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新三板,老牌杀毒公司瑞星重回业界视线。可惜它已经落后了太久,按下重启键的瑞星要重现辉煌难度似乎很大。
近期,惊见老牌杀毒软件厂商瑞星在股转系统挂出公开转让说明书,意欲冲刺新三板,不禁又让人想起很多尘封的往事。
瑞星曾是中关村走出来的一个传奇,从大红大紫到逐渐没落,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从曾经的杀毒老大到被后期的奇虎360与猎豹连续超越,如今沦落到要去新三板讨生活的状态,实在是令人唏嘘。
瑞星曾有过的辉煌
很多年轻人如今已不知道这个名字了,因为这是一家来得早走得也早的公司。瑞星创建于IT时代的1991年,其后来最大的对手江民成立时间则在1996年。
在早期,杀毒软件是计算机的一个标配,正如同买汽车要上保险一样,用户买了电脑之后一般都要花钱再买一套杀毒软件,以保障电脑安全,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瑞星虽然是软件公司,但在早期是实实在在将杀毒软件当电脑配件在卖,这种根深蒂固的商业模式也给瑞星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当时大家比的是杀毒能力,最好的广告促销就是新闻里公安部的病毒爆发提示。而在出现新病毒之后,瑞星一马当先宣布写出查杀工具,也使得瑞星在当时几乎成为杀毒的代名词。
当时瑞星一个月能卖出10万套杀毒软件,卖得还不便宜,每套在100元到200元左右,最高时一年能卖7亿元。
瑞星曾一度占领了个人杀毒市场70%~80%的份额,并围绕电脑销售和装机市场发展出一个庞大的线下销售网。每当有用户去电脑城装机或是去购买品牌计算机,总会有业务员不失时机地推销瑞星杀毒套装。
早期瑞星最强的竞争对手是江民,除此之外国内几无对手。杀毒市场若按瑞星所想象的模式向前发展,瑞星原本是不怕任何对手的,问题是大环境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不知道杀毒是从哪一天变身为安全的,确定的是,当这种说法开始发生变化之时,瑞星的好日子就结束了。而推动这一变化发生的,是一个瑞星从来也想象不到的对手。
2005年,奇虎360创建,发布360安全卫士,并没有杀毒产品。在当时的社会认知下,安全并不完全等于杀毒,360安全卫士所提供的服务也仅是去除流氓软件,清理电脑等功能。而360自己也在混淆概念,并没有明确表现出对杀毒市场的兴趣,只是不断攻占装机市场。
即便在360被列为国内安全市场前三之后,周鸿祎也坚称自己不会推出杀毒软件,并表态要寻求与包括瑞星和金山在内的杀毒软件厂商合作。一年后360发布杀毒软件套装,并承诺永久免费,给瑞星乃至整个杀毒软件厂商群体来了当头一棒。当然,这个商业案例足以载入教科书,成为经典。
路径依赖与转型无力
在360崛起的过程中,瑞星并非处在失去警觉的懵懂状态,相反瑞星对于形势的逼迫感受颇深,也在积极调整企业运营行为应对挑战。但瑞星在当时还有每年数亿元的杀毒软件收入,线下销售体系也建设得非常完善,这些既有条件不免让瑞星陷入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之中。
安全无疑是比杀毒更宽泛的概念,服务的维度远比杀毒要多元化,满足的用户需求也要丰富得多。主打安全概念的360不仅能为用户杀毒,还能为用户解决电脑使用问题,网络连接问题,甚至电脑健康问题,最重要的是还免费使用,这一切对于用户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而与此同时,瑞星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用户流失现象。
即便从2006年瑞星就开始业务转型,到最后也未必能保住市场地位,更何况2006年到2008年是瑞星业绩最好的几年,丰厚的业务利润导致其转型步伐缓慢而迟疑。在360崛起的这三年里,瑞星仍是将主要的对手锁定为一些传统杀毒软件厂商,如金山、江民,以及原联合创始人刘旭出走后建立的东方微点,希望能挤压这些传统杀毒软件商的生存空间,以维持市场地位。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瑞星在当时明显是认错了竞争对手,在把资源投入到无效的市场博弈中去的同时,放任其最强悍竞争对手360快速做大,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2009年是瑞星在个人级杀毒市场上的一个断崖式拐点,用户大批量流失到360,而自己却无计可施。即便到了这个地步,瑞星也没有对360的商业模式与自身的处境有清醒认识,仍在全力维持瑞星既有的商业模式。瑞星宣布全面免费是在2012年的3月,而此时,一切都晚了。
个人级杀毒市场的崩塌,使得瑞星失去了前进方向,被360高维打低维后,失去了市场地位,也失去了迎头赶超的市场时机。瑞星此时能做的只是抓紧开拓企业级市场,陆续推出了一些企业安全产品,并推出了用户并不多的安全网址导航。
相比拥有数亿用户的360和金山,瑞星目前仅有数千万用户,高下立判。甚至连瑞星当年的追赶者金山,在转型方面的表现也要大大优于瑞星。之后360曾提出要收购瑞星的业务,但遭到拒绝。
当下的现实危机
瑞星是那种典型的中关村走出来的企业,思维和意识难免还带有旧时代的很多痕迹。这里面包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对用户市场的理解,对生态环境的理解等,与新一代互联网企业都有不小的差异。与联想和方正这些同为中关村走出来的企业不同,瑞星的规模还没那么大。
瑞星在2013年和2014年的利润分别是1.42亿元及1.65亿元,而2015年的业绩应该不会低于2014年。从这点看来,瑞星是一家业绩表现稳定的公司,公司在企业安全市场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市场地位,但业绩稳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家公司已难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了。
