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与市教委的同事到渝东南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调研,主要有两个背景。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视察重庆时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就必须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让落后地区掉队。重庆市“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要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要实现“三化一强市”的目标,全市所有区县都要加快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区强县。当前,国家和市委市政府正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渝东南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教育也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方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包括提高主城区的教育质量,更包括提高渝东南在内的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二是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认定。去年和前年,重庆市已有15个区县通过国家认定,今年又有 11个区县申报国家督导认定,余下的14个区县将在明年接受“国检”。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认定是国家战略,指导帮助区县顺利通过“国检”,也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
2012年,我们曾到渝东南地区集中调研了一周。这次与上次来时看到的情况比较,总体感觉渝东南各区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学校面貌变化不小,一些农村学校也办得很有特色,特别是彭水新田镇小学,内部管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调研让我们进一步强化了一个观点:一个地区教育办得好不好,与所处的区位、与GDP水平,并不完全是正相关,关键是地方党政对教育重视不重视,相关部门支持不支持,教育主管部门是否真正用心,校长是否尽职尽责。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区县教育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树立教育发展新理念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包括渝东南贫困地区在内,“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教育发展进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新阶段,需要用新理念引领教育事业新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来讲,有五个方面要重点把握。
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次调研过程中,几个区县领导不约而同介绍了近年来的高考成绩,有多少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特别是有多少人考上了清华北大。作为贫困地区来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肯定。但一定不能只盯着升学,特别是只盯着清华北大,防止“一俊遮百丑”。中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要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关注尖子生。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成才观,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纠正应试教育的倾向,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只关心考试成绩。要树立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成人教育衔接贯通的大教育观,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为追求某一阶段的成绩而急功近利,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二要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就基础教育来说,重点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实施好“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缩小教育城乡和校际差距。国家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认定,就是要通过这一国家战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努力使身处不同环境的孩子,都能享受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要更多地关心关注农村教育、关注薄弱学校建设,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要积极落实“捆绑发展”战略,组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帮扶。鼓励新办学校、薄弱学校与主城等区域的优质学校结对子,渝东南区县提出这方面的需求,市教委将积极牵线搭桥。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确保国家“全面两孩”政策落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视察重庆时的重要指示,要抓紧贯彻落实,尽快补齐学前教育这块短板。要加强公办幼儿园、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把学前教育的底兜起来,只要老百姓愿意,孩子都能进入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三要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教育必须有扶贫扶弱的人文情怀,努力为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要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实现精准资助、应扶尽扶。特别是建卡贫困户子女,要全面覆盖,不漏一人。重视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就学率。妥善安排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渝东南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留守儿童多,更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认真做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各类教育民生实事,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推动扶贫脱贫,促进公平公正。
