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经》特约记者 王筱 《农经》记者 王远华
PART 03荣昌:突破限制促转型
文|《农经》特约记者王筱《农经》记者王远华
现代农业种养循环产业融合互联网+
面对人多地少且以浅丘为主的资源限制,荣昌以延伸产业链为重心,通过大力推进产业融合、种养循环、“互联网+畜牧”等,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示范。
鸟瞰新荣昌
如果说重庆的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山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样本,那么重庆的农业大区荣昌作为全国唯一的既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又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的双重示范区,则是这个样本的缩小版。
荣昌地少人多,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00多人,如果将农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产量增长上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基于此,荣昌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以产业园为载体,主抓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畜牧产业集群发展、种养循环模式、现代效益农业等工作,走出了一条有荣昌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在“十二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优质答卷,为“十三五”的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荣昌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全境地貌以浅丘为主,实有耕地89万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等国家级平台,已形成粮油、生猪、笋竹三大主导产业和生姜、茶叶、黑花生、白鹅、蜜蜂等特色产业。
近年来,荣昌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将农业园区作为示范区建设的载体和抓手,先后在16个镇街建成市区级农业园区21个,入驻龙头企业25家、农民合作社38个,带动粮油、生姜、茶叶、晚熟柑橘等特色种植33.8万亩,年产值达16亿元;带动生猪、肉牛、白鹅、肉兔等特色养殖规模达200余万头(只),年产值达8亿元。
“十二五”时期,荣昌区牢牢把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取得了五大成效。一是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五年增加86个,增长179.2%;二是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31︰1缩小到2.09︰1;三是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创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村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四是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建立;五是畜牧产业集群显著提升,规模达112亿元。
2015年,以撤县设区为契机,荣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四个坚持、四个不搞、四个不准”的指导原则,因地因人因户施策制订脱贫方案,抽调精干力量进村入户,筹资1.3亿元集中投向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精准帮扶,12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8064户贫困户全部越过贫困标准线,顺利通过市级检查验收,打赢了扶贫攻坚战;二是农业信息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启动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和电子商务进乡村工程,创建了重庆(荣昌)农特电子商务产业园。
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荣昌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四个坚持、四个不搞、四个不准”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因村制宜、坚持因户施策、坚持自力更生,不搞突击运动、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短期行为、不搞被动扶贫,“八有”标准不准降低、“六个”精准要求不准走样、资金整合不准截留、农民主体地位不准削弱。
基于荣昌以丘陵为主且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禀赋,荣昌区委、区政府将农业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如何提质增效上。产业融合无疑是提质增效的最佳途径,也是荣昌经过几年探索总结的经验。
荣昌有以“荣昌猪”为代表的多种地方特产,但这些特色产业产出的效益留给当地,留给农民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究其原因,主管荣昌农业工作的副区长徐利敏认为是与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发展不足,把可以产出更高收益的深加工、市场服务等后期高附加值的环节拱手相送造成的。基于这一认识,在二三产业挖掘价值成为荣昌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农业工作的共识。例如发展精品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实施“三品一标”认证奖励政策、成立区属国有企业畜牧集团等,都是基于这一考量。
据介绍,荣昌区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近5年来实施了“三品一标”认证奖励政策,目前已取得近200个认证。荣昌猪肉在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后,市场价格卖到了每斤上百元。
畜牧产业集群发展也是基于产业融合而决策布局的。在保生产、提高养殖效率、标准的同时,荣昌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饲料、兽药、畜牧机械、生物制药、市场服务等相关产业,极致挖掘各产业链潜在效益。目前,美国嘉吉公司、铁骑力士集团等39家国内外动物营养企业落户荣昌,饲料工业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以上;2015年,由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羊包虫疫苗纳入国家政府采购,GMP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到12家,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密集地;300万头生猪(乳猪)屠宰精深加工生产线雨润集团和1000万只家禽深加工生产线的安邦集团的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渝兴、怀乡、荣盛达等本土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壮大。
