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知识转移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2016-06-03 02:23朱简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供应链企业

朱简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浙江义乌322000)



基于供应链知识转移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朱简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集中表现在知识创新能力,而企业要实现知识创新,必须向外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开展知识转移活动。企业发展处于一定的供应链系统之中,供应链之间的知识转移绩效将影响企业知识创新,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围绕供应链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供应链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别从供应链企业的知识转移主体、知识转移情景和知识转移媒介三个方面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转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以土地、资本、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生产要素逐渐被知识、技术所取代。知识作为企业创新的主要来源,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源。在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新技术、新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并着手将新知识运用到企业生产研发当中,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企业可主要通过内外两条路径获取和积累知识资源:一是由企业成员根据以往知识和经验自主开发创造;二是向企业外部学习并获取新知识资源。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来自外部知识源,与企业内部开发相比,利用外部知识的成本更低,见效更快。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是推动企业知识存量增长,实现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1]因此,企业能否掌握科学合理的知识获得方法和途径,能否快速有效地通过学习来吸收和掌握新知识,能否及时有效地将新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操作当中,直接关系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企业外部,更重要的则是在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2]供应链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其中涉及的不仅有供货商和生产商,还有产品生产之后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其涉及从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以其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3]正是由于供应链的运转,将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同时也将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知识等各种要素联系起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供应链是一个知识网络,可以说是一个知识供应网。在这个链条中,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数量和不同种类的知识资源,他们相互补充,并且通过供应链所发挥的知识合力大于任何一家企业的知识能够创造的价值。在一条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有其核心技术知识和优势知识,有一些知识对其拥有者来说是非核心知识,但对其他企业来说或许就是具有很大潜在价值的核心知识。因此,企业为了提高各自产品与服务质量,需要将内部学习转向外部交流学习,尤其要与跟自身产品密切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开展交流合作,获取互补知识,进行知识整合,实现企业知识和技术创新。

二、供应链上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供应链上企业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因素主要分为知识转移主体、知识转移情景、知识转移媒介。图1清晰、形象地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间是在一定的软性环境(转移情景)下,通过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形式和载体进行着一系列的信息、知识交流。由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都拥有自身的独特知识和某方面特殊能力,但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会比较欠缺,所以某企业可能上一刻还是知识发送方,下一刻就变成了知识接受方,因此企业的角色在知识源、知识受体间不停地变换,因为新知识是在知识互动、知识碰撞并整合下产生的,企业要想创造新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必须与其他企业互动,有互动则必然有角色的转换。所以本文接下来的分析将把“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受方”合成一体进行研究,即统称为知识转移主体,避免混淆不清。

图1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一)知识转移主体

顾名思义,知识转移就是知识发送主体转移到接收主体的过程。本文所说的知识转移主体主要指供应链上的企业,但是具体的操作者是供应链上的企业个体。知识在转移的过程中是有变化的,每一个变化的过程都涉及相应的企业主体参与。转移主体直接影响知识转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对转移过程中知识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主体在转移知识时,往往会有更多的接受者,效果也比较好。个体的知识转移意愿越强,其越会将知识尽量准确、及时地转移给他人,相反则会有知识保护倾向,其将选择不转移或部分转移或含糊其辞影响转移效果。

作为接受主体来说,其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因素也影响着对于知识接收的效果:一是学习意愿,二是吸收能力。与普通商品交易不同的是,供应链上的接受主体付出成本以后不一定获得相应的知识学习效果,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自身的学习意愿和接收能力。影响知识吸收的因素有三点:一是对知识进行初步的评估,二是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理解,三是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4]只有对知识做出正确的评估,才能够快速地学习到新知识。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吸收的效果也就越好。虽然知识是无形资产,但是知识在转移的过程中也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此外,知识发送者和接收者的空间距离的远近、文化背景差异都会影响到知识转移的效果。如果双方空间距离比较近,就会让接受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知识转移效果也比较好。而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如果比较大,将不利于企业间隐性知识转移,组织间的认可和接受难度会比较大,知识转移效果也随之处于低位水平。

