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探讨

2016-06-01 11:29吴嘉川
保健文汇 2016年4期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效果

●吴嘉川

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探讨

●吴嘉川

目的:探讨脑康复治疗出血患者的介入时间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华西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0例,均行康复治疗,依据介入时间分为早期组(发病1个月内,n=50)与晚期组(发病1个月后,n=50),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对比P>0.05,治疗后早期治疗组为(69.9±6.2)分,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更优。

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临床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我国脑出血患病人数不断增加,该病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据统计[1]约90%患者遗留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亦加重社会与家庭负担。诸多研究证实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病情,进而提升其生活能力与日常功能,促使患者重返社会。但部分学者提出早期介入治疗会导致再出血风险增加,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为具体探讨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与临床效果的关联,现将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华西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0例,均行康复治疗,依据介入时间分为早期组(发病1个月内,n=50)与晚期组(发病1个月后,n=50)。早期治疗组中2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为48~79岁,平均(59.4±6.2)岁,其中45例偏瘫;晚期治疗组中29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为48~77岁,平均(58.7±5.9)岁,其中43例偏瘫。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

早期治疗组于脑出血发病1个月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后开展,晚期治疗组则于脑出血发病1个月后开展,内容如下:①定期更换体位,并指导摆放正确体位,医务人员每间隔2h辅助翻身,确保肢体在功能位;②辅助开展床上被动运动并指导床上自我练习,依据从近至远的顺序按摩患侧肢体并开展被动运动;③训练体位变化:抬高床头约30°,开展坐位训练,患者可承受时间在0.5h以上后隔天再抬高床头10°再行此训练,直到患者可维持90°坐位时间在0.5h以上。而后开展床边训练,主要内容为起坐练习,健侧与患侧都要开展;④训练坐位平衡:指导患者取正确坐姿,维持身体处于平衡状态,同时指导躯干旋转或前后左右活动;⑤训练站位平衡或与坐站转移:在训练站立或坐位全程应在双侧均匀分布身体重心;⑥训练上下阶梯或步行:患者负重能力逐渐提升,且站立平衡训练取得一定成效后指导开展迈步训练,训练平行杠内步行与上下阶梯;⑦训练吞咽与语言功能:用识字卡或书籍等开展语言功能训练,遵循从易至难原则,同时开展吞咽功能训练;⑧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患者自我穿衣、洗漱、如厕等活动,叮嘱家属可陪伴或辅助患者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45~60min,5次/周,持续30d。在整个康复治疗全程贯穿心理治疗,提升患者康复信心,进而提升其配合度。

1.3 观察指标

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早期治疗组(n=50) 29.5±3.3 69.9±6.2晚期治疗组(n=50) 30.7±3.8 58.2±5.7 t 0.384 6.497 P>0.05 <0.05

3 讨论

脑出血临床特点为病残率与致死率高,即使经过治疗病残率也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加重家庭负担。研究称[2]开展临床治疗时行康复治疗存活患者生活可自理者达90%,其中能从事较轻工作者占30%。但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当前康复医学不断进步,早期介入脑出血康复治疗取得一定成效。本组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早期治疗组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P<0.05),与报道相近[3]。这证实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明显减少致残现象,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予以改善。

脑出血后中枢神经具备功能重组与代偿能力,吸收血肿与周边水肿消退可恢复尚未完全坏死的组织,但其自然恢复能力有限,此时行康复治疗可加快康复速度并扩大恢复范围。正常状况下休眠脑细胞占相当一部分,中枢神经受损后调动休眠脑细胞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功能可恢复的理论依据正是大脑功能重组理论与可塑性。现代康复理论提出康复锻炼可强化神经肌肉功能与反应,将肌力改善,促使肢体运动更加协调,避免肌肉萎缩或关节痉挛。肢体运动可传送冲动至中枢神经,将脑皮质功能区血流增加,进而将易化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康复。但要掌握好最佳时间,大量研究证实脑出血后1个月内为最佳时间,康复治疗可开展于生命体征稳定状态下。康复治疗中神经促通技术可传入关节与皮肤感受器的感觉信息且传出大脑中枢运动冲动,恢复大脑皮层功能。且功能锻炼还可将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关节挛缩等废用性改变减少,亦可降低并发症如褥疮、尿路感染或下肢静脉血栓等发生率[4]。治疗中需患者配合,为此需将心理治疗贯穿康复治疗全程,以增强患者抗病信心,进而提升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1]李远红.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和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25):3360-3361

[2]魏强.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8):37-38

[3]唐秋发.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和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3):277-277,278

[4]李红萍,王建国,宋明浩等.综合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4):283-284

猜你喜欢
脑出血康复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抓住“瞬间性”效果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