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视野下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路径探析

2016-05-30 16:14张涛
西部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陕西省

摘要: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是由陕西省内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与研究所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复杂整体系统。将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看作一个自组织演化的系统,运用相关自组织的理论成果对其进行审视,其在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涨落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要真正实现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通过自组织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建立内部非线性协同机制,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的序参量作用,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演进。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各个省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陕西省于2014年6月出台的《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正是在新形势下结合陕西省实际对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所提出的基本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了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并且明确给出了方案落实的时间节点,这表明陕西省加快了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步伐。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既是国家整体创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国家整体创新系统建设及其他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同时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又可以从地域、行业、领域等角度划分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又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可见作为一个整体的陕西区域创新系统无疑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系统理论尤其是自组织理论为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本文正是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方法论探讨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以期对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一、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研究视角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的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也更加明显,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呈现出扩大趋势。陕西省在国家长期持续的支持下,其实有着显著的创新基础与创新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即使与许多发达省市相比都并不逊色:各类高校上百所,各类科研机构上千家,科技活动人员上百万,学科体系门类齐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丰富、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完善。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这些科技资源优势与陕西经济的落后现状同时并存,呈现出突出的“二元”结构。如何很好的利用这些科技资源推动陕西经济发展,成为困扰陕西省多年的难题。陕西省各界政府一直以来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效果较差,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经济发展仍非常缓慢,形成了著名的“陕西现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陕西的这些科技资源“东南飞”的现象日渐严重,长此以往,陕西的科技资源优势也会逐渐弱化。对此,我们试图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对陕西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揭示其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探讨陕西省如何依托自己的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系统自组织理论是关于系统如何演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重点探讨系统如何从无序状态通过内外部的复杂作用走上有序状态,并且通过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外部关系,从而推动自身不断走向更加有序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系统自组织理论已经形成了关于一般系统进行自组织演进的条件、途径、动力以及方式等一整套的方法论理论体系。把研究对象视为具有内外部复杂作用关系的演化系统,运用系统自组织演化方法论体系进行分析,寻找具体研究对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背离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的一些因素,已经成为当前研究发展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1]如前文所述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无疑是一个有着复杂内部组成同时有着复杂外部环境的整体系统。运用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探讨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这一特定复杂系统,使自组织规律在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其不断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演进,使其真正走上可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自组织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具有特色的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一方面可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一份子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陕西省内的所有创新要素起到规范、引导、优化的作用。

二、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分析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现实中的各类系统都是处在演化中的动态过程,而其演化方式就是通过自组织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从而在内外部环境中实现特定功能。如果把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看为一个复杂系统,那么其发展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通过自组织演化的动态过程。根据自组织理论,开放性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先决条件,非线性机制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根本依据,远离平衡态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必要条件,涨落是调整系统自组织行为的契机。[2]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客观系统,要真正实现自组织演进的持续发展,其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涨落方面都应该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

(一)开放性方面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区域维度的纵向延伸,在这个意义上其环境首先就是国家创新系统。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都与创新系统的构建休戚相关,创新的每个环节都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发生着广泛的联系。而开放性程度是系统自组织能力的重要部分,这决定了任何区域创新系统只有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不断与外界发生交换才能使系统实现自组织而向有序方向进化。但相比东部的发达省份,目前陕西省创新系统的开放程度无疑有比较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保守的。这突出体现在整个区域创新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意识淡薄、因循守旧的观念严重,创新活动相关的各类体制机制的效率不高等方面。这些因素使得在与其他省市进行创新互动中往往显得被动,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区域创新系统内各创新要素或子系统相对封闭的问题。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要能够作为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自组织系统,不仅要求作为一个整体面向外界不断扩大开放,更重要意味着整体内部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类子系统即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也是彼此开放并且向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更大外部环境进行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开放不仅不会降低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竞争力,只有这种开放性成为整个区域的一大特质后,才可以真正激活区域内的所有创新要素,并使这些创新要素在共同区域这一背景下自发形成合力,推动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向前发展。

(二)远离平衡态方面

系统要能够实现自组织演化,远离平衡态是一个重要条件。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部各种要素应具有差异性、多样性、流动性和非均匀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系统整体总是处在非平衡和变动不居的状态。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类创新活动,既包括创新性技术、知识、工艺的研发,也包括创新性技术、知识、工艺的产业化、市场化,甚至还包括创新产品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而这些大的环节可以更加细化为的无数个小的环节。系统演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系统内部越多样化、层次越丰富;系统演化程度越低,系统内部越单一、层次越简单。要使整个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时刻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就要使陕西省内各类创新活动进行细化的专业分工,处在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不断整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并与陕西省内其他创新主体体进行合作与竞争,从而突破各种惯性和平衡态,制造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对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实现远离平衡态,从而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者。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科研力量和重要的科技资源都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则主要依靠政府,这使得陕西省区域创新主要停留在知识、技术、工艺的研发层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企业的科技资源占有量少,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基础条件建设滞后。这就导致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整体长期处于相对僵化的平衡态,区域创新上下游领域的缺乏有效对接,内部要素很难形成互动从而使整体活力缺乏。

