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枣栽培技术发展历程及展望

2016-06-01 11:38高文海
陕西林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栽植历程展望

高文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我国红枣栽培技术发展历程及展望

高文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概述了我国枣栽植历史进程中品种、栽植模式、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过程,以及未来我国枣品种和栽植技术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枣;栽植;历程;展望

枣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上游,有7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重要的医疗保健价值,淀积了我国红枣博大精深的药食文化。在红枣漫长的栽培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红枣品种的引种扩散、变异驯化和生态进化,枣树栽培品种日益丰富,分布范围愈加广泛。在我国700多个枣品种中,50多个主栽品种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除黑龙江、吉林和西藏外)的不同栽培地区。

近30年来,红枣栽培技术的发展进步,促使我国枣品种分布格局和栽培技术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四旁栽植到规模化种植,从乔化粗放管理到矮化密植栽培,从露地栽培到设施栽培,我国红枣栽培技术由粗放管理向现代栽培模式发展。纵观我国红枣栽培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传统栽培时期和现代高效栽培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制干品种为主,枣树以高大乔木、稀植或四旁栽植为主,枣园管理粗放,效益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枣鲜食品种生产和栽培新技术不断进步,开启了红枣产业高效栽培的新纪元。

1枣栽培品种的发展

传统的枣产品主要以干制红枣和蜜饯为主,由于鲜食枣不易保存和运输,货架期较短,加之受当时交通条件和物流落后的限制,优良鲜食枣品种不能远途运输和销售,枣的商品化生产主要以本土制干品种为主,鲜食品种极少进行规模化生产。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公路交通和物流业的发展,为鲜食枣的运营销售创造了快速便捷的条件,极大地激发了鲜食枣市场活力,枣作为鲜食水果走进了百姓生活,伴随着鲜食枣的规模化生产,才开始了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梨枣是我国第一代鲜食枣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进行规模化种植的红枣品种。20世纪80年代后期,梨枣作为鲜食型水果引起了枣农和消费者的特别关注,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栽培中心,在我国北方枣区迅速发展。梨枣具有适应性强、易管理、产量高的栽培优势,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很快得到了普及[2]。晋陕黄河沿岸、山西省运城地区和陕西省渭南地区是梨枣的发源地和栽培中心,鲜食枣市场的持续升温,使梨枣面积迅速扩大,北方地区纷纷引种栽培,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甘肃、宁夏等地大面积种植。1990年,全国梨枣栽培面积已经超过15.3万hm2。

20世纪90年代末,冬枣在黄河下游地区被发现,这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因其品质酸甜适口,果肉细腻酥脆,品质极优,很受消费者的青睐,河北黄骅和山东沾化是冬枣的发源地,也是冬枣栽培最早的地区,栽培面积最大。2000年以后,冬枣做为第二代鲜食枣品种在全国各地引种栽培。在北方枣区东经110゜以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上),从陕西东部渭南地区至东部沿海地区均有规模化栽植。南方地区的四川、重庆、安徽、上海、湖南、云南等地区均有小面积栽植。 2005年全国冬枣的总面积达到33.3万hm2。

随着冬枣面积的不断扩大,冬枣的市场供应趋于饱和,价格下降,效益下滑,特别是2005年以后,由于受到秋季阴雨的影响,冬枣成熟期裂果烂果严重,效益下降。这时主栽品种需要重新选择,栽培技术需要突破和创新。一些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通过良种选育或引种试验,筛选出更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适生良种。如宁夏的“灵武长枣”、陕西的“七月鲜”、山东的“大白玲”、“金丝4号”、河北的“月光枣”、北京的“京39”、重庆的“猪腰腰枣”、云南引种的“金丝四号”等,这些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栽培,枣品质有着显明的地方特色和地方烙印。而冬枣的优生区通过则通过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红枣的栽培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红枣栽培模式的发展

2000年以后,我国红枣栽培的分布格局逐渐发生着改变,西部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贵州、云南等省通过东枣西移和北枣南移引种工程,红枣栽培面积越来越大,而东部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传统栽培区面临着病虫害严重、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栽培面积减少。

我国传统的红枣栽培模式主要以乔化栽培,粗放管理为主,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是我国红枣生产的5大产区,每个产区都有自己的主栽品种。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畜提供的有机肥来源严重短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加之,在传统粗放的管理条件下,枣树抵御低温、降雨、病虫的能力下降,裂果及病虫害发生严重,传统栽培区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值仅1.5万~4.5万元·hm-2,效益低。

而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新疆、陕西等地的戈壁滩地、沙漠地带、黄河沿岸滩地,土地资源丰富,海拔高,光照充足,特别是降水量少、温差大的气候优势,为红枣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

随着红枣产业的发展,地区间的相互引种和交流愈加广泛,东部半湿润地区的一些品种被引种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新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甘肃、宁夏、新疆、陕西等地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其中,新疆总面积46.7万hm2,占全国红枣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占全国干枣产量的70%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制干枣生产基地[3]。西部红枣产业的崛起,打破了我国传统五大枣区的分布格局。

图1 枣传统栽培模式:稀植、乔化、粗放管理

伴随着红枣栽培面积的扩大,一些新的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得到了研究与应用,新疆枣区以直播建园、宽行密植栽培等技术为主;银川毛乌素沙地,通过土壤改良技术进行露地制干枣和设施鲜食枣栽培;陕晋黄河沿岸滩地地区进行鲜食枣防雨栽培和促成栽培。这些新的红枣栽培区在新的栽培模式下,利用西部大面积荒漠沙地种植红枣,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扩展了红枣优生区的栽培范围。

