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周天
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他所任职的学校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工作,主要任务是撰写一份有关学校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报告。撰写任务由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派到各科教师,由大家合作完成。
这下可急坏了我的这位朋友。他告诉我,自己虽然已经承担了五年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做了三年班主任,但撰写这样一份总结报告,突然感觉“无从下手”。尽管之前做过许多工作,可手头上一点儿总结性的素材也没有,让他们现在就写成文章,觉得毫无头绪,根本无法动笔。听罢此言,我便问他,难道过去什么总结性的材料都没有吗?他说有一些,随即从电脑中调出他们现有的材料给我看。
这些内容,其中最成体系、最完整的材料就是关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其他的材料几乎是碎片化的。既然现在要做的课题总结是有关学校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在课程体系之外,就必然要涉及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规划,甚至还有一些有关班级建设和德育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的体系。我便问他学校曾开展过哪些班级建设或德育活动。他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学校开展的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我觉得内容很好,便问他这些内容是否有成文的总结?他说没有。我问他在教学中有没有采用一些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他又滔滔不绝地说了不少创新之处。我依旧问他这些内容是否有成文的总结?他的回答还是没有。我们的谈话大约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每当我抛出一个话题时,他总能滔滔不绝。我连连说好,并称赞他们丰富的“实践智慧”,特别值得好好挖掘。
在与朋友交流之后,我沉思了许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总是闷头去做工作,却很少自发地进行总结与反思,及时做文字记录,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怪圈。为什么学校关于课程建设的文本材料比较充分?那是因为,如果没有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就没法开展。而为什么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成果却很少呢?那是因为,这些内容都化为了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无需文本的指导,自然也就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稿。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总结与反思呢?要是这些参与一些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们都及时反思、总结,并做好相应的文字记录,那么,这些工作经验就会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地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纵观历史上的教育家,如苏霍姆林斯,你去看看他写的《帕夫雷什中学》,你也可以去看看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他们的这些著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一定是他们有心地记录着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积少成多,最终完成的作品。
我觉得与其说教育是一门实践的活动,倒不如说教育是一门反思的学问。作为实践活动,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行动。而行动往往是为目标和任务所驱使,做多了总会表现出机械化的弊端,而一旦成了机械化的行为,那么人们对这项工作也就失去了情感,更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唯独反思,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而反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的记录。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写总结是最轻松且愉快的一件事。因为,它就好比是讲故事,我做了什么,我就写什么,我怎么想的,我就怎么写,这个过程是有趣的,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要知道,说出去的话总会随风飘散,什么痕迹也没能留下。而落在纸上的字是永恒的,它能长久地记录下个人的生命足迹。所以,请拿起手中的笔吧!不要把写作当成负担,而把它当成记录自我生命足迹的一项伟大事业吧!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