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与粮食安全的认知研究及对策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

2016-06-01 11:44
陕西林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安全公众对策

雷 超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省林业厅,西安 710082)



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与粮食安全的认知研究及对策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

雷超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省林业厅,西安 710082)

摘要:以西安市市区为对象,通过间隔随机抽样、专家设计调查内容与项目、公开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研究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与粮食安全的认知现状,结果为大多数公众支持发展转基因技术,但反对转基因技术用于粮食生产;公众信任的信息来源依次是科学家研究成果、政府公告,不信任的信息来源是网络传言,有66.2%的公众认为转基因粮食安全、31.1%的公众认为转基因粮食不安全,公众偏向于实用进口转基因粮食,但偏向性不明显。针对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不能不寄希望于转基因技术,而大多数公众又反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粮食生产的现实,有关机构应从提高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并使公众信任两大方面应对。

关键词:公众;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粮食;安全;对策

转基因技术不但是可应用于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而且可以发展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应用于粮食生产时,既要注意技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更要保证粮食的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转基因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2],同时面对出现的转基因粮食,科学家、民众、政府、媒体等都从伦理道德、粮食安全、高新技术等视角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公众对于转基因粮食安全性的质疑还没有彻底解决[3,4]。

公众作为最终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在粮食领域应用的态度是决定转基因粮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他们对转基因技术在粮食领域应用的认知和态度若被曲解,或被国内外敌对分子利用,其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转基因粮食不安全情况自身[5],基于公众视角的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调查有重大现实意义[6],为此,我们以西安市为对象进行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与粮食安全的认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研究方法

1.1样本的选取

选择人口众多,流动性人口也相对较多,文化层次、家庭收入、男女比例、年龄比例均衡,具有代表性的西北五省最大的城市——西安市作为样本选取地点。

首先按照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数量比例,对西安市各行政区域进行随机抽样,选出编号A~Y共25个抽样区域,然后在按照人口比例对选定的抽样比例选取编号为1~500共500个样本,即样本总量为500(表1)。

表1 样本地域及对应数量和百分比选取结果

为了保证样本的随机性,采用调查员间隔一定距离抽取一居住单位(包括学校和科研机构等)的做法,并在每次调查中随机抽取一个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7份,其中有效答卷476份,问卷回收率97.4%,有效率95.2%,调查有效。476份有效问卷的样本特征信息如表2。

1.2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除要求统计样本基本特征信息外,重点关注:对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粮食的认知程度、对待转基因技术和粮食的态度、对不同论述对象及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对待转基因粮食的态度。对不同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水平[7-9](表3)。

表2 有效问卷的样本特征信息

表3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1.3数据整理分析

运用Excel办公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码和录入,运用Excel办公软件和IBM-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粮食的认知程度

2.1.1公众对转基因粮食安全的认知程度转基因粮食的终端消费者是广大民众,所以,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在粮食领域的应用及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最具话语权。与此同时,国家政府、新闻媒体、科学家、学者等一系列信息源关于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最新消息的发布接收者或作用对象也是广大民众。从图1可知,公众对转基因粮食了解程度自我评价为熟悉和不了解者比例最低,分别都为17.0%,而83.0%公众对转基因粮食安全有一定了解,说明大多数公众对事关自身安全或利益的转基因粮食问题比较关心或比较了解,而也有17.0%公众没有去了解转基因粮食,对转基因粮食不关心。

2.1.2公众对转基因粮食相关名词的认知程度对相关专业基本名词的了解程度可一定程度反映被调查者对该专业的认知深度和认知准确性与可靠性。由图2可知,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最基本、最常见的四个专业名词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认知,但并没有达到全民皆知的程度,其中对基因、杂交这两个名词的了解比例分别为最高(85.2%)和最低(28.9%),表明还需要加大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粮食方面的基础知识普及。

图1 公众对转基因粮食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

图2 公众对转基因粮食相关名词的认知程度

2.1.3公众对不同转基因粮油作物的认知程度由于公众饮食过程中对粮油种类的选择及关注程度不同,以及新闻传播等原因,社会公众对不同转基因粮食作物种类的认知程度也会不同。图3表明,受调查公众对5种粮油作物的认知比例为6.8%~53.6%,不同作物认知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水稻、玉米、油菜、土豆;对转基因大豆认知比例最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食用油中大豆油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大豆原料差不多全部为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对转基因水稻认知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在全球居领先地位,为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社会公众熟知和认可,转基因水稻也因之而为较多公众所认知;对转基因土豆认知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土豆虽为常见蔬菜或食粮,但用量不高,加之新闻较少涉及。

