝶图》和田世光《节日的花朵》,皆取牡丹花开富贵、雍容、祥和之意,寄托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美好情感。于非闇先生的《牡丹双鸽》图更是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周恩来总理在1959年视察洛阳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牡丹以其千姿百态的风情,意喻着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华大地的美丽富饶、万紫千红、浓郁芳馨,充分呼应了各民族多元一体,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进步景象。

在展出的馆藏作品中,还包括黄宾虹《万松烟霭》、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三幅深具影响力的作品分别呈现了“黑宾虹”“抱石皴”和“红色山水”的经典面貌,赞颂了祖国山河之壮美、雄浑与仓健。山水画的创作往往带有创作者的眼光与其时代的痕迹。“江山”与“河山”承载着政治意味——一种凝聚了“祖国”或“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物,对它的描绘与赞颂往往是与国家、民族的想象、建构之宏大叙述相关。三幅山水画的选取是为呼应展览“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文化精髓,推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奔小康,迈向民族复兴,凝心聚力”的策展理念。

馆藏作品中所甄选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美术家画笔下描绘少数民族风情的作品,有庞薰琹创作的反映苗族妇女生产劳动的中国画《捕鱼》、姜燕创作的反映新中国初期汉族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中国画《豆选》、黄胄创作的反映赤脚医生赴蒙古族人家治病的中国画《出诊图》、刘永杰创作的反映东北地区年俗的中国画《过年》、龙清廉创作的反映维吾尔族大叔秋收喜悦的中国画《金秋夜话》、赵以雄创作的反映维吾尔族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油画《绿色拱北》、谭权书创作的反映帕米尔高原的版画《帕米尔之秋天》、李化吉创作的反映文成公主入藏的油画《文成公主》等。

与之相呼应的是当代美术家赴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的作品。艺术家笔下展现了各民族人民风土人情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继承了前辈的衣钵。这些中青年画家们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考察写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风尚礼节,以视觉图像的形式呈现了一部少数民族风俗的图像志。观众也得以一窥鲜明多样的民族风情。这种创作过程也引发了部分艺术家对环境的思考,对一些正在逐渐消失的古老生活方式的忧虑。不少汉族艺术家表示,他们为少数民族勤劳朴素的生活方式、质朴纯真的心灵与热情好客的风情所打动,仿佛寻得了平静与安宁之所,获得了情感的净化。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神明的敬畏和对宗教的虔诚,无不打动着艺术家,令他们反观自身。这种民族情义间的交流与互动,无论从作品还是从艺术家的创作随笔中,都可以感同身受。这次创作活动及展览无疑加深了艺术家与观众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发展。同时,艺术家们也要反思,即相对汉族而言,在消费文化逻辑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是否正在被当作一种文化景观而被消费?与被欲望所拥堵的嘈杂的都市化生活相比,少数民族及其居所是否正被我们一厢情愿地投射为一种诗意的栖居之所,以安放我们躁动焦虑的灵魂。

通过参加此次策展工作,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各民族从蒙昧阶段走向文明进步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民族文明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策展人平时要扎实地做好对馆藏品的认知储备,将自己逐步锻造成一个研究型、学者型员工,用自己较为雄厚的知识功底,为观众呈现一个合格的展览,真正担起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应负的责任。

(责编:黄丹麾)

红树林(雕塑)钱云可 李柏林 50cm×70cm×195cm 2015年

猜你喜欢
策展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关于策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