目前,瑞星公司实际控制人王莘持有公司 78.39%股份,股权的高度集中,也使得这家公司很难吸引到有实力的投资者共同把公司做大。互联网公司做大的一个基础,是在能够让渡利益的同时共同把公司做大,把大家拉进来一起玩才有可能。市场中不乏投资机会,单靠一己之力是抓不住多少的,这里非常适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原则。
或许瑞星只是想坚守企业级业务,通过登陆新三板的方式走到资本市场,继续维持自己在企业市场的优势地位。但企业竞争是不进则退的,并不是说固守一隅就能屏蔽竞争,使得自身江山永固。瑞星如不采取积极的姿态冲杀出去,迟早还会有麻烦。其实瑞星的衰落过程就是很好的一个教训,就是不知道瑞星能否以史为鉴。
在大众用户市场方面,360和金山等公司已面临增长放缓,新增用户下滑的局面,瑞星的机会并不大。360从去年开始已正式进军企业级市场,从美股市场私有化的目的正是为了扫除日后获取政府及军方大单的障碍。这对于瑞星来说,是个并不亚于2006年的警示。与用户基础雄厚的360相比,瑞星在企业级市场的优势并不明显,且这种优势的基础并不牢固。瑞星仅利用登陆资本市场的机会来进行对抗,是机会不大的,关键在于登陆新三板之后要怎么做。
慢公司未必没机会
瑞星是一家典型的慢公司,转型慢,战略制定慢,落地执行慢,还带有很强的旧时代烙印。但瑞星更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慢,而在于能否打破思维定势,从原有的商业理念中走出来。软件类产品原本就是标准化,可在线上进行销售的,用传统商业模式去做一定是低效率的。
眼下的互联网已不再是PC端的天下,移动互联网才是主战场,这是大势所趋。瑞星虽然在大众用户市场已没有多少机会,但未来的移动企业市场,办公市场仍存在较大机会,瑞星应对后面的形势有清醒理解,不要沉浸在原来的商业模式中出不来。
未来的企业市场,一定不会把软件当硬件卖,而是要从软件周边去寻找机会,而用户规模则是你能否有机会的生命线。瑞星目前仍有9万家企业用户,在企业安全市场有一定地位,接下来要做的是不断扩大用户规模,以应对360、阿里巴巴、百度等大企业进军企业安全市场所带来的挑战。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拥有一个明确的市场策略至关重要。
企业级安全市场的特点是很大,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个性化服务。大公司擅长部署成本较低的广义服务,抛弃繁杂琐碎的服务环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对于瑞星来说就是莫大的机会。瑞星虽然是个慢公司,但在服务环节的精雕细琢,反而能让用户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能为用户解决各种问题,把服务做好做细致,对瑞星来说就可以体现出价值了。
从2016年的市场状况来看,移动企业安全市场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瑞星在里面参与竞争并不是没有基础,只是要看有没有创新性玩法出现。瑞星在企业级市场耕耘多年,算是个先来者,对用户需求的把握较强,深知用户痛点。接下来应该做的是,好好利用自己拥有的这些优势,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符合价值规律的创新性打法,只有在这个市场中有所作为了,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危险。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短处,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长项,有些事情是大公司不会去做的,而有些事是小公司做不了的。瑞星如果能扬长避短,正确认识前方的竞争形势,机会还是有的,前提是要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弊病做根本性改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方略出来。
4月5日,瑞星登陆了新三板,而在此之前瑞星的公开转让信息已在股转系统公布了三个月。瑞星可能没机会从这里获得公众融资,但也有可能让战略投资以较低的成本进入。
瑞星此次登陆新三板的另一个可能是,公司已找到了战略投资,正在酝酿新一步的资本动作,希望能通过市场公开出售的方式完成入股。但不管怎么说,瑞星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目前高度集中的股权状况必须要得到根本改变,而且要看外部资本能否发现机会,是否愿意进入。瑞星控制者能否对资本有开放心态,就很关键。
伴随着资本运作同时进行的内部调整,观念转变,也会成为瑞星将来能否成功的最大变数。老牌公司都不免面临转型难题,但在一个市场已被推倒重来的状况下,成功完成转型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当然,这只是可能性之一,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瑞星电商产品及渠道
电商方面,瑞星销售的产品仅包括瑞星安全卡套、瑞星安全Wi-Fi及瑞星企业终端安全管理系统软件(ESM)SOHO版。在京东、淘宝、亚马逊和苏宁四大电商渠道上,2014年合计销售38.72万元,而2015年1-7月合计销售额急剧萎缩至2.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