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顺娣,舞台的中心人物,人们都说她是曲艺社的“名旦”。
她出生于1976年,在一个精神荒芜的年月,一位刚懂事的孩童,她那寂寞苍白的心湖,被一声粤韵,掀起了阵阵滔天巨澜。
坐在笔者面前的,是一位尽自矜持、言笑不苟的少妇。
“听说你无师自通?”笔者好奇地问。
“不,父亲是我的师傅。”那坚毅的眼神,似乎在回眸着昨天对音乐的追求。
“有其父,就有其女!”朱顺娣显得自信。
朱顺娣对粤曲的喜爱与执着,完全是受到父亲朱炳渠的影响。
朱顺娣告诉笔者,父亲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是父亲唯一的喜好造就了她和粤曲的缘份。她的童年是在倾听父亲怀里那部爱不释手的二胡传出的旋律中度过的,那时候,每天的中午或傍晚父亲从田里耕作回来,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门前拉二胡,而这时候的她,拿着小板凳坐在父亲旁边静静地听着……后来,家里有了收音机,她经常打开收音机,听电台播放粤曲,跟着学唱。父亲见她唱粤曲极有天份,便在VCD机刚兴起的时候,咬咬牙买了一部回家供她学唱歌。朱顺娣说,那段日子,是她们家最快乐的时光,一家人围在一起,父亲泡一壶茶,一面欣赏女儿的演唱,一面指点修正。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中,丰富了她的音乐细胞,练成一副好嗓子。
朱顺娣十五岁那年,镇里举行卡拉OK比赛,父亲给她报了名,带着试一试的心态,朱顺娣以一曲《分飞燕》,获得了铜奖。比赛结束后,观众纷纷议论:“这是谁家的孩子,演得这么到家啊!”观众的好评,父母的支持,使朱顺娣小小的年纪便坚定了学好戏、唱好戏的信心。
“粤曲是我的‘初恋情人!”朱顺娣有点腼腆。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她放弃了学业,但她带着一份坚持与执著,在“粤韵”中畅游。
听粤曲,成为她唯一嗜好。粤剧团在周边村演出,她逢演必看;工余时间,在收音机旁听粤曲,在电视机前看粤剧;晚上,拿起话筒“唱K”……
厚积薄发。2003年,28岁的朱顺娣加入曲艺社。一展歌喉,就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前辈的指点,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她进步很快,不久成为曲艺社的主唱。
朱顺娣说,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达到“字清腔纯、叮板准确、以情带声、问字取音,以字生腔”。为此,就得唱开口、多练习。上下班途中她戴着耳机,边听边唱。同时,她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反复听,反复琢磨,不断打磨唱功。下班回到家,家就是她的训练场。对着镜子练,自己就是观众;转过身,丈夫孩子就是观众和评委。2013年,在排练小粤剧《穆桂英》期间,为了演活剧中穆桂英这个角色,她放下了家中的活,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到曲艺社排练,丈夫也不辞劳苦来回接送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磨炼与执著的追求,使得朱顺娣的演唱艺术突飞猛进,实现了两个飞跃:一是从单人唱曲到演折子戏的飞跃,各种角色都能演绎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二是从单一的唱曲表演到使用乐器的飞跃,扬琴、电阮、击乐得心应手,声情并茂。
至此,朱顺娣已由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成为方圆百里的“名旦”,她参加主演(唱)的节目连年获奖。近几年,在个人比赛中,她多次获得省级比赛的二、三等奖和县级的金奖。最近,她被吸收为广东省曲艺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