(三)非线性作用方面

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以及各个部分之间只有存在广泛的非线性作用,系统才能通过内部各种形式的竞争与协同,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创新活动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应用研究到试验发展再到生产制造,最后是市场营销。一般创新活动的这五个环节乃至内部更细化的环节只有实现复杂的、非线性的网络式的循环反馈作用,才能使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其基本功能。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创新主体,尤其是拥有一定数量和实力的国家科技、军工科技、科研院所。相比较之下,地方科技、民用科技以及企业的科技实力却比较有限。由于这些创新主体职责、任务不同,往往各自自成体系,同时由于市场化程度低以及缺乏有效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使得彼此之间往往缺少足够的联系,各自的科技资源和成果分散、分隔、分离,没有形成合力。同时,由政府出资在科研院所搞科研,再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模式在陕西还较为普遍,其结果是科研院所闭门造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也就是说,未实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系统内部各种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合作与竞争,这些情况势必造成科技优势与经济落后的反差。

(四)涨落方面

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系统内部要素需要时刻保持非平衡状态,同时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保持着某种偏离的趋势,也就是涨落。系统往往通过涨落使系统内部代表着演化方向的力量被放大,从而推动系统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要实现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涨落,就必须发挥处在创新活动终端的企业的作用。虽然陕西具有着较好的创新资源和基础,但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同,这些创新资源和基础都具有国有性质,而这些国有性质的创新资源和基础或许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研发成果市场化这方面却主要依靠企业。而企业这一关键环节恰恰是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最薄弱的环节,陕西省大中型企业国有比重较大,有研发活动的比例偏低,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成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向企业集中,推动企业尤其是扮演创新活动链条中的终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创新活动除了政府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但陕西省区域创新网络中的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对科技发展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在创新网路中的催化作用有待提高。

三、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自组织演进的对策分析

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系统通过自组织由低层级向高层级演化的动力主要依靠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或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自身与环境之间的非线性的协同作用,以产生能够支配和役使系统自主演化的宏观序参量。[3]91结合前文分析的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实际,需要从建立内部非线性协同机制、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的序参量作用、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演进这三个方面,实现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通过自组织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建立内部非线性协同机制

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是实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根本机制。从上文的分析可知,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非线性作用机制尚未形成,宏观上的表现就是经济发展与创新活动还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微观上的表现就是各类创新主体基本上是向小而全的方向发展,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市场化、专业化分工。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金融机构才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粘合剂,是整合区域内各种创新主体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建立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非线性协同机制的关键就是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实际情况是,金融机构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极其有限。这就要政府层面制定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吸引省外风险投资,做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加大对省内风险投资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围绕创新活动展开的多样化的、专业化的金融支撑体系,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科技资源。

另外,创新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机制的形成也离不开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陕西省政府积极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同时要创造条件,完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形成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积极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易活动。

(二)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的序参量作用

哈肯使用序参量来揭示由于系统内部子系统集体运动而产生的系统总体有序程度,支配着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状态。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序参量可以定位为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一般认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陕西的科技资源优势却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这就要求陕西省的高校、科研院所尤其是在军工方面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通过技术转让、军转民项目、人员流动等多样化的方式融入陕西区域创新系统之中来;同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则要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利用国有科技资源。更重要的是,政府作为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主导因素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创造条件支持或授权央属和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就地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分配科技成果收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促使高校、科研机构寻求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开发中心,通过研发机构与人才聚集形成硅谷效应;再一方面根据通过建立科技孵化器等科技转化平台,利用地缘优势优化整合各类科教资源,使其首先在陕西本地开花结果。

其实陕西省已经在上述方面有了一定探索,以西安高新区为代表的陕西省创新高地也在高速发展之中,要充分发挥其西部科技和研发中心的优势,发挥技术人才聚集效应,继续在制度、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其在陕西省内的辐射效应,一方面,把科技产业中的生产制造和配套产品生产向省内其它地市转移;另一方面其他地市应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将研发机构移至西安,主动承接、融入创新高地,更加有效的解决包括人才在内的技术资源匮乏问题。

(三)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演进

外部环境条件是系统自组织演进的基本条件,因为根据自组织理论,创造条件使得体系开放,使得外部对体系的输入平权化,并且使得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阈值。[2]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多维的,关联性比较强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以及其他省市的创新系统,另一类是陕西省内的市场、政策、历史文化、管理水平等软环境与区位、交通、资源、气候等硬环境。整体而言,虽然陕西省科技资源丰富,但只有充分与国内乃至国际全方位的接轨才能焕发活力,而现实是这些科技资源真正进入市场发挥作用并与外部环境互动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政府层面采取措施搭建陕西省的科技资源与外部环境桥梁,实现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演进。对于第一类外部环境而言,一方面花大力气引进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陕投资,努力弥补陕西省工业薄弱、创新企业少这一现状;另一方面依靠市场整合本省的科技资源,并通过政策引导使其在市场中与其他省市的科技资源进行合作与竞争。对于第二类外部环境而言,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相比,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政府结合创新活动的规律,不断优化有利于创新的省内的各种外部环境。

另外,系统要实现自组织演进,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从外部环境获得条件输入时一定要均衡。陕西省创新活动中获得外部环境支持最多的往往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这也导致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失衡,这要求政府层面把投入的重心逐渐向企业转移。就企业而言,陕西省相比东部发达地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有企业比重大,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有着更多的政策资源,较为容易利用政策性资源来获取较大利润,这也导致国有企业往往缺乏创新动力。陕西省据科技部资料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所以在创新投入上重点是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投入,从而形成竞争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系统科学所揭示的系统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规律同样适用于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要使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从自组织能力较低向自组织能力较高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系统内部存在的各类不符合自组织规律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省的实际对其进行优化调整,真正使陕西省区域创新系统通过自组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参考,2005(9).

[2]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2).

[3]张强.系统思维方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涛(1978-),男,山西绛县人,哲学博士,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哲学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杨立民)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专项项目(项目编号:14JK1279)。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