四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只教书不育人是学校功能的缺失,育人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当前,要以贯彻落实新版的《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将《守则》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落细、落小、落实。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知行合一,使学生人人熟悉《守则》要求,言行一致践行《守则》。
五要加强教育精细化管理。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这些年来,我们的办学条件改善很大,但管理水平未必有相应提高。教育部门和校长,要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研究教育规律上,用在加强管理上,不能让管理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短板”。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实现管理精细化。教师、学生,教室、寝室,食堂、操场,上课时段、课外活动时段,都要全面加强管理,做到无死角、无盲点。管理要以人为本,符合学校的实际,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既要管理,更要优化服务。本学期开学初,重庆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做好教育管理干部和教研人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通知》,各区县要认真落实,重心下沉,着力抓好基层、基础、基本“三基”工作,推动学校把各项管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二、加快化解大班额问题
从我们在学校实地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和区县的介绍材料来看,一些中心场镇特别是区县城,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有的县城小学平均班额达到70多人。对大班额问题,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多措并举积极化解。
一是加快学校规划建设。现在讲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就要提供足够的学位,满足人民群众的入学需求。近年来,各区县虽然新增了一些学校,但总体上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满足不了中心场镇特别是区县城人口快速增长的入学需求。修建学校是政府的责任,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大力支持。一个地方党委政府到底重不重视教育,最简单、最直观的判断办法,就是看学校数量够不够,办学容量能否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要加快新建学校,尽快把历史 “欠账”补上。现在不少地方已经没有恰当的学校建设地块,要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提早谋划校点布局,留出学校建设用地。
城镇核心区人口密集,难以保证充足的校地,征地拆迁成本也高,建设投入大。新建学校特别是中学,不需要建在核心区,可建在城边,以保证有必需的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有绿化用地,有运动场地。只要有良好的公共交通条件,学校远离闹市区,更加清净,更有利于学生静心读书,还可减少征地拆迁投入。但城区中原有的学校特别是小学,要尽量保留办好,不要为了卖地赚钱而迁建,给学生就近入学带来不便。
新建学校的功能分区、校舍建筑,包括外立面的设计、外墙材料的选用、色彩搭配,都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既满足功能用途,也要美观漂亮,还要勤俭节约、绿色环保,不是说钱花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建筑搞成玻璃幕墙,成本高,又不利于保洁,还有光污染,实在没有必要。很多设计单位没有设计学校的经验,他们的设计方案不一定适合学校,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多用心,多提要求,多修改完善。市教委专门花钱编制了中小学幼儿园校舍规划设计图集,已免费发放各区县,应该积极参考借用,也可减少设计费用。
二是补充师资增加班级。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班额60多人,但还空有教室,问校长为什么不把闲置的教室利用起来,增加班级,减小班额,校长回答说老师不够。如果区县教师整体数量不足,要及时补充,人社部门应积极支持。现在教师的编制问题已基本解决,更多的不是总量不足,而是配置不合理。有些学校学生减少了,教师还是那么多,工作量不足;有些学生增加的学校教师又不够。所以,要根据学生的流动情况,及时调配教师,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
三是办好薄弱学校分流。大班额、大校额问题,都出现在优质学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努力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分流一批生源。现在我们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只是解决了“不许择校”的问题。要从“不能择校”向老百姓真正“不想择校”转变,根本上要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实现均衡发展。现在我们正大力实施“改薄”工程,着力推进硬件的均衡;同时,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探索“县管校用”的管理机制,逐步均衡师资水平。
三、切实抓好校园卫生
