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经》记者 王远华
PART 06重庆现代畜牧业的科技支撑
文|《农经》记者王远华
畜牧科技产学研结合科技推广
科技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畜牧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重庆现代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就离不开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和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为主的科研教学院所提供的科研、人才等资源支撑。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科技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科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表示,据粗略测算,1980年以来,畜牧科技进步对中国畜牧业的贡献率达55%。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表示,科技在未来畜牧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会达到70%。
重庆作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其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座落在重庆市荣昌区的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畜科院)和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以下简称荣昌校区) 以及畜牧科技城,则使重庆市的畜牧科技发展拥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以重庆畜牧业的名牌荣昌猪为例,2016年1 月8日,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畜科院牵头完成的“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据项目负责人,畜科院院长刘作华介绍,该项目自1991年起立项至今,已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近三年来,重庆共累计推广荣昌猪新品种(系)1234.2万头,覆盖了西南90%的地区。
重庆畜牧业历史悠久,畜牧科研工作起步较早。重庆市荣昌区是全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荣昌猪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有400多年的畜禽系统繁育历史。1938年,中华民国政府曾在此建立中央畜牧实验所,是农业实验所和血清研究所所在地。期间,国内畜牧兽医知名人士陈迢炯、马闵天、许振英、何正礼、周泰冲等曾在荣昌工作和任教。1943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农林部在荣昌召开第一次全国畜牧检讨会议。而今,位于荣昌区的荣昌校区和畜科院,拥有雄厚的畜牧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上重庆市1000多年的畜牧养殖历史文化积淀,铸就了重庆畜牧业的辉煌。
畜科院前身是“川东荣昌种畜场”,建于1951年1月,后经多次更名和变更隶属关系,1984年6月,更名为“四川省养猪研究所”;1997年6月后更名为“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2003年5月,由原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重庆市种猪场三家单位合并组建成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2006年10月,更名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荣昌校区于1938年建校,抗战时期为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央血清研究所、中央农业实验所所在地,解放后为国内著名的四川省荣昌畜牧兽医学校,1978年升建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2001年与原西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合并,设立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校区更名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刘作华对《农经》记者介绍说,荣昌区是全国畜牧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县之一,具有较强的畜牧科教和人才基础。区内的中国畜牧科技城聘请了10余位院士作为科技顾问,拥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科研体系。拥有专门从事动物繁殖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及技术推广科技人员2278名,其中高级科研人员896名,中级科技人员1425名;有博士 128名,硕士376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科技人员88名。
畜科院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公益一类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机构,主要职责任务是开展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兽医与兽药科学、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畜牧养殖环境与工程技术、牧草育种与草地生态等学科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承担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畜牧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并在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系)培育、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疫病诊断与防控、动物产品加工、畜牧环境与工程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研究。
荣昌校区是西南大学“一校两地”办学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多学科高水平特色校区。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45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网络和继续教育学生2800余人,畜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荣昌校区有毕业生7万多人,全国各地大型现代畜牧企业中,几乎都有荣昌校区的学生,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比很大,也有很多学生自己创办企业,社会评价较高;累计培养高级畜牧科技人才3.6万多名,为我国畜牧业研究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永才对《农经》记者说:“独特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是荣昌畜牧科技的优势。这里是非常富饶的农区,有荣昌猪、鹅、蜂等优良品种资源和养殖传统。在现代畜牧业应用技术研发推广方面,荣昌校区处于领先地位。”
位于荣昌区的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和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拥有雄厚的畜牧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上重庆市1000多年的畜牧养殖历史文化积淀,铸就了重庆畜牧业的辉煌。
重庆市拥有国家和部、市级科技研发平台,为科技研发提供支撑。仅荣昌区就拥有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西南设施养殖工程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场(重庆市种猪场)、养猪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渝西北综合试验站等4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具备较为完善的科技研发条件和基础。
每两年定期在荣昌举行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及博览会,是经农业部批准,由重庆市政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全国最高水平的畜牧科技交流活动,是荣昌提高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代畜牧学术交流和经济合作国际化平台,不仅为扩大荣昌对外开放、加快荣昌发展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遇和更加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国内外畜牧界搭建了互相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成效显著。