(二)知识转移情境

具体来说,知识转移情境就是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所处的客观环境。由于这里提到的知识转移只是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因此主要考虑供应链上知识交流的软性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度;二是相应的激励机制;三是关于知识的学习机制。在一个较好的供应链软性环境下,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关系比较融洽,相互之间信任度高,这样不仅会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交流,而且还能够创造新知识。[5]供应链上的企业主体一旦互相信任,会无条件地分享知识和信息,就有利于知识的转移。激励机制包括学习新知识的资金投入、对有知识或技术贡献的员工奖励、决策层的激励态度等。企业用于学习新知识的资金投入大小会影响到企业整体所学知识的数量和品质,而对员工的奖励能提高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帮助他人的积极性,因为人的知识转移意愿和学习主动性受外部激励的影响较大,一旦有外部激励,员工容易对现有知识进行升级创新,最终为企业和自己都带来更好的收益。学习机制包括企业内有无学习小组、有无对外技术交流合作的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以及是否经常组织技术培训或直接引入技术人才等。学习小组的建设和运作能营造企业的学习氛围,通过定期讨论,各成员会将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在第一时间内传授给其他成员,使知识失真减少;对外技术交流合作的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可以说是企业与外部企业交流的桥梁,没有此桥梁,企业间的知识交流混乱、无序,即使有交流也不能形成系统性的成果转移给企业内部其他成员。

(三)知识转移媒介

从结构的观点来看,媒介可以分为两方面:编码化和渠道。编码化可看作知识转移载体,渠道则是转移知识的形式,包括交流、培训、共同工作、技术人才引进等。由于知识是无形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想进行知识转移,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随机自发的,也就是企业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无意识的模仿学习造成的知识溢出,这种学习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是无法预期的,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种知识转移是自觉的,是有计划地组织的,这种转移需要企业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通过建立某种战略合作关系来达到知识转移的目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一条供应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实际上也是企业结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知识转移可通过会议、培训、参观等面对面的交流和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进行,目前网络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快捷、高效的交流方式,但是网络却容易让信息、知识失真。相反,面对面的知识交流使知识失真更少,但交流成本会更高。根据知识的特性,可以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可以通过一些交流学习以及文字材料等方式进行转移,后者却只能在双方的相互沟通中进行。另外,知识在个体之间转移通过人员流动以及相互影响就能完成,但是如果要在企业或者组织之间转移,就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才能够实现。

三、供应链知识转移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企业主体角度

第一,选择匹配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选择联盟伙伴时,要综合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组织结构、知识管理水平等,一般要选择与自己的组织文化、知识层次等相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避免合作双方由于差异过大而产生阻碍知识转移进行的不利因素。企业应该通过不断向各供应商转移有价值的知识,促进各供应商彼此之间的认同和信任,最终在各相关企业之间形成乐于共享知识的组织文化氛围,这将极大地推动供应商进行快速学习和能力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可以促进各供应商高层主动分享供应商网络内关于方针政策、生产计划以及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各供应商能够合理制定本企业的生产计划。另一方面,可以使各供应商通过相互学习共同进行成本质量改进,最终强化企业的产品质量,这无疑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间接促进作用。

第二,增强个体成员知识转移意愿。供应链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学习的管理和对知识实际运用的管理,企业要努力营造鼓励学习新知识的轻松氛围,设置适合组织学习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成员都朝着一个方向奋斗,促进组织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为了确保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知识转移畅通,企业管理层要在企业内提倡共享知识的价值观,调整价值取向,在供应链上营造开放而又信任的一种合作环境,强调双赢的团队意识,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知识资源,增加供应链上业务流程的透明度,形成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为企业成员提供畅通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渠道,让员工有更多机会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要在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员工之间进行,更要在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部门、相关企业之间进行,以便在交流中实现知识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第三,提高企业成员的知识学习和吸收能力。要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要增强它的知识基础,完善学习和培训机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部分员工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企业内部知识传递和处理网络系统,实现吸收来的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消化和整合。另外,需要提高企业知识传授的能力。一是知识转让方企业要具备一定的对自身知识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对隐性知识的认知能力。二是当企业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应当培养具备将这些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使之明晰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隐性知识得到更好的传递。三是在转移知识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对接受者的特点要进行分析,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不同的知识进行转移。对于隐性知识,就要加强双方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双方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和互信,让接收方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效果。