这次我们到学校实地调研,重点看了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环境,主要是清洁卫生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二是功能室建设使用情况。这些基本可以反映一个地方、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内涵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生活卫生设施。这次看的学校,有的学生宿舍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层楼才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同时学生全部寄宿,包括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有的学校学生寝室无储物柜,学生衣物等东西没地方放;有的学校没有就餐场所,学生端着饭碗到处站着、蹲着。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卫生条件,“改薄”进行了这么多年,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对不起老百姓。不倡导学前班、低年级学生寄宿,小学高年级、中学也没必要所有学生都寄宿,学校附近的孩子可以回家住,既可以让住宿学生的条件更好一些,也可使附近的孩子回家更好地接受家庭教育。这次在一些学校看到的电热饮水设备,水是烧开了的,但出口温度低了,学生接了可直接饮用,这样的设备花钱不多,但很人性化,值得推广。在实施好“暖冬计划”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想想办法,为学生冬天洗手洗脸洗脚提供热水。
二是加强校园卫生保洁。这次看的学校,事先都进行了大扫除,但哪些是临时抱佛脚的,哪些是长期重视的,还是一眼就看得出。校园清洁卫生不仅直接关系预防各类疾病,对培养学生卫生习惯、自律意识、集体观念,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是文明卫生的窗口。室内、室外,教室、宿舍,食堂、厕所,地面、墙面,都要干干净净、整整洁洁、清清爽爽,厕所无臭味、无尿垢,没有卫生死角。不仅要有清洁卫生的环境,也要有清洁卫生的文化,包括厕所卫生文化。现在一些地方大街上都建起了星级厕所,卫生也保持得很好。学生更好教育,更好管理,学校没理由连厕所卫生都搞不好,关键是认识到不到位,工作用不用心。每隔几年,应对室内墙壁粉刷一次;破损的门窗要及时修补,褪色斑驳的要及时刷漆。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创建卫生文明城市,学校不能拖后腿,要示范带动,成为看点、成为样板。同时,提倡教师工作时穿正装,更有精气神。总之,学校应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给学生蓬勃向上的动力,而不应是一副“破落衰败”的样子。这些方面花的都是“小钱”,也有校舍维修专项经费,但做与不做,学校面貌就大不一样。
三是加强卫生习惯教育。学生的卫生习惯和校园的卫生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卫生习惯可以保持校园清洁卫生,好的卫生环境会促进学生养成卫生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卫生行为习惯,比如不乱丢垃圾,饭前便后要洗手,上厕所后要冲洗,坚持每天洗脚,勤换衣服,整齐摆放物品,自觉维持寝室、教室和校园清洁,积极参加清洁卫生劳动。这些看似小节,其实不是。教育的最终指向是生活,卫生习惯是生活能力的重要方面,从小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将终身受益。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相对较弱,更需要学校加强教育。学生卫生意识强了,回家还会带动爷爷奶奶,带动父母弟妹,带动邻居亲戚,说大点对新农村的建设都有促进作用。
四、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就能达到这种境界,发挥这种作用。校园文化直接体现学校的品位,也体现出校长的格调,要高度重视,用心琢磨。
一要重视校园绿化工作。优美的校园环境,首先要绿树成荫,四季花开,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种些果树。新建学校,一定要留有绿地。校园空地不要全是水泥地、地板砖,显得很生硬,很死板,没有生气。现在市政部门都把街道打扮得漂漂亮亮,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些学校却反差很大。学校要有树木花草,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使人一走进校园,就感到心旷神怡,就觉得是读书的好地方,就能静下心来读书,还能让学生感受万物生长,感受季节变换,在亲近自然中,培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要通过文化墙、宣传栏、装饰画、微景观等,让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说话”,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校园的美化不要太“花哨”,不要“口号化”,不需要“高大上”,要符合学校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有特色、有品位、有格调,让学生在每天所见所感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三要保护好校园历史古迹。这次看的学校中,有几所办学历史悠久,有的甚至是百年老校,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档案,保护好学校的历史古迹。一幢房屋、一棵大树、一段石阶,甚至一方堡坎、一座厕所,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让在校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文化,传承弘扬优良校风;让校友们回到母校时,忆得起青春,记得住乡愁,对母校始终充满感情,也会为母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五、建好用好“六大功能室”
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功能室建设,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从这次调研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了“六大功能室”,室内设施器材也基本具备,有些学校也用得不错,但总体用得不够好。
一是图书配备和使用问题。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学生爱运动、会锻炼的习惯。这两项好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比具体知识重要得多。总体来看,学校图书室的书并不少,但很多书都是崭新的,一看就知道很少人读,有的甚至连塑料封皮都没拆开,图书室成了“藏书室”。有些同一种书并排摆着10多本,有些书一看书名就知道不适合中小学生读。不要只重视图书的数量是否达到要求,关键是要看有多少书学生在读,有多少学生喜欢读书。要选配学生喜欢的书、教师有用的书。这方面要多动脑筋,可以向学生、老师和家长征集书目,经费由区县解决,但不一定都由区县统一配备,数量少的可以由学校采购。现在卖书的电商很多,一般的书在网上都能买到,而且是明折明扣,也便于老师和主管部门监督。有些学校只有“藏书室”,没有阅览室,不方便学生阅读。图书室、阅览室最好连为一体,开放式管理,学生可自行选书借阅,也可就地阅读。有的学校图书室进出口还有“安检”设施,生怕学生悄悄把拿走书。有的学校在楼道安上防盗门,功能室装着防盗网,甚至漂亮的运动场也锁起来,看着很不舒服,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文明的窗口,应该教育好学生,相信学生,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偷盗的事就不会发生。即使偶尔丢失几本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比让书藏在图书室无人问津好,总比把学生当作小偷防着好。