重庆市荣昌区较为完整的畜牧产业链条,是畜科院和荣昌校区畜牧科技工作的产业基础。养殖方面,荣昌区是全国最大的仔猪生产基地和重庆市最大的良种猪生产供应基地,也是重庆市最大的禽苗孵化基地,同时还建有蛋鸡、肉牛、肉羊等生产基地。饲料兽药生产方面,现有兽药GMP认证生产企业12家,有45条各类剂型生产线;现有饲料生产企业27家,年生产能力200多万吨,饲料兽药年产值30亿元以上。畜禽产品加工方面,现拥有雨润集团、荣牧、渝兴、怀乡、荣盛达等猪肉产品加工企业,畜禽产品加工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市场流通方面,中国重庆畜牧产品交易市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兽药集散地。目前入驻企业500多家,年交易额27亿元。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了生猪活体线上交易、线下交割的网络交易模式,截至4月12日,日交易量突破3万头,总交易额突破30亿元,全国21个省市及温氏集团、大北农集团、新希望集团、雨润集团等国家级龙头企业都在此平台上进行生猪交易。
刘作华表示,荣昌的畜牧关键学科领域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猪的育种、地方猪开发利用、营养调控等研究居均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在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动物研究、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研究、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也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畜科院培育出我国首个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小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几少数掌握这一重要动物资源的国家之一;在国际上率先突破超大基因片段转基因猪培育的技术瓶颈,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头500kb以上超大基因片段转基因猪(转入免疫球蛋白轻链转基因猪)。同时,在成功克隆荣昌猪的基础上,又在国内首次培育出无菌猪;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培育了全世界唯一的听力缺陷疾病的大型高等动物——荣昌猪模型。
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以荣昌猪为素材,从1991年开始,开展了种质创新、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为主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从资源保护、品种培育、健康养殖到加工利用的全产业链科技支撑技术体系,将荣昌猪资源优势变为品种优势和经济优势,破解了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利用难题,使资源保得住、抗风险、能发展,为我国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利用提供了示范。
畜科院信息中心徐顺来研究员告诉《农经》记者:“畜科院的科技研究,一是纯学术的基础性研究,二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型研究。目前正在建设医用猪工程中心,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提供医学动物模型,开展人类临床动物源性生物医药制品的研究等。”
荣昌校区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小鹅瘟、猪丹毒、猪伪狂犬病检测方法等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动物疫病检测规程;科技部重大专项引领了中国南方农区肉牛养殖生产技术;星火计划项目填补了重庆特种水产养殖空白;成功培育了重庆市第一个家禽地方品种。
(左)重庆市畜科院院长刘作华(右)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永才
荣昌区副区长徐利敏表示,科技是荣昌畜牧业的最大优势,为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荣昌成立了区属国有企业畜牧集团,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据介绍,荣昌区与荣昌校区、畜科院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专区,成功引进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在荣昌成立渝西分所;重庆市林科院在荣昌建立渝西林下经济研究所,分别在中药材培育、麻竹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畜牧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合作。作为产学研融合发展平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则是由王永才、刘作华等专家提出,得到了荣昌区、重庆市及农业部的认可后建设的。
刘作华介绍,1998年10月18日,重庆市政府批准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在荣昌建设,这是我国唯一的畜牧科技城。畜牧科技城重点打造科教园区、生产基地、流通市场三大功能体系,对荣昌畜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依靠畜牧科技人才,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增强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依托独特的畜牧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综合性的科学开发,拉长资源开发链条,形成“小企业、大规模”的饲料兽药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及品牌优势;三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辐射西南乃至全国的畜牧产品交易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四是打造了“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这一在国际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畜牧科技盛会; 五是直接催生了“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并明确将荣昌作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进行建设。
王永才告诉《农经》记者:“畜科院和荣昌校区都有产学研结合的优良传统,特别重视生产实践,老师和学生都深入生产一线,有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荣昌校区牵头,与本地8家企业形成了一个“8+1联合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都比较强。”
据《农经》记者了解,重庆市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分院或签订战略合作,在科研项目、技术研发方面联合攻关;二是科技人员兴办企业,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如永健生物、奥龙生物等;三是设立专家大院,对生产一线的企业和养殖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四是以农业部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为平台,构建“市畜科院+区域示范基地(分院式)+基层畜牧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超市)+畜牧新型经营主体”服务推广新模式,组建“市畜科院+基层畜牧推广机构+新型经营主体技术人员”为主的动物遗传资源利用、营养与饲料、畜禽生产、疫病防控、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方向技术推广服务团队7支,团队人员达330人,从而实现科技与生产的有效对接。2016年3月15日,重庆市印发的《重庆市2016年畜牧业工作要点》中,将“强科技增效益”作为着力提高畜牧业效益的一个关键要素,提出要强化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用先进实用技术降成本增效益。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对《农经》记者说:“荣昌猪是我国重点保护品种名录中的一个猪种,是我国地方猪种中罕见的白毛猪,既是吃肉的好原料猪,也是医学动物的好模型。对这样一个优良的地方猪种,只有做好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
王爱国认为,只有将所有研究成果转化到生产中,才能真正发挥科技的优势,也才能利用好荣昌猪这个资源。他说,无论是科研育种还是生产育种、商业育种,都要考虑产业化生产需求,包括环境控制、营养饲料等各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科研学术研究如果脱离生产就会导致浪费。”
王爱国表示,现在讲产学研结合,其实还应该加上“政”。如果没有政府部门推动搭建公众平台,科研成果的推广往往会大打折扣。“社会分工不同,科研院校、企业、政府,要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再互动利用起来,才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王爱国认为,重庆有很好的平台:有好的资源荣昌猪;有先进的育种技术;有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有推广平台——区属国有企业畜牧集团等。“所以关键是怎么利用好这些资源,真正搭建起可发挥各自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
王爱国表示,现在讲产学研结合,其实还应该加上“政”。如果没有政府部门推动搭建公众平台,科研成果的推广往往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