(二)知识转移情景角度

第一,供应链企业之间应保持良好的合作信任关系。信任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供应链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保障。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部分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只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且因供需的信息不对称、价格期望不一致等时常发生冲突,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决策层缺少与供应商、经销商长期进行战略合作的意识。为了避免这一短视行为,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进而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全面掌握新产品的开发信息、市场顾客的新需求,有利于新技术和新知识在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中推广,达到开拓供应商市场的目的。供应链上应实行创新性管理模式,使供应商、经销商甚至用户都参与到产品的研发、产品改良、工艺改进等工作中来。另外,企业参与供应商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投资生产也是对供应商的一种有效激励,促进彼此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并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激励制度。企业内部的学习激励制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力,可以说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学习激励制度就是企业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软件、硬件环境,并设定各种奖励措施,以一定的激励机制来激发企业成员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外部获取先进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成员对物质和精神需求都有差异,企业应针对不同群体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成员拓展个人交际网络,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期准备活动,为后期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打好人脉基础。企业建立知识转移激励机制,首先应强调对内部个体成员的激励,其次才是强调对其他相关企业的激励,因为如果内部成员学习不积极,即使其他企业共享知识的愿望强烈,彼此间的交流也会受单方面成员不积极因素的负面影响。

第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打造学习型企业。学习文化的养成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必然具有较强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力,这样的企业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习型企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激情,不断加快知识的转移和流动,同时也通过知识的共享、交流和吸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习氛围的营造与企业管理者的引导有关,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与言传身教具有较好的引导与示范效应,能够促进和带动下属逐渐树立起对于学习的认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第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还包含员工的整体面貌以及行为习惯等。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当中,一些行为理念和思维方式慢慢就会取得员工的认可,最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共识,增进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之间更加信任,使员工关系更加和谐,进而激发出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发展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当然,一个企业独特的文化机制是在其自身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的形成更多的是内部的力量起作用,但是外部市场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软实力,实际上也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方式的外在表现,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之间不仅要相互平等,互相尊重,更要互相信任,在合作中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让知识在各个企业之间有效转移,从而提升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整体实力。

(三)知识转移媒介角度

第一,促进知识转移方式多样化。知识转移的途径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具体来看,正式途径包含联系人、任务小组、常设委员会等多种形式;非正式途径主要是指供应链上不同企业个体之间在日常的互动交流中所形成的亲密关系,使得供应链企业的沟通更加开放和顺畅。实际上,这两种渠道在转移知识的种类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更适合显性知识的转移,后者则更适合隐性知识的转移。而知识转移途径越多元,知识转移效率就会越高。因此,从供应链上知识转移媒介角度来看,应不断扩大知识转移渠道,保障信息交流的多元互动。尤其是针对隐性知识,更应该通过多样的途径来进行转移。同时,为了保障知识转移的吸收和消化,提高转移的效率和目标,应着力提升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首先,要做夯实沟通、交流基础,建立好相应的学习制度,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部分员工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其次,要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供应链上的企业,要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强化企业的沟通能力。再次,建立起相应的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和处理的网络系统,实现吸收来的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消化、整合及应用。

第二,丰富知识转移载体。知识转移载体包括话语、书面材料、音频资料、技术实体、技术人员等。话语是一种无形载体,容易让人遗忘或部分混淆,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够理想的知识载体,相反,有形载体如书面材料(包括文件、图表)、音频资料、技术实体传递给他人的信息比较清晰、形象、直观、系统。而不同特性的知识在转移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渠道和方式不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培训、文字材料的传阅等方式在个体和组织间进行转移,隐性知识则选择沟通方式进行转移。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其知识转移载体,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让更多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得以顺畅流动,从而实现供应链上不同企业之间共同提升的目标。除此之外,企业还应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切忌闭门造车,可从国内外挖掘优秀的相关技术人才,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中的顶尖技术,企业应保持与世界步伐一致,随时做好技术变革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肖文,林高榜.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4,(4):71-80.

[2]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3.

[3]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8.

[4]Jorge W,Christoph L,Franz W K.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and With in Alliance Partners:Pivate Versus Collective Benefits of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7,(7):698-710.

[5]Schu Lz M.The Uncertain Relevance of Newness: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Flow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661-681.

(责任编辑:卢君)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ing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on Supply Chain

ZHU Jian
(School of Foreign Trade,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Yiwu Zhejiang 322000,China)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mainly reflected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innovation,enterprise innovation to achieve knowledge,it must obtain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o the outside,to carry out knowledge transfer activitie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the midst of a certain supply chain systems,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upply chain will affect business knowledge innovation,thereby affect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Articl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etween discussions,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supply chain 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transfer out of the main supply chain companies,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transfer media scene three aspects the upgrade path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supply chain;knowledge transfer;enterprise;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简介:朱简(1979-),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14

doi:10.3969/j.issn.1672-626x.2016.03.013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16)03-0081-05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供应链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