图3 公众对不同转基因作物认知程度

2.2公众对待转基因技术和粮食的态度

公众对一件事物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众的行为偏向,公众对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粮食的态度是制定保证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参考。

2.2.1公众对待转基因技术的态度从图4可以看出,对转基因技术持支持和非常支持态度者占49.0%,远远高于反对和非常反对者占比(25.0%),表明公众对转基因新技术持积极的态度。

图4 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不同态度的分布

2.2.2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用于粮食生产的态度从图5可以看出,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用于粮食生产持支持和非常支持态度者占31.0%,远远低于反对和非常反对者占比(53.0%),表明大多数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用于粮食生产持反对意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公众认为,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粮食对人身体安全不能提供可靠的或令人信服的保障。

图5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用于粮食生产的不同态度分布

2.2.3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优点、优势认知情况从图6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转基因食品的优点、优势在于性价比高、营养丰富,但也有几乎1/4的被调查者对转基因食品优点优势不清楚或没有发现。

图6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优点优势的认知状况

2.3公众对关于转基因粮食的不同信息来源信任度

从图7可知,对不同来源信息信任的公众平均比例(57.3%)高于不信任的公众比例(22.4%);对7种常见的不同信息来源,公众的信任比例为14%~88%,从大到小依次为科普讲座、研究成果、政府公告、大众传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传言,对政府公告、研究成果及科普讲座传播的信息80%左右公众信任,而对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最普及和常用的网络、广播电视信息信任的公众比例却较低;对7种常见不同信息来源,公众的不信任比例为3%~40%,对政府公告、研究成果及科普讲座不信任的公众比例较低,对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信息不信任的公众比例较高;最信任的信息来源是科普讲座,最不信任的信息来源是网络传言;60%(超过一半)的公众信任大众传言,这些说明(1)不论转基因粮食的信息从哪里来,公众偏向于相信而不是怀疑,这符合人类的认识特点和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2)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与信息源的权威性直接相关,而与媒介的转播速度、范围不直接相关,科学性、权威性越强信任度越高,符合公众对权威信息更值得信任的普遍心理特点;(3)人潜意识的会相信别人的观点,在对信息的信任方面也存在从众心理。

图7 公众对不同来源信息的信任度

2.4公众对待转基因粮食安全性的态度分析

2.4.1公众转基因粮食安全性的认知态度从图8可看出,认为转基因食品很安全和安全的公众比例为66.0%,远远高于认为不安全和很不安全的公众比例(30.0%),表明大多数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认可的,但也不能轻视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和很不安全的人员,还需要通过事实和有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转变这部分人的认知态度。

图8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认知

2.4.2公众对食用粮食是否为转基因粮食的关注状况从图9可知,经常和偶尔关注食用粮食是否为转基因粮食的公众比例为58.0%,远远高于很少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的人员比例(24.0%),表明超过一半的公众较多地关注着食用粮食的基因来源。

图9 公众对食用粮食是否为转基因粮食的关注状况

2.4.3公众食用国产和进口转基因粮食及制品的情况从图10可知,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转基因粮食及制品,食用很多和经常食用的公众比例都低于很少和不用的比例,同时公众食用很多和经常食用进口转基因粮食及制品的比例高于国产,公众很少和不食用进口转基因粮食及制品的比例低于国产,说明公众食用转基因粮食及制品的习惯还没有普遍形成,同时对进口转基因粮食及制品有食偏向,尽管偏向性不明显。

