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2016-06-02 03:37王玉民
农村.农业.农民 2016年9期
关键词:立夏水利工程工程

王玉民

朱琳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王玉民

立夏节气,古人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这一天在天文历法上,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太阳行至黄经45°。有趣的是,立夏时天黑后观察天空,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南——也是从正东算起45°的位置。

立夏属于四月的节气,称“立夏四月节”,但立夏不一定都落在农历四月,据统计,1966~2015年的50年中,立夏落在农历四月的有25年,恰好占一半。今年立夏为农历三月廿九(公历5月5日9时41分),也不在四月。

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写道: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仲吕”是古代音律名,大体相当于现代音律的升E调。古人认为天体运行、季节变化与音律有关系,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的说法,所以“仲吕”成了四月的代称。而“朱明”则是夏季的别称,所以“仲吕启朱明”即“四月开启了夏季”。“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出自《逸周书》:“立夏之日,蝼蛄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王瓜是一种瓜蒌类的药用植物)

古代官方也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司夏之神的敬意和对夏粮丰收的祈求。

立夏后,气温会明显升高,炎暑即将来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所以农谚说“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我国北方,立夏期间正是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的时候,夏收作物的年景基本已经定局,所以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

造福千秋万代的古代水利工程

朱琳

京杭大运河 图片来源:千龙网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水是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这就需要将水资源集中整合到一起,即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可以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可以调节、分配水量,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要。我国人口众多,因而自古重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如今,这些古代水利工程已经成为水利文物,具有重要价值。

古代水利工程在农田灌溉方面具有实用性。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强。其中引漳十二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是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引漳十二渠的灌区在漳河以南,渠首在邺西9000米,相延6000米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漳水浑浊多泥,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此而富庶。东汉末年,曹操按原形式整修,并将此改名为“天井堰”。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天井堰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也称为“万金渠”。渠首在现在安阳市北20公里,漳河南岸。隋代、唐代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10万亩以上。清代、民国还在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引漳十二渠是战国初期第一个大型引水渠系统,老百姓开凿水渠,引漳河的水浇灌农田,整治了邺地的水利,使邺地的经济得到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在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独立性。尽管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或是废弃不用,或已不复存在,但是关于这些水利工程的历史内涵却依然焕发着文化之光。例如,秦郑国渠到了汉代难以延续使用,才新开了白渠。白渠成为郑国渠第二代工程,沿袭到宋徽宗赵信大观元年(1107年),历时1200余年。到了宋代又兴建了丰利渠,成为郑国渠第三代工程。这以后,郑国渠又经历两代工程的兴建完善,到民国时期,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主持兴建泾惠渠,成为郑国渠第六代工程。

郑国渠是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王政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做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10年时间这项工程才竣工,后郑国渠历经2300多年兴衰变化,一直传承有序。随着现代桥梁建设和交通工具变迁,昔日秦淮河上的桃叶古渡口早已物是人非,但南京人却依然津津乐道于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的浪漫传说。可见古代水利工程早已超越历史长河,超越工程本身,而以一种独立的历史沉积走进现代社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古代水利工程在国家兴盛方面具有标志性。一个民族的强大几乎都与水利事业发展有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为了江山巩固,特别是为保证兵马粮草等后勤物资的运输供应,在陆路运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这条大运河为南北物资交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代又进一步维修开凿利用这条大运河,使其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军事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行动指南》认为,运河遗存“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也就是说,运河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

任何水利工程都是时代产物,水利工程不是一时一地之建筑,而是千秋万代之事业,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灵渠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都已2000多年,仍然发挥着作用;三峡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是300年,估计可使用500年,在如此时间尺度上着眼,客观要求水利工程的科技、质量、管理必须谋万世之功。古代水利工程贯彻先进科技理论,体现先进科技水平。水利工程建设,既是治水的科技工程实践,也是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和展现美的实践,具有十分厚重的美学价值。

对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不论从科学技术还是文化学的角度,都还有大量的内容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我们要不断从古代水利中汲取科学养分,挖掘其深刻的科学内涵,以科学、有效、发展的管理方式应用到当代水利工程事业中,最终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画面左侧为泾惠渠(古称:郑国渠),右侧为泾河,中间为观景长廊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猜你喜欢
立夏水利工程工程
立夏喽,碰碰蛋
立夏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立夏
Début de l’été
子午工程
工程
安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创新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