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里来了一位大学生小刘,戴宽边眼镜,学士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家对这位大学生高看一眼,认为论文字水平,是科室里最高的,但是,渐渐地,大家的看法就有了变化,人们认为小刘没水平。
从哪儿说起呢?事情是这样的,那一次,科室里正在开会,时间还早,会前人们说些闲话,赵科长也跟着说,不知是什么由头,赵科长提到最近看报纸,其中有一个字不认识。赵科长是一名转业干部,没上多少学,就当兵去了,部队摸爬滚打几十年,提拔成干部,转业到局里,当了科长。
赵科长随手拿出了那张报纸,大家来了兴致,围成一圈看,都认识,把正确的读音告诉了赵科长,赵科长很不好意思,说:你们是我的老师,我又进步了,多认识了一个字。他脸微红。小刘凑得并不近,在一圈人的外围,赵科长一抬头,还是看到了他,小刘学历最高,字认得多,也权威,应该让小刘看看,究竟人们说得对不对啊,于是,赵科长把报纸举起来,递给小刘,说:小刘你的学问大,你给鉴定一下,看大家说得是不是正确。
小刘躲闪着,但是赵科长用力举着的报纸已挨着他的身体了,躲不开了,小刘接过报纸看,那个字,赵科长用笔在上边画了个圆圈,圆圈还衍生出一条曲线,到了报纸边沿,在空白处打了问号,看来,赵科长真不认识这个字。小刘看了看,眉头紧皱,欲言又止,喃喃道:说不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由敬佩、期冀变成鄙视和失望。啧啧……一个本科生,连这个字都不认识?
接下来的日子,这件事成了科室里的话题,小刘白浪费好几年时间读大学,有文凭没水平。进而,人们有了种种猜测:有的说,小刘的文凭是假的。有的说,小刘高考时一定是抄袭了,自身没达到录取水平,抄了同学考试答案,得了高分,才被录取的。有的说,小刘连高中毕业的水平也达不到,这个字,在初中生字范畴里。
后来,大家冷静下来,感到仅凭一个字认识与否,还不能下结论。一名本科生不能达到其相应水平,也许是因为面对这么多科室里资历老的同事,小刘一时蒙了。也许是因为觉得大家都应该认识,自己的判断不重要,脱口而出的随意表达,倒显得矫情呢。
后来赵科长读报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会问。那次也是正式开会之前,大家围成一圈,对着赵科长疑问的生字,给予判断。赵科长说:我又向你们学了一个字,嘿嘿……瞧我这点水平,不称职了,这不,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你们哪一位随便提拔上来,当科长,都比我强,大家努力吧。
小刘每次都是站在帮助科长认字一圈人的外围,处在人们不注意的角落。赵科长每次问一个生字,大家先说出正确答案,而后,拿给小刘再看看,让小刘最后鉴定一下,是不是大家说得对,小刘总是摇头。当赵科长最后一次问到小刘,小刘仍然摇头、说不认识时,一圈人顿时气爆:亏你还是大学生,说得出口?
一年后,赵科长退休,小刘当上了科长,大家挺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