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达韬
提起电商,人们一般会想到淘宝、京东等龙头企业,以及这些企业所在的浙江省、北京市等电商发达地区。
2016年年初,一组来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却将业内人士的目光引向西部内陆——
2015年,重庆电商交易额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跨境电商更是增长100%。
深处西部内陆的重庆,如何找到内陆电商发展的新逻辑?
鸿沟
2012年12月25日,重庆主城区飘起毛毛细雨。
冬雨愁人,重庆天派制衣董事长曹毅这几天几乎愁白了头。
大后天,也就是12月28号,作为重庆第一批“服装名牌”的天派制衣,就要停产歇业了。
天派制衣,是重庆少有的几家销售破亿元的服装企业之一,曾代表了重庆服装业的辉煌。
如今,它却不得不面临痛苦的转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商成为服装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风头之盛,逐渐盖过了线下渠道。
而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服装生产基地的重庆,却没赶上这股浪潮。
2013年淘宝“双11”,重庆地区服装成交数量超过160万件,销售总金额过亿元。
但从全国来看,这个数字并不漂亮,服装类目成交额仅用了41分钟就突破了10亿元。
“重庆服装业在‘触电上慢了一拍。”重庆服装行业协会外联部主任刘青云说。
而在“触电”上慢了一拍的重庆服装业,正是重庆电商发展缓慢的一个缩影。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登陆纳斯达克,开盘价相对发行价大涨36%。美国证券史上规模最大的IPO就此诞生。“这是中国电商的胜利。”有人形容。
而也是这一年,《2014西部电商发展观察报告》出炉,数据显示,东西部区域间电商呈现出购销顺逆差现象,甚至有的西部省市,通过电商从省外收入1元,却有17元花到省外。
“互联网正在让全球的经济舞台被夷平。”21世纪初,著名作家弗里德曼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
显然,势头迅猛的中国电商在区域间还存在巨大鸿沟。
立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庆,如何破题?
重构
从2012年开始,每天早上6点钟,渝派服装老板程其飞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打开手机淘宝,看看森格莉雅品牌头天的销量。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重庆服装业开始集体“触电”。
不过,这个过程有悲有喜。
“几年下来,1000余家向电商转型的服装企业,仅两成盈利。”刘青云称。
无独有偶,盘溪农贸市场某著名水果经销商,前几年拿出近千万元资金,建立了一个区域性的进口水果电商销售平台,但一度“连团队都养不活”。
这让不少人患上了“电商焦虑症”。
在西部就不能发展电商么?
调查发现,并不是西部不能发展电商,而是发展电商要先改变以往商业活动的习惯和结构。正是看到这一点,重庆开始“润物细无声”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适应电商时代的全方位升级。
2011年9月30日,易极付完成西部首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服务。
2013年11月19日,物流巨无霸菜鸟公司宣布入驻两江新区。
重庆又成为国家通信网络架构中10个一级节点之一,这为仙桃数据谷的大数据相关应用,提供了充分保障。
…………
此时的重庆,已处于电商爆发的前夜。
借势
2015年12月初,重庆两江新区的寸滩保税港,卓益集团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有序地处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虽然过去了20多天,但“双11”的余温还没有完全散去。
这个“双11”,卓益在重庆两江新区的据点,收到6万多份订单。
“符合我们预期的数量。”说到最后的战果,卓益集团的副总裁孟玲语气轻松、自信。
作为集团的副总裁,孟玲已经习惯了重庆的重口味——麻辣火锅,尽管她来到重庆负责跨境电商项目不到半年。
其时,众多知名国内电商平台纷纷登陆重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产业园进驻重庆。
著名母婴电商平台蜜芽宝贝进驻重庆。
上市企业唯品会进驻重庆。
…………
众多电商平台纷纷入驻重庆的背后,是重庆在“借势”充实电商产业的基础。
“尽管重庆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但事实上重庆电商产业的基础还很薄弱。”重庆市网商协会会长胡刚说。
基础薄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电商主体较少。
在西方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谚语:“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子则会屹立不倒。”
如何充实电商主体?
