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到了重新分配的时候了

2016-06-01 07:41
新传奇 2016年17期
关键词:路权中国式机动车



城市道路到了重新分配的时候了

有了“中国式驾驶”,一些交通违法行为最终酿成了一起起的交通事故,而这背后体现的是尖锐的路权矛盾,更是长期以来人们交通文化的一种缺失。

路权相争,谁该让谁

一辆大众汽车违法并线,妨碍到正常行驶的一辆比亚迪汽车,后者有些恼火,做了反击举动。大众汽车的驾驶者知错不改,继续强行并线,结果被撞了个四脚底朝天——一段比亚迪汽车上的行车记录仪所拍视频,前不久在网上流传得很火,也引来争议无数。

去年10月,济南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也引发了激烈讨论。事发时,一辆出租车刚刚靠边停车,骑电动车的女子想从左侧超车,但在她超车的一瞬间,不幸摔倒,被其左侧驶来同样正在超越出租车的公交车后轮碾压,当场死亡。这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现象,在多个城市每天都在上演,也由此引发了不少交通事故,但人车混行的局面并未因为事故的多次发生而得到改观。

两起交通事故的背后,体现的是尖锐的路权矛盾。行人、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共同使用这些原本已极度透支的公共交通资源。互相之间常常发生路权矛盾。

何为路权,简单来说,就是交通参与者的权利,是交通参与者根据道路交通法的规定,在道路空间和时间内,在道路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和规则。路权又分为上路行驶权、通行权、先行权、占用权。

路权如何分配,不仅是缓解城市拥堵的必答题,更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的需要。“中国式过马路”无视红绿灯、机动车之间抢道加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抢道“赛跑”、狭小马路上划出的停车泊位挤占了非机动车道、司机乱停乱放把马路当自家停车场……职能部门为此头疼,城市形象因此蒙羞。

从表面来看,“有待提高的市民素质”对交通乱象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甚至产生发散效应。不过,城市道路是公共资源,各种乱象的真正诱因是公共利益失衡,导致出现“路权之争”。

有专家撰文指出,既往的中国式路权分配过程中,始终存在过分偏向机动车,在机动车中过分偏向小汽车(公车和私家车)的倾向;与此相对,则是行人和自行车、公交车的路权被严重挤压。

当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被压缩到接近极限时,看似占尽先机的小汽车也没有得到通畅的交通环境。行人闯红灯、自行车向机动车“借道”,不仅让机动车不能畅快行驶,也让整体交通秩序陷入混乱。而因路权分配不合理造成的不公平感,则让行人和自行车主们即使明知自己违规,依然可以理直气壮,以致太多交通纠纷,都显得茫无头绪且无理可讲。

上述路权分配原则虽然不曾被正式提出或阐述,却贯穿于中国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全过程。其造成的结果是,在空间上,小汽车占据了交通干道的绝大部分;公交车则在与身手灵活的小汽车的劣势竞争中,勉强挤出一席之地。以北京为例,直至1997年设立第一条公交专用道,这一情况才有所改观;自行车、行人不仅无权占用主干道,在辅路上也被挤压到最低限度。在时间上,过街天桥、地道,虽然实现了人车分流,但行人为此付出的时间却大大增加。而在一些复杂的平交路口,当红绿灯的设计分别满足了机动车的直行、左转、右转的需求后,行人需要等待的时间已足够漫长,而分配给行人的通行时间却又压缩到很难从容通过路口。

不少专家提出,“中国式过马路”需要“中国式治理”,而“中国式过马路”需要“中国式治理”的重要方面,则是“在重新合理分配路权的基础上,让机动车给行人让出更多的时间,尽量将行人的路口等待时间减少到忍耐极限之内”。路权的重新分配不仅涉及通行时间的分配,亦应涉及道路空间的分配。

经过几十年发展,路权分配格局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重新分配似乎已经无处措手。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大上地铁项目,除了拉动经济的目的之外,纳入地下因素,缓解地面路权分配的失衡,也是重要的动因。但无论地铁如何发展,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仍然要回到地面。地面路权的再分配,仍然是绕不过去的难题。因此,有专家呼吁,我们的城市道路,到了需要重新分配的时候了。

交通事故凸显城市路权之争

交通文化的缺失

在呼吁路权重新分配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路权重新分配就能够避免交通事故,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乱象吗?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人们观念意识的重新树立,我们也该到了补补交通文化课的时候了。

曾有人提出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早先的汽车上,是没有转向灯的,那么,如何告诉别人我要转弯呢?

