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吉长++薛文军
阳春三月,迎着满眼灿烂的油菜花,听着《唱给春天的歌》,步入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乔庄教学点,漂亮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烨烨生辉,校园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操场上奔跑的学子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整个学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曾经的“丑小鸭”化身为如今的“白天鹅”,从教育质量的“洼地”变成“高地”,这样的变化,正发生在襄州区146个教学点身上。“蝶变”的原动力,来自于襄州区加速精准精细精确寻找差距,攻坚教育短板,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校”的执着追求。
吹响“补短”冲锋号
“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让人民群众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襄阳市襄州区教体局局长蔡继革在传达全区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在解决了‘有书读的今天,怎样筹谋让孩子‘读好书,应该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教育事业关系到每个人的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襄州区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是最大的民生。”襄州区区委书记王宇华在调研教育工作时指出。
群众的期盼,领导的关怀,成为襄州教育再次启航的新动力。
教育精准扶贫,贵在勇于查短板,善于补短板。襄州区教体局迅速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调研活动,将各种真实的声音带回来:“乡村教师待遇、条件和培训机会都赶不上城里学校。”“教师需要尽职尽责。”“期盼更加公平的管理体制,更加均衡的城乡教育资源。”“农村教学点需要资源共享、管理互通、教学一体、师资共建。”……
梳理出的师资力量不到位、管理评价不科学、硬件设施不配套、常规教学不规范、安全保障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使人心跳、脸红、坐不住,如芒在背。
最令人动容的是乡村百姓的呼声,一句句直击教育短板:“这里设备落后,留不住学生啊!”“年轻点的教师不愿来,只能靠一些快退休的老教师坚守农村。”“农村师资薄弱,孩子不出去上学,肯定会输在起跑线上呀!”……
“只要坚定信念,群策群力,我们就一定能找准短板、补强短板。”2016年新春伊始,蔡继革在全区教育体育工作会上说,只有优结构、补短板、重规范、抓落实,才能促进教育规范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切实将“短板”变成“真引擎”。
凝聚“沉潜”正能量
“猴年好,翻身笑。优质资源竞相到,学生逆流回学校。”这句被襄州区广大师生口耳相传的顺口溜,说的是朱集镇旺午教学点,从27名学生一跃变为72名学生的“逆袭”。
旺午教学点的变迁只是襄州区146个教学点变化的缩影。
为了推进教育优质发展,襄州区坚持将教育的重点工程、重点事项全部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当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考评体系。
襄州区区长王士金谈起教育如数家珍:“我们建立了乡镇政府和区有关部门教育工作责任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区财政将教育经费支出单列,区有关部门均按照职责分工全力支持,确保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孩子和城区孩子都能够享受同等教育。”
“指头”攥成“拳头”,打响教育优质发展“攻坚战”。襄州区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补短板、兜底线,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仅2015年,该区就投入“真金白银”2亿多元,实施硬件建设项目200余个。资金投入是前10年的3倍之多,项目数量是前10年之和,一批薄弱学校实现了“蝶变”,学校差距明显缩小。
“黑板”变成“白板”,落实教育优质发展“硬条件”。襄州区投入600多万元完成“教育云”一期工程建设,共建设“班班通”教室187个,同时争取“湖北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建设项目,为146个教学点建设“班班通”多媒体教室。依托移动公司网络构建了襄州教育城域网,建设14个名师直播教室。目前,该区建成“班班通”1500多个,占教学班总数的85%,让更多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输血”融合“造血”,提升教育优质发展“软实力”。为了让更多好教师扎根乡土育新苗,襄州区积极实施“教师暖心工程”,不仅让乡村教师的绩效工资比城镇教师高10%,而且使他们享受教师周转宿舍、交通补贴费、定额生活补助等待遇,并在评模表先、职称晋升、培训机会等方面给予15%的名额,让他们感受到职业有尊严有吸引力,保障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牵住“公平”的牛鼻子
“硬件虽然配齐了,师资还需加强。”乔庄教学点负责人张军华渴盼,有年轻的音乐教师落户学校或支教。
当健康、快乐、幸福、美好成为学校教育的“路标”时,一定要在教育公平的切入点上释放获得感。襄州区积极回应群众期盼,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让城乡教师素质一样好、教学设施一样齐全、管理水平一样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月25日,在农村教学点现场会上,蔡继革说,襄州区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随后,襄州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流动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建立完善教师支教制度和教师流动制度等方式,扶持农村和薄弱学校提升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和乡镇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薄弱学校发展,襄州教育系统还实行“强弱共建、捆绑考核”,即优质学校与师资薄弱学校之间结成教育发展共同体,每月组织开展3次课例研讨、课题研究等集体教研活动,共享优秀教案、课件、导学案等教学资源。一年一次捆绑考核,量化排名,增强共同体学校的忧患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将各共同体学校的部分学科教师集中起来,成立“区域学科联动备课组”,正常开展集体备课,平均每年提供典型优秀课例100余节,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乡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补短板,兜底线,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襄州区教体局制定了《襄州区农村教学点办学基本标准》《襄州区“十佳教学点”管理考核评价细则》等文件,亮出“政策向基层倾斜、资金向基层投入、力量向基层沉淀”的鲜明导向,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校舍建设、设备配备纳入“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统筹规划,为他们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对教学点优先考虑,对不足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进行供给,并要求局直单位包保教学点,每学期办1-2件实事,促使教学点奋起赶上。
“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素质”,这句话适用于各行各业,学校更是如此。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上,襄州区严守“五严”规定,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构建责任督学常态督导机制,不断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严格落实取消小学低年段区域性“统测”,实行一年级新生“零起点”教学;实施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工程,让科技、艺术、法制、民俗等特色项目蓬勃发展、异彩纷呈,形成“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多样化办学格局,校园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精致化发展轨道。
科学规范的管理带来“蝴蝶效应”。“以前,学校上门动员村里的学生,有的家长还不一定送孩子来读书。而现在,出去读书的孩子开始回流。”旺午教学点的负责人张文良高兴地说,今春开学转回8名学生,徐蒙、吴嘉豪还是从武汉、北京转回来的。
像这样的例子不只是在旺午教学点,古驿小学、伙牌小学、双沟初中、石桥初中以及乔庄、薛集等村小都有从城镇学校转回的学生。仅今年春季,襄州就有857名“小候鸟”返回就学。
“我们坚持用现代理念谋划现代教育,用现代教育方式推进现代教育,襄州教育一定会更好更快发展。”蔡继革坚信,“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只要教育系统上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养平门之贵,成常人之为”定会在襄州大地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