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庚成
蓝天白云下,苍松、奇石,一群放牧的牛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你可领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份寥廓和深远以及“天穹压落、云欲擦肩” 的那份豪迈和洒脱……这里可不是北方大草原而是闽南第二高峰——仙洞山上的别致风情。草原上那堆黑色的石头在寒冬的山风中坚强地挺立着,圣洁、优雅、高贵、静美,似乎又带着一丝无法言说的悲凉与苍寂,石洞中几百年的庙宇承载了多少故事,多少梦想,多少愿望,它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将仙洞山的美景映衬无余。
仙洞山位于平和县芦溪镇小芦溪北部,毗邻永定下洋、大溪、湖坑,海拔1530.30米,山顶较为平坦,有上千亩的高山草原,山上最为出名的是“九鲤仙师”庙。《平和县志》载:庙状如洞,由石材砌成。长4.7米,宽4.5米,高4.7米,顶部拱状,由23条石板覆盖。庙中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书“九鲤仙师”。中有两桌,供奉九尊菩萨,高约30厘米,旁有两床。庙外有石板埕,面积187平方米,周有围墙,墙高1.5米至3米不等。有诗为证:
平永相连仙洞山,苍松奇石互参差。
常年云霭绕峰顶,四季山风透骨寒。
远眺江山如锦绣,近邻恰似登云天。
风云变幻根基固,古洞幽深隐神仙。
关于“九鲤仙师”庙的传说很多,永定和平和民间流传的也不大一样。但相同的是“九鲤仙师”已成为客家人和闽南人共同的民间信仰,而这种信仰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祈梦”。
资料显示,九鲤仙师其实就是何氏九仙,因此在仙洞山庙中供奉着应该就是中国的梦神——何氏九仙君。何氏九仙君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汉武帝时,元始天尊神游玉京山,见到南蛮闽地教化未开、刀耕火种、缺医少药时,因而生出恻隐之心。那由九股真气聚成的圣莲宝座竟与天尊心意相通,在感应此念后便化为仙真之形显现,天尊知其意而派其下界教化众生。临行前,天尊赠言到:“大道无形,且五色令人目盲,你等下凡,需以心为镜,以梦为灵,感悟世事,点化世人。”随即,九仙一起来到福州投胎做了闽郡太守何任侠之子,然而这九个儿子,除了老大的额头中间有一只眼睛外,其余八人均双目失明。
九仙在世33年,随着喜欢道教的何任侠一起在家读经修行。忽一日,九子对太守夫妇说:“蒙父母亲恩,生我血肉之躯,养我残破之身,现在尘缘已尽,也该是我等离去的时候了。”言毕九子鱼贯而出,到了闽江之滨,每人都用闽江龙津之水清洗双目,顿时目开眼明、炯炯有神。随后,九子一路飘然南下来到兴化湖边(今莆田市仙游县九鲤湖)结庐而居,除炼丹外便四处教化百姓、泽被四方(因此现在福建各地皆有九仙胜迹与传说)。
九子在闽地云游教化众生九年后,回到兴化湖边,此时有九尾鲤鱼跃出水面,九仙每人拿出一颗金丹抛入鲤鱼口中,金鲤的头顶上顿时生出龙角腾空而起,九仙跃然而上,骑着金鲤鱼升天而去。此后,兴化湖便改名叫九鲤湖,所在之地亦称仙游县。此后,九仙按照天尊的旨意:“以心为镜,以梦为灵,感悟世事,点化世人。”
相传九子云游到平和与永定交界的一处高山时,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方园绵延百里,俯视山下,奇峰错列,然顷刻突变,大风阵阵,白雾蒙蒙,飘来涌去,变化无穷,一忽儿点点碧峤争露,一忽儿茫茫云海翻腾,如处仙境。于是,九仙便在这山峰的山洞小住,以梦点化世人,泽被黎民苍生,声名远播。一天,山下芦溪镇西新村和秀芦村的几个村民到山上采摘药物,在仙洞山顶上休息时,在睡意朦胧中,有仙人托梦说,主峰山洞里有很多白银,梦醒后的村民突然看见一只白兔,村民们上前去追,追着追着白兔钻进了一个洞内,于是村民们用随身带的工具开挖,挖着挖着竟然挖出了一坛坛白花花的银子,而白兔却不见踪影了。村民深感此系神明所赐,为感恩,他们请来师傅在山顶上修了一座神庙,用香樟根据梦里九位仙人的形象刻成九尊佛像,然后修筑了一条道路,并把这座山命名为“仙洞山”,把庙宇命名为“九鲤仙师”庙。日后,这座山顶上的神庙成为了山下客家人和闽南人共同膜拜的神灵。
世道沧桑,“九鲤仙师”庙历代有得道和尚主持,香客不断,或祈求或圆梦,极其灵验。如做伞坊工匠,在山中曲径徒步而上,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行至半山怨叹说:“何必到山上来求神。”当夜睡梦中,忽闻仙师说:“白纸漆油烟,何必上天来求仙”。翌日早晨上殿烧香敬拜,百般忏悔,祈求仙师庇佑,来年生意兴旺。果然灵验,捐赠百两白银答谢,并劝众人从善,才能有好报。
其实,类似“九鲤仙师”的祈梦在莆田仙游的九鲤湖很早就有,九鲤湖是我国汉族居住区祈梦文化的发源地,何氏九仙是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司梦神灵,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其祈梦程式自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堪称为研究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六朝太府卿郑露、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明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及近代一些政要都来过这里游览、祈梦。