后来在一部黑白谍战片里找到了答案:我公安干警开的吉普车风挡玻璃后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箭头。要向哪里转弯,就手动把箭头朝那个方向转去,交通警察或者迎面来车来人,就知道你要朝哪里转向了。

这种原始的转向示意方式,存在了几十年,似乎也没有出过什么大的问题。幸亏那个时候车少,要是放在现在,大家可想而知。

今天的交通状况、特别是大城市交通,某些地方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马路乱象随处可见,交通堵塞家常便饭。上海正在开展的交通大整治,为此列出了十大顽症,有针对性地进行逐项整治。

细细分析起来,交通乱象既跟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车辆急剧增多有关,更与长期以来交通文化的缺失有关。

农耕时代,基本没有交通文化的影子。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方式,不需要有文化,有了文化也无处可用。那个时候,鞭子底下出方向,掌握方向的是鞭子和缰绳,左转或者右转,不是靠打就是靠骂。

工业时代带来了机械,也带来了汽车这件不同凡响的发明,从此之后对于调整方向,打骂不管用了,靠的是技巧。

在汽车时代的黎明,规则是十分粗浅的。在福特的故乡美国,醉酒开车是西部牛仔的标配,超速驾驶是上流绅士的脾气。那些好看一些的美国电影,不撞烂、炸烂几辆好车,都不好意思跟人提票房。随着汽车进入生活愈深,规则和文明才渐渐普及,由此带来的交通文化,在美利坚大陆流行开来。只是在一些人车拥挤的大城市比如纽约,汽车文明依然还是磕磕碰碰,乱穿马路乱开车的依然不是少数。

对于中国来说,是倏然之间就进入了汽车大国。汽车时代来得太突然了,还来不及进行交通文化的普及,小孩就成了大人。只是这样的激素型长大,缺少教化、缺少文明,就成了必然。比较奇葩的例子,就是很多人不清楚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到底是什么功能,常常以为是超车的车道,造成应急车道也和其他车道一样,经常有车在高速飞驰。清明假期沪宁高速常州段发生车祸,应急车道就被堵得满满当当。

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组织难度大,交通文化的繁衍,难度就更大了。比如,双黄线按照规定,好比是一堵实体的墙,不能有任何逾越;但是因为它实际上只是两根黄线,所以双黄线上调头屡禁不绝。比如,刷有黄线的街沿处是禁止停车的,但是一个外地司机违停被罚后,回答十分奇特:“以为刷黄线是这里的风俗。”比如,一对外国留学生驾驶无牌助动车被罚,竟然说在他们国家开助动车不用牌照。还有一个苏州男子,违法停车创纪录地达到105次,处罚时居然说,停车费一天要240元,违停罚款不过200元,还是划得来的。

规则、礼让、敬畏意识

上海交通大整治以来,上述的奇葩层出不穷,并且随着整治深入不断在升级奇葩的段位。如果不进行这样严厉整治,还无法了解竟然有这么多漠视交通法规、无视交通文明的事。这么多奇葩的出现,正是我们严格交通规则、严肃交通秩序、严管交通行为的最好时机,进而树立起全社会文明有序、规则至上的交通文化。

首先是规则意识。每位交通参与者,都处在与其他参与者互动、协调的过程之中,要让自己得到好的交通环境,唯一路径就是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有规则意识,人人才有交通自由。

其次是礼让意识。规则是硬件,礼让就是软件。规则之内、规则之外,总有一些不能完全涵盖的地方,需要靠判断、靠经验应对,这个时候礼让三分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礼让意识也是一个交通的余量,即使一方违规,另一方如有相应礼让意识,可以减轻甚至避免意外的发生。有一句上海话名言,至今另人印象深刻:“一只野乌蛋不大会有意外,两只都是野乌蛋就容易出事。”

第三就是敬畏意识。关于开车,以前有句名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三分对一秒,体现的就是一种敬畏意识。水火无情,车轮同样如此。握住方向盘,心中有敬畏,这是交通文化的精髓。

有文化和没文化是不一样的。汽车时代来得快了一些,结合交通大整治,补上交通文明、交通文化这一课,就显得更加迫切。

(《新民周刊》2016年第14期、《看天下》第345期等)

猜你喜欢
路权中国式机动车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中国式民主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路权分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为路域环境“整容”——探讨公路路产保护与路权维护
卡车的路权限制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