重庆采取了两步走。
一方面大力扶持本地电商企业。
“降低网络经营创业门槛等举措,激发电商市场活力。”胡刚说。
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总量达14.04万户,比2013年翻一番,相当于大约每200个重庆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一个网店。
另一方面就是借势,以开放的姿态引进外地优质电商平台。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些优质的电商平台带来了先进的经验、成熟的渠道,在很短时间充实了重庆电商产业的基础。”胡刚说。
融合
2015年9月16日,在位于渝北区中国邮政中心局物流中心的办公室里,石愚被周围各个部门密密麻麻的电脑环绕。再过几天,就是中国西部最大商贸集团——重庆商社集团旗下电商平台“世纪购”上线满一周年的日子,作为掌门人,石愚比平时更忙碌。
尽管忙碌,但看着眼前的报表,石愚还是难掩兴奋。
一年来,这个起步时只有一两百万元成交额的电商,到如今已经翻了十倍,注册会员也超过百万。
他不由想起一个著名的赌约:到2020年,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将给马云1亿元;反之,马云输给王健林1亿元。转眼三年已过,虽然两人对赌约定的时间还早,但是传统实体店已经面临风声鹤唳的局面。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重庆的零售批发企业也感受到了这股寒风。不过在这股寒风中,重庆却“逆风”走出了一条实体与电商的融合发展之路。
“我们从专业类目做起,直接瞄准年轻人的市场。”石愚说。在“世纪购”上的60%商品都是从境外引入,国内商品则全部直接从厂家采购,打造全新产品供应链。
“与一般的网上商城相比,‘世纪购的优势在于背靠实体,拥有正品保障。”石愚说,“这样,线上和线下形成了错位,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融合。”
事实上,走向融合之路的并不只有“世纪购”一家。
将卖场搬到网上之后,2015年,菜园坝水果市场打造的水果电商香满园销售额突破1.5亿元。
“线上和线下并不是矛盾的,相反,融合得好,线上可以为线下提供健康发展的动力。”石愚说。
错位
2015年,农民杨俊当上了店长。
小店就位于他的老家秀山县平凯镇邓阳村,有一个颇具生活气息的名字——武陵生活馆。
不同于一般超市之处的是,小店还是邓阳村的电商网点。
外来的快递包裹寄送到这里,再分发到村民手中;土鸡蛋等各种农特产品也在这里汇集,然后实现统一外送。
加盟两个月,杨俊的纯收入达到9000元。
农村电商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往往“赔本赚吆喝”,难以落地。
秀山在发展电商之初也曾遇到过这个问题。
“往往是工业品难以下乡,农产品也难以进城。”秀山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木林说。
瞄准痛点,秀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其一,整合县域快递物流企业,实现农村物流效益最大化。
“和城市物流发展不同,秀山农村物流形成了错位发展。”王木林说。
2013年,县政府依托县城现代化物流园区,成立国有控股的云智科贸有限公司,整合快递公司,成立电商物流分发中心和货物调动信息中心。通过县城物流分发中心,各家快递公司的货到达县城后经过分拣,由云智科贸公司的配送车统一下送到乡村的“武陵生活馆”,电商企业根据运销量付费;送工业品下乡后,再通过同一路径反向收农产品进城,大大降低了成本。
其二,快速打造农特产品品牌,把单纯的销售产品变为销售“生活理念”“消费理念”。
“为此,我们注册了具有武陵山地区文化符号的品牌,在品牌上与同类产品形成错位优势。”王木林说。
比如,秀山手工艺品品牌“边城故事”在电商中已颇具知名度,一双苗绣鞋垫卖到了150元,一个手工布包售价高达4000元。
秀山农村电商的错位之路,只是重庆农村电商寻求错位突围的一个缩影。
2015年,重庆市在网上销售的农特产品交易额超过23.5亿元。