在荣昌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的利益连接机制可谓另一个视角的产业融合,它不仅保障了农民增收,还促进了产业升级。这一机制通过利益连接将产业链上游低附加值环节的农户与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环节的企业连接在一起,从而在实质上实现产业融合,以保证整个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重庆日泉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泉公司)就是与当地合作农户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一家企业。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发展种养殖结合的生猪及有机循环生态农业,给合作的家庭农场提供统一建舍规划、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疫苗防疫、统一养殖技术标准、统一培训、统一保价回收、统一销售的“八统一”服务。家庭农场不承担市场风险,可以稳定获取利润,不用离乡离土就能脱贫致富,稳定增收。
日泉公司董事长尹平安对《农经》记者说,短期来看,这样做好像是公司吃亏了,比如2015年生猪价格低迷时公司一直以高于市场价的8元保护价收购合作养殖户的出栏生猪,2016年生猪价格连续上涨高于保护价后,公司随即按市场价收购生猪。但从长期看,这一模式能保证养殖户与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得以拥有稳定的猪源。不用担心市场风险的养殖户们则能安心养猪,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质量,最终必然会推进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荣昌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还落实到了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上。据《农经》记者了解,荣昌政府积极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配套加工业,并给予政策范围内的资金等实质性帮助。
荣昌区清江镇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长蓝云霞是一位80后,这位热爱水稻种植的年轻小伙回乡种稻前一直在荣昌中心城区经营一家超市,效益很好。但内心热爱水稻种植的他在经营超市的同时,一直在钻研水稻种植的相关知识。三年前,他决定放弃超市回乡种水稻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水稻收获季又遇收获难题。关键时刻,偶然得知这一情况的区政府主动过问,按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积极提供机械补贴,使他及时解决资金难题购置了收获机,解了燃眉之急。之后,当地政府又积极鼓励、帮助他发展粮食银行、水稻加工等业务,并助其购买农业保险。
而今,蓝云霞共流转758亩稻田,合作社的粮食银行和水稻加工已初具雏形,水稻综合收益也已初现,当初强烈反对他务农的父母,现在在农忙时节还会帮他干活。
蓝云霞对《农经》记者说:“都说种水稻不赚钱,这要看你怎么种。如果利用机械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再用科学的育苗方法、先进的田间管理提高产出,然后在水稻收割后加工成优质大米,种水稻肯定能赚钱。”
“三品一标”
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畜牧业是荣昌农业的支柱产业,而以25.09亿元品牌价值位居我国地方猪榜首的“荣昌猪”则是荣昌畜牧业的支柱产业。
作为世界八大、中国三大优良地方猪种之一“荣昌猪”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荣昌是全国最大的仔猪生产外销基地、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除了这一天然优势,荣昌还有得天独厚的畜牧科研、教学优势——境内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畜牧兽医教学、科研机构,同时,荣昌还是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举办地。目前,荣昌已形成集“资源、科教、人才、产业、市场、平台”六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和产业优势,铸就了荣昌畜牧今天的辉煌。也正是基于这一系列优势,荣昌将打造中国的畜牧之都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之一。
荣昌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赵敏对《农经》记者说,未来的荣昌要成为全国畜禽良种育种高地、畜产品质量安全高地、畜牧人才培养高地。
2015年,荣昌区畜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11.4%。这一年,在荣昌双河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内,投资1.2亿元建设日泉盈丰猪场、高丰猪场和天兆国家级核心育种猪场项目,其中种母猪饲养量达6500头、年产仔猪15余万头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父母代种猪场高丰猪场已全部建成投产;畜科院猪营养与环境调控试验基地和渝荣Ⅰ号猪配套系选育场项目主体完工,产学研基地初具雏形;以“集中保种和分散保种”模式布局荣昌种公猪饲养点18个;新增标准化羊场15个;建立蜜蜂养殖管理示范基地14个,其中国家蜂产业体系西蜂示范场1个;西江月种鹅场培育出四季产蛋鹅并正式投产;铜鼓永创蛋鸡养殖场成功争创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荣昌区获得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增至3个;清流、吴家、清江、清升等镇街特色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策划包装畜牧项目60个,落实畜牧专项项目资金6000余万元,激活社会资本7000余万元。
然而已是我国第三大污染行业的畜牧业,其污染问题正日益困扰畜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荣昌的畜牧业发展自然也面临这一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荣昌注重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并探索出了种养循环模式。
作为重庆市畜牧养殖大区,荣昌区畜牧业每年仅产生的粪便对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就是一种极大的考验。2014年的数据显示,荣昌区畜禽产生粪便总量达94.22万多吨。为此,荣昌区逐步探索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畜禽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清分离—干粪堆码—沼气无害化处理—管网还土还林”的处理流程,对粪污进行有效处理。目前,全区40%以上的畜禽排泄粪便进入有机肥厂加工生产成有机肥;30%以上的畜禽养殖产生的尿液和污水经沼液发酵处理后,通过管网进行还土还林,其余部分由当地农户或种植大户作为有机肥直接还土还林使用,变废为宝,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截至目前,荣昌区先后创建以种养循环为主的市级农业园区2个,发展循环农业基地1.2万亩。其中,日泉公司按照高技术、高起点、高标准,全链条、全循环、全生态的“三高三全”经营理念,打造集生猪养殖、名优水果种植、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观光园5000亩。重庆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集中流转麻竹林地,按照“1头猪1亩竹”的比例发展“猪—沼—竹”循环经济,在300—500亩麻竹林区域建设一个300—500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已发展种养循环麻竹基地2000亩,实现养殖环节节本增收468万元,麻竹种植环节节本增收340万元。