二是普及和提高的问题。有些学校的音乐室,只在合唱队练习时使用;美术室、舞蹈室,只用来培养少数尖子;科技实作室,只是兴趣小组的活动场所。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功能室的使用问题,实际上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观念。我们经常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建好功能室,用好功能室,就是为了使素质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功能室首先是用来上课的,其他各类设施设备,也要面向全体学生,惠及全体学生。学校的各类课程、各种活动,包括课堂教学,都要重视参与面、覆盖率,首先重普及。这个方向要牢牢把握,不能偏离。功能室里的各种器材,各种消耗品,要舍得拿给学生用,消耗了、损坏了,及时补充、充分保障,生均公用经费就是用来干这些事的,不要舍不得拿出来用,也不能要求学生自己花钱去买。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兴趣活动,都不要向学生收钱。
三是培育办学特色。一所学校是否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什么样的特色,只要走进学校,从校园文化建设,从功能室建设和使用情况,就能基本看出个大概来。功能室是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的物质条件,要在保基本的同时,结合本地地域文化特色和师资人才优势等条件,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某些功能室建设,并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设备,积极开发建设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努力培育办学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以特色促质量。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办教育首先要抓师资。要紧密结合农村区县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我们有不少长期扎根农村学校的好老师,彭水的张宗茂老师就是其中的优秀典型。但学校不应只有张宗茂这样的老师,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一辈子都坚守在村小。在偏远学校任教较长时期后,应该允许教师调出,及时补充新老师,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这不仅是对教师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的需要。年轻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知识更新,更有朝气,更能为偏远地区的孩子带去现代气息。另外,高考制度改革已经启动,高中学校要抓好教师的储备,适应走班教学需要。要重视校长队伍建设,选好、用好校长,不称职的要及时撤换。要把好学校的优秀副校长放到薄弱学校去,校长选好了,就会很快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
二要加强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功能室用得不好,除了思想观念的原因外,有些校长确实有苦衷,那就是缺乏相应的老师。总体而言,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不足,农村学校尤为缺乏。一所学校有没有音乐、美术、体育教师,有没有歌声,有没有体育艺术活动,气质、面貌都大不一样。可以通过三个途径逐步解决薄弱学科教师问题。第一,加强艺体专业毕业的新教师的招录,可以适当放宽学历等条件限制。第二,积极鼓励虽非科班出身,但有特长、有基础的其他学科教师兼课,可以从全区县遴选一批这样教师,扎实开展专业培训,然后转岗任教。第三,组织城镇学校教师到村小点“走教”,对“走教”的教师在绩效分配时可以适当倾斜。
三要努力改善教师待遇。要落实好乡村教师岗位补助政策,并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每几年提高一次。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尽量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七、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
教育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一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以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干部人事、招生考试和学校食堂、小卖部为重点,加强干部廉政教育和监督管理,防止和惩治各类腐败问题。
二要切实规范办学行为。要以收费和招生为重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要用钱,政府要合理保障,校长不能动歪脑筋,不能把学生作为赚钱的工具。有的幼儿园高收费,甚至比读高中、读大学还要贵,要加强管控。要规范招生行为,严明招生纪律,特别要防止中学参与职业院校买卖生源。
三要弘扬优良师德师风。要以严禁体罚学生、治理有偿补课和教辅牟利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树校风。现在,我们接到的关于体罚学生、有偿家教、参与培训机构收费补课等方面的问题依然不少,要加强管理,切实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维护教师和教育的良好形象。
八、确保安全稳定
渝东南是大农村、大山区,道路交通条件差,地质灾害隐患多,留守儿童、寄宿学生比例高,学校安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家长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我们就必须保证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成长,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做好安全工作,关键是“责任”二字。要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检查督促,扎实做好校舍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防溺水等各项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平安,维护一方稳定。
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既有区县党政的主体责任,也有教育部门的管理责任、相关部门的配合责任,还有校长的直接责任。希望各个方面都认真履职尽责,市教委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渝东南地区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凝心聚力,加快渝东南教育事业发展,共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据周旭主任在渝东南调研教育工作时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