九仙信徒主要分布在莆田、仙游、福州、闽南的厦漳泉及东南亚一带。梦神九仙与海神妈祖遥相呼应,一山一水俱得精神。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同样,几百年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以梦文化为题材的梦验故事也给仙洞山的“九鲤仙师”庙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神往。
祈梦者一般是为了卜问前程及运道吉凶而来请求九仙予以预示。据传九仙赐梦多为隐语,过后始验。祈梦者必须怀虔诚、崇信之心,来前要吃素斋,还要清心寡欲,一心念着求仙赐梦之事,专程而来,无所牵挂,方能得有灵验之梦;否则,将无功而返。
相传清雍正时期,在家从事烟叶生意的平和县芦溪镇东槐村村民陈师助于1723年春天来到仙洞山观光和乞梦,祈求鲤仙为他指点迷津。是夜,陈师助住宿仙洞,焚香叩拜之后,须臾间进入梦境。朦胧间仿佛望见仙翁手持拂尘跚跚来到跟前,对他言道:“陈生一片虔诚之心来到这里,为求前景如何?仙人不负你所望,请看梦示,以实现你平生的夙愿”。接着仙翁指引他来到一条大江边,江旁有一块石碑隐隐约约写着“汉口”两字,而后仙翁又引他到一个操练场,一个高大魁梧的将军手握一把大刀向他走来,说:“你有百步穿杨之技,胸怀报国之志,大刀送给你。”仙人为他的心事揭示梦兆,陈师助不甚了解其意,要求仙翁明喻,瞬间仙人不见了,醒来梦幻情景却历历在目。
过了一个月,湖北汉口的一个朋友前来邀请陈师助到那边做烟叶生意,陈师助有点领悟当时梦境中“汉口”两字的意思,于是欣然答应,带上他的家眷前往汉口从事烟叶交易,生意果然兴旺,而后全家定居武汉经商。陈师助生性好弄刀舞棒,生意之余常到邻居的弓矢馆就武,苦练武功,并练就百步穿杨之技,单刀银舞之光。清雍正五年(1727)四川大金川戎狄之寇,屡次扰乱,烽烟叠起,危及官府,川陕总督岳钟奇挂帅,征讨失利,乃出榜招纳天下豪杰,陈师助决定弃商从军,即往湖广投军,当众比试武艺,单刀挥舞、弓矢穿扬,韬略精通,岳帅纳为随从护卫,转战沙场。出征数次,智勇善战,屡立战功,颇受赏识。岳元帅奏知皇上召见,皇上见其身体魁梧,武将之气,即敕封御前侍卫,特授湖广武昌游记。清雍正十年(1732)升任岳州参将,暑州、国州总兵官参府事,晋加二级,四个月后,授四川省成都府总兵。这真是印证了仙洞山的梦兆灵验。
同样,出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的平和县芦溪镇东槐村人陈先声也到仙洞山祈梦,受到九鲤仙师的点化,此后,果然科举顺利,平步青云。陈先声于清乾隆癸酉年(1753)科举中进士,文彩横溢,独具一格,乾隆御赐“明通进士”,授建宁县教谕,后调任台湾凤仙县教谕,1760年升任浙江省汾永县县令,1766年升任翰林院编修。他为官一任,政绩辉煌,满袖清风。宰相蔡新有诗赞曰:“学业淹通博极五车载满,官方节介携来满袖清风。”
仙洞山不仅是个祈梦的好地方,还是平和县革命的“小延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曾驻扎在仙洞山寺庙里,开展闽西地区革命活动。三年的游击战争中,这里更是闽西南革命指挥中心。魏金水、王直、熊兆仁、刘永生等革命前辈在仙洞山运筹帷幄,决胜闽西南。寺庙中和尚奇定师傅带着徒弟到平和芦溪的西新、秀芦、漳汀和永定的大溪、下洋、湖坑等乡村化缘,大力支持红军游击队。1948年省伪保安二团吴子高匪部进驻小芦溪,获悉庙里和尚支持红军游击队,派兵围剿仙洞山,烧毁寺庙6间平房,将奇定师傅押解到匪团部——小芦溪蕉林兜陈氏家庙。匪军对奇定师傅严刑拷打,逼问红军游击队的下落。奇定师傅受尽酷刑,一口咬定“不知道”。奇定师傅回到广东大埔后不久就去世了。经过这一浩劫,仙洞寺庙逐渐荒芜。但洞中“九鲤仙师”神位依然存在。解放后,临近的永定大溪乡关山村、凹下村等地的男女信士,每逢初一、十五上山虔诚敬拜,香烟缭绕。每隔三年,芦溪镇东槐村民“三义尊王”的进香队伍,敲锣打鼓,彩旗招展,浩浩荡荡到仙洞寺庙进香。
洞府名山是大道、大美在人间的投射,是可感可亲的人间仙境。仙洞山不是很高,道场的文化却渊源悠久,并始终保持着纯朴、秀美、自然天成的形象,就像深处闺中的处子,虽然生机勃勃,但尚不为多人所识。那种关爱社会、关爱人群、关爱众生,又关心天人之间、万事万物、自然生态的和谐和变化发展的观念值得研究和借鉴。
如今人们对神的祈梦或许成为历史,而更多的是一点山水,万缕情丝。曾有多人询问登仙洞山之动机目的,要对神祈求些什么?细想起来真没有什么世俗功利对神祈求,大部分为兴之所至,适性而已。当然,人都有趋赴吉祥美好的心愿,这有助人之德行,因为现在很多人只追求技术发展,忽视人类的道德与价值观,使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的视城中。人非神仙,都难予绝对免俗,关键在于提高修养和素质,不断洗涤庸俗。古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天下名山胜水钟灵神秀,利用闲暇抽身到山野中去,到溪流中去,去登山、去游历,增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启迪人生进取的灵智。拥抱大自然,那就是拥抱自己的生命!
(本文的部分故事根据陈良汉提供的材料和民间流传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