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为 罗超
近几年来,“国家反对幼儿的学科教学,一些省市更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严禁组织征订、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否定以教材为本的教学,强调幼儿园的科学保教。”[1]“去教材化”已是幼儿教学的趋势。然而幼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凭据”,无“本”可言,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背景下,将怎样科学地组织幼儿活动?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在幼儿发展中,学习问题本身构成其成长的关键点,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其健康成长。因此,以幼儿的成长性问题为导向,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幼儿教学活动,渐次达成幼儿成长的目标,可实现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去教材化”下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困境
1.缺乏幼儿成长的导向
教材本身蕴含着导向的价值,为教师指向幼儿成长的路径与内容,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教学思路,有本有据地构建幼儿人生的基础。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教师根据教材所彰显的内容设计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活动,有次序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去教材化”下,教师对幼儿的教学将何去何从?教材的丢弃,让幼儿教师同时丢弃了教学的方向,“我们该怎么上”?
2.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去教材化”后,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失去了依据,尤其对于农村幼儿教师,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幼儿到底学什么?由此,教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没有了脉络,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往往过度借鉴与复制,没有创造性,更没有基于本园幼儿,尤其是本班幼儿成长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3.失去了活动设计的蓝本
教材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参考,辅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教材作为教学的内容,支撑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它以书本上的知识建构教学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设计,帮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本班幼儿教学发展的动态,时刻监控幼儿的学习情况,并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反馈。当失去了教材的依据,幼儿的学习没有了标准,教师的活动设计失去了蓝本的支撑,教学活动从哪里出发?怎么实施?
“去教材化”下,怎么教学?教哪些内容?活动设计以什么为本?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教学顿时先去了强有力的支撑。教师在教学紧迫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教学设计的复制,多渠道收集教学活动,在局部的调整中让设计方案变成了自我的行为。然而,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忽视了幼儿在成长发展中所呈现的问题,须知,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或构建活动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二、问题: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突破口
1.什么是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家邓克尔认为,所谓问题就是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2]也就是说,《指南》所期望的幼儿发展目标,是幼儿基于现有水平,又通过自身努力达不到时而产生的困惑,这个困惑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将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比如,《指南》的科学领域中子领域数学认知,其中要求幼儿达到“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的目标。在幼儿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这里并不是幼儿现有的水平达不到其目标而产生的疑惑,而是目标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基本概念、知识、能力等,与幼儿现有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困惑,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学习问题,它将影响到下一阶段具体事物的学习。例如,幼儿在区分5与4大小时所产生的困惑将会阻碍他们认知“2和3合在一起”的关系。
2.问题的教育价值
问题背后隐含着规律与真理。教育规律是理论知识高度抽象化的产物,面对多变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可能直接将教育规律变化为教育思考的对象,只有对教育教学活动或教育规律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才能拉近教育规律与教学活动的距离。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成长性问题,实际上是幼儿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背后,深藏着幼儿健康发展的规律。教师要通过追根溯源,帮助幼儿将问题解决,达成幼儿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更高水平的成长,以促成幼儿的健康发展。
总之,问题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给予了教师一种新的审视机会,帮助教师重新解读教学,重构教学活动设计。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内涵
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打破知识的界限,同时打破教学设计“蛋炒饭”的形式,从幼儿的生命健康成长出发,以幼儿的成长性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设计适宜幼儿认识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要以《指南》为依据,在对幼儿的观察与行为了解过程中,发现幼儿每个年龄阶段对应的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与预期目标的差距所形成的困惑。
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实现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强迫他们去收集资料,使困惑消失;而是要在幼儿预期目标与现有的水平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或提供“中介物”,帮助幼儿立足自身的经验和学习背景获得问题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经验。
因此,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作为其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与基础,针对幼儿不同的教育领域与教学安排,审视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并以此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多元途径的问题解决,形成具有科学性的课程内容和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成长。
四、以问题为导向的
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策略
1.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由于临场的环境、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手段等交织成复杂的教学情境,在多种因素汇集的教学活动中,不免产生对有效教学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伴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玩具等取舍的困惑,因此,在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时,也要对“问题”的性质加以区分。要发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达不到的发展目标,发现影响幼儿下一个阶段学习和成长的问题,突破因幼儿自身的粗心、分心或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的幼儿学习困境。由此,幼儿教师要破除对现有教学材料的复制粘贴,基于具体的教育情景进行教学,以《指南》为前提,发现幼儿在成长目标中的真正困惑,并以此为突破口设计教学活动。
2.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解决是一系列的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活动过程。”[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问题分为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的状态,问题解决便是从初始状态搜寻恰当的路径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教师帮助幼儿进行问题的解决,最终目标是提高幼儿对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立足他们自身的经验与兴趣,提供教学“中介物”,激发幼儿内在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搭建将要学习的概念和已经学过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在现有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心理努力以中介物的“中间状态”,逐渐过渡到“目标状态”。[4]由此,教师要基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设计,营造教学环境,提供教学“中介物”,帮助幼儿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以此建构幼儿的知识与认知体系,实现《指南》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3.合作中升华问题的解决策略
如同幼儿现有的水平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产生的困惑一样,幼儿教师在面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时,也会产生疑难,阻碍他们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实施计划。如何实现幼儿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师面对非结构性问题,不应做地毯式的搜索,而应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通过资料的收集,自我探寻问题的解决。当然,教师除了自我尝试问题的解决之外,要充分发挥幼儿园集体的力量,建立教学共同体,围绕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探求,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4.反思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观点。反思帮助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在寻求最优化的教学中,深刻地思考自我的教学行为。教师往往沉浸在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思考,这种反思为后续的优化教学和自我发展的举措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完整的反思过程,在倡导幼儿教学的课后反思时,也不可忽视课前和课中的反思,尤其是课前。教师基于幼儿成长性问题探索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自我的一个教学设计的终结,而是还要在充分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审视教学活动的效果,考虑玩教具的安全性和内容的适宜性,更要注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效果如何?幼儿从中能体会到哪些价值?等等一连串的自我提问式的反思,进一步验证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高幼儿活动的价值。
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打破了“去教材化”的困境,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它以幼儿现有水平达不到《指南》所涉及的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问题为导向,基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借助教学“中介物”唤醒幼儿的学习背景,连接将要学的概念和已经学过的概念,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并在幼儿教师的合作和反思中,加强教学活动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验证,有效地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与体验认知,完成其人生成长的奠基。
参考文献
[1]罗超,王小为. 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内涵、内容及途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2):14.
[2]蔡笑岳,于龙.问题解决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及研究取向的演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3.
[3]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4][新加坡]陈允成,[美]理查德·D.帕森斯等著.教育心理学[M].何洁等译,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2.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