图10 公众食用国产和进口转基因粮食及制品状况

3结论及应对公众关注转基因粮食安全的策略

(1)本研究结果为,被调查的83.0%公众对转基因粮食安全有一定了解;对基因、杂交、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粮食等4个最基本、最常见专业名词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并没有达到全民皆知的程度;公众对大豆、水稻、玉米、油菜、土豆等5种不同转基因粮油作物种类的认知程度不同,水稻、大豆这两种我国主要粮油作物的认知度都在50.0%以上,常用或在同类中占比较高的粮油种类认知度高;对转基因技术持支持和非常支持态度者占49.0%,高于反对和非常反对者占比(25.0%);对转基因技术用于粮食生产持支持和非常支持态度者占31.0%,低于反对和非常反对者占比(53.0%);普遍认为转基因食品的优势在于性价比高、营养丰富,近1/4被调查者对转基因食品优点优势不清楚;认为转基因食品很安全和安全的比例为66.0%,远远高于认为不安全和很不安全的比例(30.0%);经常和偶尔关注食用粮食是否为转基因粮食的公众比例为58.0%,高于很少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的公众比例(24.0%);对政府公告、研究成果及科普讲座传播的信息80%左右公众信任,而对网络、广播电视信息信任的公众比例却较低;公众食用很多和经常食用转基因粮食及制品的习惯还没有普遍形成,同时对进口转基因粮食及制品有食用偏向。总体说明大多数公众了解并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却又反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粮食生产,且对科学家科研结论和政府公告信任度高。

(2)面对随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不能不寄希望于转基因技术,而大多数公众又反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粮食生产的现实,有关机构应从提高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并使公众信任两大方面应对。

提高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第一是借鉴转基因安全管理体系较完整的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将其“中国化”,建立和完善中国转基因食品管理法规体系[10];第二是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粮食监管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转基因粮食安全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监管对象要包括转基因粮食对人、动植物(包括微生物)以及生态环境,监管内容要包括转基因粮食的种植、加工、贸易以及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和试验等,要对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11];第三是构建高效的转基因粮食安全监测、报警、应急处理系统,建立覆盖范围广大的转基因食粮食安全性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口、出口转基因粮食及其农业产品应相关信息库以及各品种转基因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安全性数据库,定期、不定期通过网络等渠道发布转基因粮食安全性相关的监测结果甚至是预警信息,对转基因粮食进行长期、连续检测;第四是建立并完善转基因农作物“逃逸”或“合法释放”后对生态系统的风险监测、安全性评估及处理方案;第五是改革和完善我国转基因粮食流通环节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增加容许残留量标示,标示生产商、销售商和销售区域或销售范围,标示外形、口味、营养等不同于传统非转基因粮食的地方以及是否会对人和动物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粮食及制品信任度,第一是继续加大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粮食安全性宣传工作,尤其是城镇结合部以及广大偏远农村;第二是在宣传转基因粮食安全性的同时,应宣传转基因粮食优势,尤其是产量高、营养丰富等普遍被公认的优势;第三是通过政府公告、科学研究成果,发布关于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结论;第四是赋予公众关于转基因粮食及其他农作物安全评价标准、监管制度的参与权,调动公众制定、决策等有关转基因技术在粮食领域应用活动的积极性,从思维到行动逐步转化公众转基因粮食消费行为。

参 考 文 献

[1] 张敏恒.转基因作物与农药[J].农药,2000,39(4):1-5.

[2]王晨光,许文涛,朱鹏宇,等. 转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5,36(17):288-295.

[3]Jonas DA,Elmadfa I. Safety consideration of DNA in food. Annals of Nutrition & Metabolism [J].2001,45:235-254.

[4]Conner AJ,Glare TR,Nap Jan-P. The relea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nto the environment[J].The Plant Journal,2003,33:19-46.

[5]姜萍. 传媒视角下科学家、媒体、公众与转基因技术关系研究的讨论[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0-24.

[6]冯良宣.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7]胡卫中.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8]张郁,齐振宏,黄建. 基于转基因食品争论的公众风险认知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137.

[9]于燕波,叶凌凤,康定明.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认知比较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3):11-18.

[10]王宏宇. 非传统视角下的粮食安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1]刘思维. 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湘谭:湖南科技大学,2012.

Public Perceptions on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in Relation to Food Safety

LEI Chao

(1.CollegeofForestry,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2.ShaanxiForestryDepartment,Xi’an710082)

Abstract:Random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public perceptions on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in relation to food safe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most public people are in favor of the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but oppose to its use in the food production. The trustable information source comes first of the scientist research followed by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he most distrustful information sources are the rumors from Internet. 66.2% of the public believe tha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 is safe and 31.1% not, who prefer more to imported food. In order to solve the trust conflict between food safety and public perception on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afety of GMF and increase the public trust on the technologies.

Key words:Public people;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ologies;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afety;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6)02-0076-07

作者简介:雷超(1986-),男,陕西蒲城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产权交易管理等工作。

收稿日期:2015-07-18

猜你喜欢
安全公众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