同时,我国南方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安徽、上海等地,枣栽培面积也在增加,南方枣区主要以鲜食品种为主,各地区通过引种、驯化,进行北枣南引,将北方的鲜食枣品种在南方地区进行规模化种植,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云南省引种栽培的'金丝小枣',面积已发展到870多hm2,单位面积产值30万元·hm-2以上。

图2 第一代鲜食品种-梨枣

3枣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增强,红枣栽培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红枣栽培技术先后经历了自然栽培阶段、以防雨为目的的避雨栽培阶段、以促早熟为目的冷棚栽培阶段和温棚栽培阶段,一步步实现了鲜食枣产业技术的转型升级,红枣设施栽培的比重越来越大。

红枣设施栽培与其它果树比较起步较晚,始于2000年以后,最早的产业化设施栽培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东部地区的陕西大荔试验与种植,主要是以避雨为目的搭建的简易防雨棚设施。从2005年开始,使用竹竿、木棍等材料开始搭建防雨棚,防裂效果显著,解决了鲜食枣遇雨裂果的问题。

图4 早期搭建的竹竿防雨棚

2008年第一个冬枣冷棚栽培在陕西大荔县许庄镇成功,第一茬果在8月中旬采收,比露地冬枣提前20~30 d,最高售价达到76元·kg-1,效益达到30万元·hm-2以上。冷棚栽培的高效益、高回报激发了枣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鲜食枣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2010年,枣农在冷棚栽培的基础上进行保温覆盖,建立春暖大棚,将冬枣的成熟期提前到7月上旬,产值达到57.0万元·hm-2。

图5 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冷棚面积4 700 hm2,2014年产值1.2亿元。

图6  陕西省大荔县冬枣春暖棚

陕西大荔枣区2012年开始进行温棚栽培,使冬枣成熟采收期提前到6月下旬,平均单位面积产值提高到90万元·hm-2。2014年通过技术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冬枣成熟期提前到6月上旬,单位面积产值达到了135万元·hm-2。同时,宁夏灵武长枣栽培区,利用日光温室种植鲜食枣,通过沙地改良,进行设施鲜食枣栽培,效益显著[4]。

图72014年陕西大荔县两宜镇仁和村枣农李某(右一)0.16 hm2温室冬枣产值23.7万元

图8 宁夏某公司在灵武市改良沙漠土地上建立长枣枣

设施温棚栽培大棚48个,年产值140万元

我国南方枣区也开始进行枣的设施栽培,通过引种驯化栽培,使枣的非优生区或不适宜区变成了优生区,扩展了枣的栽培范围。云南的永仁、元谋、宜良等县对冬枣、金丝4号等品种进行避雨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5]。

图9 云南省仁县金丝4号栽培

红枣设施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红枣的栽培效益突增,目前,我国红枣设施栽培面积已达到12万hm2。南方枣区和北方枣区设施栽培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南方枣区降水量大,枣成熟期容易裂果,主要以避雨栽培为主,北方枣区海拔较高,光照资源丰富,温差大,以促成栽培为主。

4红枣栽培技术展望

4.1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化良种

我国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红枣栽培区域的自

然、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我国500多个栽培品种中,通过品种的交换、引种或自然选择,各地区选择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一旦进入市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大荔冬枣、陕北蛤蟆枣、云南金丝枣等。

4.2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效栽培模式

随着农业栽培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不断出现,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目前红枣栽培模式主要有适宜机械化种植的宽行密植栽培[6]、防雨抗裂果的防雨栽培和促进早熟的日光温室栽培、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栽培、钢架塑料大棚栽培等。同时,栽培技术不断更新,从以前的单膜覆盖,发展到双模覆盖或多层膜覆盖。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栽培模式,使红枣产品更加多样,品种个性和地域个性更加鲜明。

4.3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优质化

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优质化生产是高效农业的基础,在提升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生产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农业机械化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能开拓大的销售市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红枣基地面积会越来越大。

参 考 文 献

[1]时明芝,梁学军,王星楼.山东聊城地区梨枣引种及促进结实的研究[J].果树科学.1998,13(4):332-335.

[2]续九如,梁燕.北京地区梨枣引种及促进结实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通讯,1993(1):27.

[3]周丽,杨伟志,王长柱,等.新疆红枣优生区研究[J].果树学报,2015,32(3): 453-459.

[4]唐文林,潘 禄,赵 树,等.灵武长枣设施早熟栽培试验初报[J].宁夏农林科技,2008(5):21.

[5]李亚名,刘祥涛,吴庆川.鲜枣设施栽培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30.

[6]周丽,王长柱,李新岗.新疆现代红枣栽培模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2):139-143.

Historical Review of and Prospective for Jujube Cultivation

GAO Wen-hai

(CollegeofForestry,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

Abstract:The jujube cultiv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was reviewed in terms of its varieties, planting model and facility techniques. Prospective for variety and cultivation model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China; Jujub; cultivation; historical process; prospective

中图分类号:S7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6)02-0044-04

作者简介:高文海(1963-),男,陕西长安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枣新品种选育和设施栽培等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枣良种“七月鲜”示范推广项目[2015]23。

收稿日期:2016-02-18

猜你喜欢
栽植历程展望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试析雪松移栽技术与养护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