据尹平安介绍,日泉公司以“全链条、全循环、全生态”为发展方向,希望在促农增收的同时,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日泉公司目前已流转5000亩土地作为基地,其种养全循环经济的构成为:猪场粪污经干湿分离后,固体部分在园区内有机肥厂加工成为有机肥,液体部分在猪场沼液池进行厌氧发酵,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沼液还田。公司在种植区域内租赁了2000亩土地,修建了十余口高位蓄水池(每口300立方米),并配套相关提灌、排灌管网,利用泵机,将猪场发酵产生的沼液抽到高位蓄水池中,再利用自然高度差,将蓄水池中沼液排灌到周边土地,灌溉蛋白桑、应季蔬菜水果及其他经济作物,在消纳猪场粪污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速生快长耐肥的蛋白桑经加工后,又可作为猪的青绿饲料。
(上)在日泉公司的农庄里,不用从外面购买饲料、肥料、燃料,也没有废弃物向外输出,据测算,其效益达到普通种养场的5-10倍。(下左)荣昌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赵敏(下右)日泉农牧董事长尹平安
借助“互联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国家战略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荣昌的做法是立足本地优势产业,重点做“互联网+畜牧”。
据介绍,荣昌农特电子商务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该产业园以农产品交易、消费品下乡、现代农业创意与营销策划、农牧电商人才培训、农牧电商企业孵化、现代农业大数据服务、农产品包装和冷链物流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围绕国家生猪市场-猪交所,依托中国畜产品交易网这一优势资源,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农特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在此架构下,有八大平台:星农学院、农云大数据中心、现代农业创客中心、包装冷链物流中心、农产品大市场联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结算中心。
国家生猪市场-猪交所的定位是“两大平台、五大中心”:全国统一的生猪产销大平台、全国生猪品牌大平台;全国生猪价格形成中心、全国生猪科技研发中心、全国生猪信息产业中心、全国生猪物流集散中心、全国生猪会展贸易中心。由区属国有企业重庆科牧科技有限公司和上市企业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混合制企业重庆农信生猪交易公司作为运营主体。赵敏对《农经》记者说,国家生猪交易市场采用电子交易,减少活体运输,一来可以减少疫病传播风险;二来节约物流成本;三是发展空间更广阔。“比如河南的猪,可以在国家生猪市场挂牌交易,然后在当地完成交割。”
中国畜产品交易网则是具有支付功能的电商平台,可实现交易在全国,结算支付在荣昌。
借助“互联网+”,荣昌不仅将本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卖出了更好的价格,还通过为电子商务提供服务增加了产值,同时也是荣昌打造中国畜牧之都的强大助力。将来,荣昌将重点围绕国家生猪市场-猪交所,为电子商务提供各种服务,在挖掘农业潜在效益、提升荣昌畜牧业影响力的同时,为荣昌在“十三五”时期建成中国畜牧之都提供强大助力。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年,在这一年荣昌迎来了其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荣昌县,设立荣昌区。重庆市市委书记孙政才出席荣昌、潼南撤县设区干部大会时强调,以撤县设区为标志,荣昌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赶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和撤县建区之年完成精准扶贫这一历史性任务的荣昌,对“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3月15日,荣昌区召开农村工作暨扶贫攻坚总结大会,大会报告指出,在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中,荣昌农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养猪种地,更不能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作文章,一定要居安思危、奋发有为,积极主动顺应农业现代化潮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荣昌抓农业,既立足特色厚植优势,又放眼全国整合资源;通过提高效益巩固农业,运用市场机制升级农业。
据《农经》记者了解,“十三五”时期荣昌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立足一个定位,实现三个示范,建设五个体系。“一个定位”,是立足国家现代农(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三个示范”,是将荣昌打造成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畜牧产业集群发展的示范、精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五个体系”,是努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高效生产体系、新型经营体系、农村治理体系、农业创新体系。
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全区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0%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6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种植业亩均产值、农业人口人均养殖业增加值两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畜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00亿元(含电子商务),荣昌猪及荣昌畜牧品牌叫响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畜牧之都”。
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发展精品农业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准则,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先进、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